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戏说老子第五十五集:德之比于赤子

 恶猪王520 2018-04-08

德之比于赤子

风萧萧

 

上回说到,老聃告诫弟子关尹,道德之真,在于修身,为人主者,若是善建真德,不拨不脱,虽修一身,却足可化及天下,虽无治国平天下之心,而天下自可平治。

 

关尹子问道,那么敢问老师,究竟什么样的境界,才算是达到善建真德而不被拨除、善抱大道而不会脱离呢?

 

老聃言道,你可曾记得,为师曾经说过,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处其实而不处其华。唯其德厚而不薄、实而不华,方可不被万物所拨除而脱离大道。

 

关尹子道,弟子确曾记得,老师当日所言,所谓道之华而德之薄者,仁义礼法之事也,非厚德实道者所为。然而,也正如老师所言,遍观天下众生,除了那上古传说中的所谓至圣真人之外,究竟何谓德厚?何谓道实?实在是未曾得见其面呀!

 

老聃哈哈一笑,非也,非也。不是你未曾得见,实在是肉眼凡胎,视之而不见罢了。随随便便一个赤身祼体的初生婴儿,便足可称得上道德敦厚之人,此前,为师几次三番,提及那赤子婴儿,你可曾记得?

 

关尹子想了想,说道,没错,老师说过,若能抟气致柔如同婴儿,便可进入神气合一万物莫伤的无我之境界,不为外物所伤;还曾说过,众人熙熙,而那得道之人却如婴儿之未孩,天真纯朴,不明人伦俗理,不为外物所动;您还曾传授弟子三个“知守为复”的法门,其中之一,便是“知雄而守雌,为天下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那雌柔至极的赤子婴儿,看似至柔至弱,却能终至雄强而不可侵伤,此为真正的“知雄”之道。

 

见弟子如数家珍一般,将自己昔日教诲之言,一一道来,老聃倍感欣慰。对关尹子说道,正是如此,凡举世所见,唯有那初生婴儿之德,最为真实敦厚,故而为师才屡屡提及,将那道德敦厚之人,比作赤身裸体之初生婴儿。此所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关尹子道,那初生赤子,未受世俗熏染,不为外物所惑,弟子颇能理解,说他善保其真,虽柔弱至极而能终至雄强,弟子也能悟得一二。但是,如果说那细皮嫩肉弹指可破的赤条条一个婴儿,其德之厚却能不为外物所拨、其道之深却能不因外物而脱,甚至于外物不可侵伤,弟子就觉得玄之又玄了。

 

老聃说道,这又有什么不能理解的。你看那马蜂毒虫之物,逢人必螫,遇生必噬,而婴儿受其害者却并不多见,即便落其面、触其足,往往也是两各相安,不螫不噬,无施其毒。人遇猛兽,其身虽强,必被攫而殺之;人逢鸷鸟,其体虽壮,必被搏而击之。然而,自古及今,不论荒山野岭之上,江河湖泽之中,常有那猛兽鸷鸟,遇无人照料之弃婴,不但不加伤害,反加救护抚育之事。岂不闻宣王之时,那百鸟喙衔,以救弃河女婴之事。至于那人兽同穴,以成狼孩之事,古来有之,也并非尽是传言。这赤子之身,正所谓毒虫不螫,猛兽不攫,鸷鸟不搏是也。

 

我们曾经说过,善摄生者之所以能不为外物所害,唯其不会“动之死地”而已,而那赤条条婴儿之身,手不能作,足不能行,无知无为,无思无虑,其出生也好,入死也罢,皆非所愿,却能全生避害,不为外物所乘,反得外物所养者,何故?

