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戏说老子第二十七集:道之善行无迹

 恶猪王520 2018-04-08

道之袭明要妙

 

一易堂 风萧萧

 

话说关尹子听了老师关于“人如何效法大地厚重笃静之德”的道理之后,洋洋洒洒发表了一番见解,虽算不上顿悟,倒也头头是道,不由捻髯一笑,大加赞许。

 

老聃进而说道。

 

没错,效法地之厚重者,安然自重而不轻动强为;效法地之笃静者,超然守静而不躁动妄为。不强为,不妄为,那就是一切遵循自然之道,直至与大道融为一体,看似无所作为,实则无所不为呀。

 

你看这大街之上,车水马龙,往来不绝。所过之处,车辙蹄迹,清晰可辩,一望而知其所来,一见而知其所去。芸芸众生,既有行善而不留其名者,也有行恶而欲掩其过者。但百姓常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可见常人所为,善恶不论,任你百般遮掩,也总会留下痕迹。可是你再看那天地的运行,风行云施,行止难测,辙迹难循,不见其来,不知其往,看似什么行动也没有,实际上却化育万物,生生不息。那些真正能够效法大道的圣人行事,大概也象天地的运行一样,看起来安然自重、清静无为,什么也没有做,实则却能无所不为,无所不至啊。此所谓,善行无辙迹。这就好比一个人坐在那顺流而下的船舱之中,身体一动不动,可是面前的高山大川却倏忽而过,虽千里也不难行也,这正是因为乘船之人善于随顺风与水的自然之道啊;再好比我们两个人在这里坐而论道,悠闲的品茶,看似一步也没有走动,殊不知,说话间已经绕着日头走了千万里,这正是因为我们随顺借助大地的运行,“不行”而“行”啊。

 

你再看这当今社会,兜售治国良策的能言善辩之士遍布天下,自创一言开宗立派的也不在少数,皆以自己策论乃是真理,对他人言论却大加攻击,整日辩来辩去,无休无止。实际上,哪家之言无漏洞?谁人之言无瑕疵?然而,天地从来不言不语,人们反而无法指出天地之言有什么瑕疵,也无法与天地逞口舌之辩。此所谓,善言无瑕谪。天地大道,本来就不是可以用言语来解说的,只要一出口,就难以有失偏颇。真正懂得大道的圣人,也正是效法无言的天地大道来教化百姓,以身垂范,默然示之,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而百姓却能心领神会,欣然相从。再好比,小孩子生性顽皮,做错了事情,有的父母严辞叱责,声色俱厉,而孩子却心生抗拒,不思悔改,而有的大人仅是默默地看孩子几眼,一言不发,却不怒自威,孩子反而畏威怀德,铭心刻骨。由此可见,真正的“善言”却是“无言”之言、“无声”之言。无声无言,往往比“多言”、“强言”、“妄言”所带来的效果还要好上百倍,正是不言胜有言、无声胜有声啊。面对当今天下的舌辩之士,我一向都是一言不发、一声不响,可连日来絮絮叨叨,说个不休,实在是难称“善言”,不足为效啊。

 

真正善于计算谋划的人,根本不需要策算用的筹码工具。头脑一想,心念一动,便可计无遗谋,算无失策。正如天地运行,不需筹码策算,却能四时相替,寒来暑往,恰如其分,自古及今,从无失算。此所谓,善计不用筹策。

 

真正善于闭合而难以打开的大门,根本不是依靠门栓的开关。但凡能看得见的人为之门,皆因门栓的存在而可关闭,但同样也因为门栓的存在而轻易可以打开。可见,这有形的人为之门并不能称得上善闭之门。而那无形的心门,虽然没有门栓,但真正能够敞开心扉涤除玄览者,又有几人?那无形的道门,虽然没有门栓,可是真正能够走进这扇大门者,又有几人?此所谓,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

 

真正善于打结缚物的,根本不是依靠绳索的捆绑。但凡能看得见的人为的捆绑,无不依赖绳索打成死结,可是这都是有形的人为之结,注定了可结就必定可解。那无形的心结,虽然没有绳索的捆绑,却使多少人终生难以解开;那天地大道不用绳索,却没有一种事物能够逃得了道的约束。此所谓,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善行无迹,不行而远;善言无瑕,不言而教;善计无筹,不计而成;善闭无栓,不闭难开;善结无绳,不结难解。这都是深得“无为而无不可为”的大道精髓,才能达到的境界啊。

 

天地化育万物,一视同仁,众生平等,不会偏爱任何一物,也不会放弃任何一物,有人在走投无路、国破身死之时,往往仰天长叹“天不助我”,实际却不知,是自己所作所为“自弃于天”,而非“天弃于己”;

 

圣人效法天地之道治理国家,也不会因为谁是所谓的善人而多加偏爱、因为谁是所谓的不善之人而随便抛弃。由己及人,推人及物,对于世间万物,圣人同样是怀着一颗普救众生之心,救物济人。在圣人的眼中,无可弃之人,亦无可弃之物。

