分享

戏说老子第二十四集:道之企者不立

 恶猪王520 2018-04-08

道之不处余赘

 

一易堂 风萧萧

 

话说关尹子深深折服于老师关于“希言自然”的论述,认识到自然之“道”,在于“希言”二字。于是深有感触地说道,看来,小到日常生活,大到治国理政,皆在于把握住“希言”二字,一切“从事于道”呀。

 

老聃微笑点头,以示嘉许,并随口而道,你说的一点没错,只是,深通“希言贵言”之道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反过来,世俗之人往往更喜欢“多言滥言”,更甚者“狂言妄言”,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放不下功利心,参不透“无我”境界的妙处,反而受那些功利心的驱使,事事好高骛远,处处“自我”表现,殊不知那些一味体现“自我”的“多滥狂妄之言”,都如同身体并不需要的多余食物和变异的赘物一般,对身体非但没有好处,反而会对身体带来疾患。

 

关尹子闻听,向老师讨教,何谓好高骛远,何谓“自我”?这些行为对人又有什么样的影响?还请老师详加指教。

 

老聃笑道,好高骛远者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随处可见。踮起脚尖来企望能比别人更高,却根本不能持久的站立,步子跨的很大希望能比别人走的更远,却根本不能长远的行走。此所谓“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企者,即是好高,跨者就是骛远。

 

以哗众取宠的手段,人为的拨高自己,或许短时间可以出人头地,甚至看起来鹤立鸡群,可是早晚会因为根基不牢失去支撑而站立不住,甚至颓然倒地。

 

以急功近利的方法,三步并做两步走,或许短时间内可以轻易地超越别人,甚至遥遥领先,可是早晚会因为不能持续稳步前进而乱了步伐,甚至栽了跟头。

 

好高者终为人下,骛远者反落人后。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规律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最终还会给自己带来祸患。远的不说,你就看那“国无实力、德不配位,却处处争先恐后、一心想做霸主扬名天下”的宋襄公,到头来身受俘、国受辱,徒为天下所笑,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我们前面曾经说过,圣人不与人争,天下却莫能与之相争。他们能够绝学忘知,从不自以为是,所以能够保持明智;他们能够博采众长,从不固执己见,所以能够彰显大德;他们能够甘居人后,从不自我炫耀,所以能够成就大功;他们能够虚怀若谷,从不自高自大,所以能够为天下之长。这就是圣人处世的“四不自”原则-----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相反的,世俗之人无论是“企者”之好高,还是“跨者”之骛远。其动因都是功利贪欲之心,其行为都是竭力表现“自我”,这种处处“自我”的病态具体表现在“四自”----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他们做不到绝学忘知,时时自以为是,所以往往不能够保持明智之心,此谓自见者不明;

他们做不到博采众长,事事固执己见,所以往往不能够彰显崇高品德,此谓自是者不彰;

他们做不到甘居人后,时时自我炫耀,所以往往不能够成就大的功业,此谓自伐者无功,

他们做不到虚怀若谷,事事自高自大,所以往往不能够成为天下之长,此谓自矜者不长。

 

而且,一般来讲,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四种病情,可以说在程度上是逐级上升的。自见者,只是认识不清自己而已,而自是者,就往往会固执己见了,到了“自伐”的地步,就不单固执己见,更要自我炫耀以竭力表现自我了,病态最重者莫过于“自矜”之症,可谓是“自我”的“最高境界”,这样的人已经完全沉醉于自己的小天地,自高自大,目空一切,自认为是天下之长,实则却被人视为井底之蛙。

 

这“四自”之病,实在是红尘俗世中人类的通病啊。

 

依照大道的纲纪而言,这“四自”的毛病,都是“失道”的表现,就象是人吃饱后就因为贪其美味而强行咽下的那口多余的食物一样,它除了会把人的胃脏撑坏,给人带来一系列的疾病之外,再没有任何的用处,这不是自找苦吃吗?

 

它也象是人的正常身体上长出的那些瘤子、赘肉、肿块等异常的赘形组织一样,对身体的正常新陈代谢没有丝毫的好处,反而成为身体严重负担和健康的莫大隐患。蛇本无脚,你为了表现自己超乎常人的绘画技巧,非要再添上四只脚,最后反倒成了四不象,如果蛇看见你这幅画,它也会非常厌恶你这种画蛇添足的行为。

 

可见,天地宇宙间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其自然天成的形态,在其自然形体之上,任何违背常态变异而生的多余之物,都是很讨厌的一件事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真正得道的圣人是不会这么做的。

 

正所谓,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所以,你要记住,踮着脚站立容易摔倒,步子太大了容易扯着蛋,过分的“自我表现”往往适得其反。如能致虚守静、抱一归无,放下贪欲功利之心,抛弃“多滥狂妄”之言,进入“无我”的境界,一切“唯道是从”,“希言”自处,随顺自然,那么“四自”的病症便可不治而愈,其生命也就能够“与道同在”。

 

听了师父这番“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蛋”的论述,关尹子再次感觉到那听起来高深莫测的大道,从师父的口中说出来,却是如此的浅显易懂、形象生动。回过头来想想,自己与老师乍一见面,便急不可待问老师“究竟道为何物?”,老师从“可名有无”开始,一步一步带领自己认识、感悟大道的存在,时至今日,似乎自己已经真正被老师领进了大道的玄妙之门。

 

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