 

环宇之下,生而有灵,岂独人哉?岂不闻,人盗万物,万物亦盗人。换言之,人有伤物之心,物亦有害人之意,人无伤物之心,物亦无害人之意。婴儿出得玄牝之门,呱然坠地,浑浑沌沌,天真质朴,骨弱筋柔,静与化俱,动与天随,无出生入死之念,无对错好恶之心,无我无物,物我两忘。忘我而无我之身,故无患可及于身,忘物而不虞于物,故物亦忘我而无害及于我。一团冲和之气,抱而无离,天下万物众生,无往而不见爱,实乃是“执大象”者也,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毒虫猛兽鸷鸟之属,遇之而不螫不攫不搏者,非不能也,实无螫之攫之搏之之理而不为也,进而又视其为同类同属,而善加爱护者,也自然不足为奇。

 

及至年华既长,身体既壮,声色货利熏染之下,三心一日倒比一日为重,真德一日反比一日为薄,直至脱离正夷之大道,而入偏斜之死径。真可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得遇毒虫猛兽鸷禽之属,或恃其身高腿长而轻起虞避之心,或恃其身强体壮而妄动猎取之念,此皆取死之道,受那螫攫搏击之害,也是天道好还,分毫不差。

 

再看那赤子婴儿,其骨不可谓不软,其筋不可谓不柔,然其一双小手,虽不执物却常常屈握极固,不可掰擘。若以手握物,则气定神闲,面不改色,毫无用力之嫌,然旁人以手试夺之,便知其握之牢、其抓之固,较之皮细肉嫩骨软筋柔之体,常令人惊讶;还有那赤子婴儿的小小阴茎阳具,虽不知男女交合之事,却常能勃然兴作、经久不疲,更是令壮年之人叹为观止,自喟不如!此何故?只因其含德至厚,无思无虑,无知无欲,动与天随,静与化俱,其心不动,外物不乘,先天真精,充而不泄,盈而不散,故能丰沛至极,充盈有力。此所谓,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朘者,婴儿之小小阳具是也!

 

想人幼年之时,但有小解,无需手扶阳具,所排溺水便能一线冲天,高可过项。人到中年,其体甚壮,其身甚强,然而,既便手扶阳具,所排溺水也是平腹而下,哪还有冲天之势!及至老年,若非善保道德之人,只怕是淋沥不尽,便是个酣畅的小解,也难能可贵了。此为何故?由婴儿而孩童,由孩童而成年,由成年而老年,虽是年华日长,其身日渐强盛,其体日益强硬,声色货利日侵,而又不知修身之要,道离德拨,物欲不节,德日薄而精日竭,终至耗光散尽。

 

再看那赤子之婴,呱呱坠地之后,常有夜以继日,号哭不止者,求医看视却又无疾无病。当此之时,为人父母便常会担心婴儿啼号不止,恐有嗓嗌嗄哑之患,无奈之下,便在大小路口,张贴所谓的夜啼贴: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往君子念三遍,一夜睡到大天亮。我不知此贴对于止婴之啼,其用究竟如何,只知如今这夜啼贴已成民间一大风俗。殊不知,新生赤子之啼,本为其正常生理活动而已,其肺部发育、肌肉发育、嗓嗌发育,皆有赖于此,有道之人但观其啼号之状,便知大略。倘其面色红润如常,踢蹬有力,哭声清亮,底气十足,便知本无疾病,尽可放心。而其终日啼号,也绝不至于声嘶嗓哑。倘成年之人,如此啼号,不消一刻,便会嗓嗌嗄哑,出不得声。

 

关尹子道,是啊,同是啼号,何以那肌强筋壮之成年,尚不如赤子之身?

