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戏说老子第二十八集:道之大制不割

 恶猪王520 2018-04-08

道之大制不割

 

一易堂 风萧萧

 

上回说到,老聃对关尹子指出,善行者不行而致远、善言者无言胜有言,圣人只有放下分别之心,遵循大道随顺自然,才能贵“师”爱“资”,不弃一人一物而可救物济人,自然无为却无不可为。

 

却不料,如今的关尹子,自觉已非昔比,再一次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质疑:老师一开始就跟我说过,善恶美丑皆是相对而言,亦如长短高下之别,皆不足论。圣人善于救物济人,不弃一人一物,也正是因为没有分别之心,才能做到任万民万物各随其性、顺从自然,而不进行人为的干涉。可是您也曾说过,委曲反能得到安全,屈枉反而得到直伸,低洼反能得到充盈,陈敝反能得到革新。如此看来,圣人行事,正是离不了分别之心啊。守其一端,其目标却是要达其另一端。任何事物和现象好象都是有相互对立的两面,如果没有分有别心,又怎么能甘受委曲,实现全安?又怎么能受枉得直、守洼得盈?

 

老聃却道,你只记得曲全枉直之分、洼盈敝新之别,可是我当时还说过一句“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你大概是已经忘了吧。

 

天地大道化生万物,都是一体两面,人们所闻所见,万事万物概莫能外。大小多少、长短高下,善恶美丑、利害福祸,皆是如此。

 

可惜世人只能够看到事物的一体“两面”,却看不到“两面”共存互化方成“一体”的恒常之道,因此只能看到分别却不能超越分别。在功利心的驱使下,智巧心的蛊惑下,分别之心日重,便总会一味的选择事物之一面,而拒绝另一面。世人只看到高下有别,好高而恶下;只看到新旧有别,喜新而厌旧;只看到利害有别,趋利而避害;只看到福祸有别,望福而远祸;却不知高下相倾、新旧相继、利害相交、福祸相依的道理,一味的求高求新,一味的求利求福,愿望是好的,而得到的结果却恰恰相反。

 

圣人则不然。圣人深知事物“两面”共存互化方成“一体”的恒常之道,因此既能看到分别又能够超越分别,随顺自然,抱一守真,遵循事物运行的根本规律。圣人看到高下有别,也深知高下相倾之道,因此好高而不恶下,甘守下位反见其高;看到新旧有别,也深知新旧相继之道,因此喜新而不厌旧,甘守敝旧反出其新;看到利害有别,也深知利害相交之道,因此趋利而不惧害,直面其害反遂其利;看到福祸有别,也深知福祸相依之道,因此望福而不畏祸,直面其祸反得其福。

 

尹子听罢,低头默言:我好像真的明白为什么在圣人眼中“世间万物无一弃物,芸芸众生无一弃人”了。圣人不是本来没有分别之心,而是能抱一守真,随顺自然,超越、放下那分别之心吧。

 

见尹子有所领悟,老聃顺着关尹子话头,进而说道,我这里有三个“知守为复”的法门,你不妨听上一听,或许有助于你更进一步了解,圣人是如何超越分别之心,善用自然大道,成就其普救众生万物之至德的。

 

其一,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道生万物,莫不分雌雄,雄者刚强,雌者柔弱。在常人看来,必定是雄者胜过雌者,所以人人喜欢称雄而不愿为雌。可是,真正懂得雄壮之道的人,反而会时常安守雌柔的地位。因为他深知雄雌本是一个事物相对而生相依而存的两种特性而已,两者始终处于相互转化、此消彼长的循环过程之中。强者抑之,弱者扶之,天道本是如此,故,要想真正成为常雄之人,反而不可自居其雄。相反,却要时常提醒自己安守雌弱,甘愿把自己放在溪涧一样至柔至下的位置。溪涧虽为天地间至柔至下者,却可以汇集百流,最终成就那奔腾浩荡的雄壮江河,岂不是守雌反成其雄吗?江河虽然雄壮,动辄巨浪翻腾、汹涌澎湃,大有冲堤决坝之强、摧屋毁地之威,却被人们修堤筑坝、东拦西堵,颇受人为的干扰和阻遏;反过来,那遍布天下、一向就存在而不知源自何时何地的无名溪流,随顺自然而无溃决之虞,悄然寂静而又流淌不息,最为柔弱低下,却得以躺在天地的怀抱中,俯高就低、自然流淌,根本不会受到人为堤坝的阻拦。圣人正是效法那至小、至柔、至下的无名溪水,超越了雌雄强弱的分别,完全放下自己的主观知见和作为,随顺自然大道的恒常德性一刻也不会脱离,如同回归到了至柔至弱甚至连言笑作态都不会的婴儿状态。这正是人类生命不受任何外界干扰的最本初、最纯真的状态。复归于雌柔至极的“婴儿”壮态,看似至柔至弱,反可得天道扶助,终会变得不断强大而不可侵犯,这才是真正的“知雄”之道。

 