 

那么,圣人又是如何救物济人的?其实我们此前已经说过这个问题,那就是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善行者不行而远,善言者不言而教。圣人救物济人也不是直接的给予什么人为的帮助,或者什么直接的指导和建议。

 

失道之人,总也改不了四自的毛病,以己为是,以人为非,别人的帮助常被视为干涉、烦扰甚至是冒犯,直接帮助的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使之更加远离大道,这就不但不是救人反而是害人了。所以圣人常常通过自身遵循大道的日常行为垂范于世,以自己身上大道的光明来照亮他人,使那失道之人能够明白大道的精神,主动改变自己以往背道的行为。

 

由人及物,亦是同理,一草一木的兴衰荣枯,皆有定数,人类作为万物之长,对待万物的态度,最高明的办法就是让其随顺自然,不进行人为的干预。秋天草木萧杀,欲使其如同春夏一般逢勃生发,又怎么能办得到呢?鸟儿本来适合树林中自由自在的生活,你偏要移之于金丝笼中喂以精食,自以为是对它好,反而会使它死于非命;禾苗本是一天天慢慢长大的,你偏偏要人为的将其拨高,以图帮助它的生长,结果也只能是害其死亡罢了。春天到了,你就播种,使得物尽其生,秋天到了,你就收获,使得物尽其用。遵循大道、随顺自然,这才是对万物最好的帮助。

 

圣人正是以这种“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方法,实现自己“救物济人”之目的,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没有被放弃的人,也没有被抛弃的物。这不正是无救而善救吗?

 

圣人这种“善救”之道,正是在无言无行、不动声色的过程中,将自然大道的光明,引伸到世间一人一事、一草一木的身上啊。所以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袭者,因循、引伸之意也。

 

可是没曾想,关尹子听了老聃的话,倒有些不以为然。他对老师说道,圣人“善救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弟子理解。可是对于您说的“无弃人”,我还是有些不敢苟同啊。对于不善之人,为何不能放弃呢?否则,为恶而不见弃,人人不思为善,这天下岂不更为混乱。

 

老聃听了,不由哈哈大笑,到底年轻人还是入道未深啊,左耳入右耳出,看来,这“道”,还是要靠“修”,而不是靠“学”就能真正“得道”的。

 

老聃说道,何为善,何为不善?我多次告诫过你,得道之人“三心皆无”,要想真正得道,尤其那分别之心,更是要不得。善与不善都是相对而言,“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难道你又忘了吗?当然,老师我自己,也没有完全融入大道、“涤除玄览”,因此,分别之心也多少残留,可是,在我眼中,只有“得道”之人与“失道”之人的区别,没有善与不善的区别。为了跟如你这般放不下善恶分别之心的人讨论大道,有时也不得不使用善与不善之类的词语来进行说明,但一定要记住,这些相对而言的“名”, 不能使我们丢掉大道这个真正的纲纪呀。

 

人们口中所谓的善人,实际上就是我所说的得道之人,所作所为都接近于大道;人们口中所谓的不善之人,实际上就是我所说的失道之人,所作所为都不符合大道。

 

如果你觉得别人的某些行为符合大道的要求,可以称得上善人,就应该对此人的所作所为视为榜样,以人为师,跟他们去学习经验,改善自己,使自己逐步接近大道,成为善人;

 

如果你觉得别人的某些行为不符合大道的要求,是个不善之人,就应该对此人的所作所为引以为戒,以人为鉴,从他们身上吸取教训,完善自己,避免使自己远离大道,成为不善之人。

 

此所谓,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资者,可资借鉴也。

 

其实,如果一个人能够放下“四自”的毛病,服下“四不自”的良药,就不但可以看得清自己,也能看得清别人。人人身上有善行,个个身上有恶疵。从不同角度平等的看待众生万物,则人人是善人,人人也是恶人。如果只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而忽略别人身上的优点,这就会失去以善人为老师、完善自己的机会;如果只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而忽略别人身上的缺点,这也会失去以不善之人为借鉴、改善自己的机会。这样的人,可能表面上看起来充满智慧,好像是对善与不善有着很深的认识,可实际上却是糊涂之至,迷失大道而不自知,懂得这一点,才是真正了解了大道的精要玄妙之处啊。

 

此所谓,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由此可见,不论在常人的眼里是善是恶,在圣人的眼里,却没有善恶之别,一人一物,皆有可用之处。不为人师,便为人资,皆无轻言抛弃之理。因此圣人所要做的就是率先垂范、发扬大道,让人人都能够感受到大道的光明,自觉的“贵其师、爱其资”。只要人人都能其心有“道”、其行向“道”,社会自然也就太平了。这大概就是圣人救物济人的至善之道吧。

 

附:《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摘,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