 

老聃继续说道,我们曾经有言,道体本是冲虚一气而已,其气周流不殆,化分阴阳,和生万物。道生万物,物之所成,无非也是一气周行而已,气和则生,气散则亡。人常言,人活一口气,概非虚言。物体之内,气和则浑然一体,气动则阴阳相博。一气和合则柔顺,柔则不伤,顺则无害,不伤不害,则精充力沛。二气激动则乖戾,乖则有伤,戾则生害,伤害并至,则精衰力竭。常言道,心平则气和。万物莫不有心,心者,神也。神不妄动则心平定,心平定则其气冲和。故精之至盈,在于气之至和,气之至和,在于心之至平,心之至平在于不为外物所动。赤子之体,心神无嗜欲之惑,无惑则不乱,不乱则无妄,无妄则至平至静,心神平静则气至和而精至盈,浑然一体而无乖戾之生。如此则其鸣自发于一,婉转自如而不强行,和气周行而无害生。故其声虽亮而其嗌不伤,其音虽高而其嗓不害。无伤无害,则嗓嗌自无嗄哑之患。正所谓,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及至年华即长,声色货利之惑日重,遂至心神不宁而妄动,心神妄动而冲和之气必乱。其啼迫于外而非发于内,其号生于搏而非出于一。故其声不亮却足可嘶嗌,其音不高却足可竭力。声嘶力竭,则嗓嗌必有嗄哑之患。

 

关尹子道,我想到老师此前曾经说过,万物之生,在于冲和一气,得一以生,失一则亡。今日听老师所言,那所谓“一”者,实乃一团冲和之气呀。

 

老聃点头微笑,继续言道,没错。故而那善抱大道之人,其实便只是善抱一团和气而从不脱离罢了,又有什么难以理解之处呢?能够知道这天下万物之生,皆在于冲和一气,便是知道了真常之道。若能真正知晓此真常之道,便如同人生天眼,足不出户而能明白四达,目不窥牖而天下万事能了然于胸。此所谓,知和曰常,知常曰明是也!

 

关尹听过老聃这句话,略一沉思,说道,老师且慢,您曾经说过,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而今日又言“知和曰常”。如此说来,复命与知和,敢情都可称得上明晓真常之道啊。

 

老聃说道,没错,复命者,复归冲和之状而已。道可道,非常道。真常之道原非任何言辞可以真正表达,所谓“复命曰常”、“知和曰常”,皆是为师借以阐述常道之辞罢了。所谓复命者,便是原始返终,回归于生命之元始本真的状态。今日你已应该知晓,生命中那最元始本真的状态,便是如同赤子般的一团冲和之气罢了。因此,你只要能够放下恃壮取强的心态和行为,使自己复归于无知无识的未孩之婴儿状态,便可以成为常德不离而明白四达之士了。

 

故修道之人,日益所厚者,真常之德也,日益所薄者,身外之物也。而常德之厚者,冲和一气而已。倘若惑于声色货利之欲,一味追求生生之厚,必妄动心神。心神妄动,则冲和之气必乱,乱则矜,矜则戾生,戾生则强壮之势张显于外,而真精和气损耗于内,精气损耗,则速死早亡之灾祥凶兆必现。此正谓,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祥者,事之未果而已现之征兆者也。强者,受迫于外而非自发于内者也。为外物所惑,而动心使气,取强恃壮,以求增益其生,其结果反是精气损耗,早死速亡。究其因,实乃是所厚者薄,而所薄者厚,与真正的养生之道,恰恰相反,实在是南辕而辙,欲速反不达是也。

 

故,道深德厚之人皆知,生不可益,强益之反损,故能任其依道而生;气不可使,强使之反耗,故能任其顺道而行。依道而生,则其精甚真,顺道而行,则其气至和。至真至和,生之机也。失真违和,死之兆也。《易》曰,物不可终壮,又曰,物壮则止。物壮则老,本是自然常理,倘一味益生使气,取强恃壮,便是脱离自然之道。脱离自然之道,则必然早老速死。此正谓,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关尹子道,老师此前已将此言教诲过弟子,今日再次告诫,弟子焉能不牢记于心,自此而后,定当洗心修身,如那赤子婴儿一般,不欲不求,以葆至和之德,以守真常之道。此外,老师所述之道,实在是天下至尊至贵之言,弟子不才,原将之宣扬天下,以说人主,化万民,使得天下大同,万国咸宁,方不负老师授道解惑之恩。

 

 

《道德经》原文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