其二,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天地运行,日月交辉,光明与黑暗相继。在常人看来,光明亮丽会使人舒畅愉快,幽隐昏暗会使人压抑苦闷,人人都向往光明而厌恶黑暗。可是真正懂得光明之道的人,反而更乐于在暗昧中坚守。因为他深知黑白本是世间万象中相对而生相继而行的两种特性而已,两者始终处于相互转化、此消彼长的循环过程之中。日中则昃,黑白相继,明则夷之,昧则丽之,天道本是如此。要想长久的拥有光明,反而要乐于长久的坚守在暗昧的位置。身处光明之中难以看到暗昧,而身处暗昧之中反能看到光明;在光明中坚守迎来的必是黑暗,而在黑暗中坚守迎来的必是光明;正如我们以前曾经说过的,执着于光明彰显,便犯了“自见”的毛病,反而“不明”,坚守于幽隐昏暗,便是服了“不自见”的良药,反而“故明”。能够坚守在这昏暗混乱的尘世中随顺自然,超越'暗明黑白’的分别,便可以象抱一守真的圣人一样,成为天下人的行为范式了。能成为天下人抱一守真的行为范式,就可在窈冥暗昧之中抓住天地运行中最本真的精质,随顺自然大道的恒常德性一刻也不会偏差,如同回归到了无穷无极、无始无终的无极状态。无极状态正是那循环往复、永远不会达到极限的宇宙大道最本真的状态,能够复归于“无极”,就能避免“物极”而必反的命运,这才是真正的“知白”之道。

 

其三,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道生万物有雌雄,天地运行分黑白,表明万物万象都存在着两种相对而生、相依而存又相互不停转化的属性-----既使这种属性的界定是人为的。作为四大之末、万物之长的人类,生存于这纷繁复杂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中,不但面临雌雄之别、黑白之异,还有荣宠和卑辱之别。在常人看来,得宠者显赫荣耀,受辱者卑微低下,所以人人都追逐荣宠逃离卑辱。可是真正懂得荣宠大道的人,只以得到天地大道的荣宠为荣宠,人世间的一切荣宠,实际上都是不同程度的卑辱而已。我们曾经说过,辱为下,一个人如果把受到别人的宠爱作为一种荣耀,本身就将自己置于卑下的位置。可见荣宠与卑辱本身也只是自己在心中人为设置的一种对立关系而已。如果能够放下、超越人世间的荣辱分别之心,就能够明白天地大道才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律,身无荣宠而不以为辱,安居下位而不以为卑,如同天下至虚至静至下至阔的山谷一般。实者虚之、虚者实之,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天道本是如此。山谷虽然空旷静寂、低下廖远,却可使得百川任意奔流不息,容得万物自然生生不息。一个人如能具备象山谷一般的心胸,随顺自然大道的恒常德性自会十分的充足,如同回复到了到素朴纯真的本初状态,其心如同未经染色修饰过的生丝,没有荣辱高下虚实尊卑之分,又如同未经修饰雕刻过的原木,保持其最天然的状态。

 

我希望你能记住这三个“知守为复”的法门:

 

知雄壮之道,则可超越雌雄之别,可守雌柔之势,可为天下溪涧,可复婴儿之态,可得大道扶助而不离弃;

知光明之道,则可超越黑白之别,可守幽暗之地,可为天下范式,可复无极之境,可得大道指引而无偏差;

知荣宠之道,则可超越荣辱之别,可守卑辱之位,可为天下山谷,可复素朴之心,可得大道充实而脱虚荣。

 

关尹子听罢,突然感觉到,好像是多年来压在自己心上的一块石头终于放下了。这就是分别心。那功利心自己早已彻底放下,那智巧心倒也不难降伏,单单这个过重的分别之心,多日来似乎总是挥之不去。前些日子,老师讲善恶相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我就开始尝试去掉分别心;后来又讲到守曲得全、守枉得直、守洼得盈,我仍然没有真正去掉分别之心。

 

如今听老师讲过这“知守为复”的法门,才算真正明白了,放下分别这心的根本,还在于是否真正“知”晓大道:知“道”方可守“道”、方可为“道”,也方可复“道”啊。

 

老聃听了关尹子的话,接着说道。

 

没错,无论是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还是复归于素朴,都是复归到未经分化的道朴状态啊。

 

道朴自行分化,产生万事万物。万事万物随顺自然,各合其道,并无割裂,因此其道朴不散长存;而人类自恃其万物之长的智慧、万物莫及的技能,在那贪欲功利之心的驱使下,不但不“知守”、不“为复”,反而违背万事万物的本性,对其进行人为的分别、割裂,甚至是灭绝,在制成种种器具以供人类享用的同时,却使得蕴涵在万事万物之中的自然本性,全部被破坏掉了。如同原木一旦被分割雕饰,制成漂亮的器具之时,其作为树木的本性也就不复存在了。然而,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人与万物同生于天地之间,如果不知随顺自然大道、参赞天地化育,反而一味破坏自然大道、损毁天地万物,又怎么能够长久呢?

 

一般的国家治理者不知道随顺自然大道的重要性,做不到“知守为复”,因而老百姓并不愿服从他们的统治;而象尧舜那样的圣人,能够看到宇宙间万事万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了解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也掌握黎民百姓的自然本性,懂得保持并运用不被分割的、完整的宇宙大道,来治理国家,因此能够做到“知守为复”, 避免对社会进行种种人为的、强制的割裂和取舍,既无弃物,也无弃人,从而让人民自由自在的生产生活,而不受统治者人为的干扰。

 

百姓如果从内心感受到,服从圣人的治理也就是服从天地大道,自然也就乐于服从圣人这种看似“无为”的治理方式了。统治者又何必整日歇斯底里的强迫百姓相信自己是代表上天来治理他们呢。这就是为何自古以来得道圣人往往也会成为众官之长,成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根本原因了。所以说,治理国家最高明的体制,就是不要去分割破坏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和自然状态。

 

正所谓“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附:《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