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栀子柏皮汤---清泄湿热

 学中医书馆 2018-04-08
栀子柏皮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肥栀子lOg 炙甘草3g 黄柏6g 上3味,以水800ml,煮取300ml,去滓,分2次服。 [功效]清泄湿热。 (主治) 主证:身目俱黄,小便黄赤,发热,心中懊侬,苔黄,脉弦 数或弦大滑实。 副证:心烦,无汗或汗出不彻,小便不利。 .
(临证加减]   
1.栀子柏皮汤加味治疗传染性肝炎:用栀子柏皮汤加茵陈、 郁金,治疗传染性肝炎获得显著效果。且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当 肝炎流行地区的密切接触者,只要出现食欲不振,精神疲乏,胸 胁不畅,四肢无力或头晕等前驱症状时,即使未出现黄疸,预服 本方,确有显著的预防作用,但认为栀子必须生用。  
2.栀子柏皮汤合茵陈蒿汤加味治疗重症肝炎:用本方合茵 陈蒿汤加黄连、黄芩,治疗重症肝炎,黄疸指数急剧上升者,发 现有明显的抑制黄疽上升的作用。该方制成静脉注射的“茵栀黄 注射液”,治疗胆红素15mg~~以上的病例,效佳。
3。中医对传染性肝炎治疗方法:西医治疗传染性肝炎,多 采用高糖疗法.但按中医辨证论治,不少病例,甚至同一病例的 不同阶段,须禁高糖治疗。如果某些肝炎患者,采用高糖治疗 后,其恶心厌食、呕吐等症状持久不除,甚至出现胃脘饱闷,黄 疸持久不退,有的黄疸指数出现增高现象,肝肿大消退迟缓,肝 功能恢复时间延长;采用中药,如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等治 疗,同时禁用甘腻食物,多数病人的症状、体征和肝功能大多得 到缓解。从而肯定了高糖保肝疗法不能成为治疗肝炎的基本疗 法。并认为凡属湿热阳黄实证,症见:恶心呕吐,脘闷不舒,厌 食等消化系统功能紊乱严重者;或身目鲜黄,便秘,舌苔黄燥、 厚腻或腐垢,口苦干,发热,神昏谵语,小便短赤,脉滑数、滑 实、沉迟有力者,均不宜糖类之温甘腻,因黏滞滋补,易化热化 燥,湿邪留滞,反增病变。而在肝炎某个阶段,按中医辨证适用 高糖治疗,如消化系统症状消失,知饥欲食,黄疽不深,无发 热、口苦、口干、小便清长或淡黄转白,肝肿大进行性减退,脉 转和缓,此为邪退正虚之际,用高糖治疗,有调中补土,益气生 津之作用。[福建中医药,1964,《6,;29]
4。栀子柏皮汤加味治疗钩端螺旋体病:用栀子柏皮汤加茵 陈、茜草、郁金等,效果很满意。认为钩端螺体病发黄,多属阳 黄,属于中医“黄疸”、“急黄”、“湿疸”一类÷表证不多,里证 为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不宜妄用.旷东中医,1960,cll,:519]
5。栀子柏皮汤的临床应用:栀子柏皮汤是以栀子、黄柏为 主药,通过药物分析认为这两味药都是苦寒泄热药,对湿热发 黄、心烦、出血、热疮、小便不利、目赤痛都有疗效,再配以缓 急解毒的甘草,便适用于肝、胆、胃、肠、肾脏、膀胱等脏器蓄 热的证候。[伤寒论方解.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91]
6.栀子柏皮汤治疗小儿急惊风:症见小儿El噤骱齿,背反 张,脚挛急,卧不着席者,宜栀子柏皮汤。以为急惊风者,病之 热也,病之实也。宜用清法也,即泻也。[伤寒论类方汇参北丸人 民卫生出版社,1963:147]
7.栀子柏皮汤合茵陈蒿汤治疗新生儿溶血症;用栀子柏皮 汤合茵陈蒿汤加黄连、黄芩制成“茵栀黄注射液”用于新生儿溶 血症取得较好疗效。[伤寒论串解。北京:中医古籍出版址真1987:116]
8。湿热黄疸肝炎:本方加茵陈、大枣,煎汤冲服五味子粉 有显效。

阳明发黄辨(259--262) [原文]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裹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 於寒湿中求之。(259)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260)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蘖皮汤主之。(261) 肥栀子十五个,擘 甘草一两,炙 黄蘖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262) 麻黄二两,去节 连朝二两,连翘根是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赤小豆一升 大枣十二枚,擘 生梓白皮一升。切 生姜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 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 温三服,半日服尽。 [词解] (1)瘀热:此处瘀通郁,义为郁滞,不流通。指病邪阻滞于体内,蓄积成热。 (2)身必黄:必,此处用作连词,表示假关系,相当于“假使”、“如果”。身必黄, 如果身体发黄疸。 , (3)连轺(y60摇): <千金翼)卷九轺作“翘”。赵刻本<伤寒论)连轺下,有 “连翘根是”四字。现多用连翘。 (4)生梓(zi子)白皮:即梓树的韧皮部。 (5)潦(160老)水:雨水。(礼记.曲礼上>:“水潦降,不献龟鳖。”郑玄注:“雨 水谓之潦。” [提要] 发黄的主症、病机及寒湿发黄与湿热发黄证治的区别。 [释义] 发黄的主要症状,从原文描述来看是身黄、目黄、小便黄,其中尤以目黄 为要。根据病证性质分为寒湿发黄和湿热发黄两大主要类型。发黄的基本病机是寒湿或 湿热蕴结中焦,肝胆疏泄失职,胆汁外溢。 发黄与感受湿邪,湿无出路,或热病过程中,失治或误治,导致湿郁于里有密切关 系,因此张仲景在原文中提到小便不利,无汗或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则可能 发黄,反之,汗出、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可见湿郁于里与热邪或寒邪相结,壅阻中 焦,进而影响肝胆是导致发黄的关键。因此,发黄的治法,总以利湿为主,根据病邪性 质和正气盛衰可分为温化寒饮和清化湿热两大主要方法。 259条辨寒湿发黄的证治及禁忌。本证表现为身黄、目黄、尿黄,黄色晦暗,后世 称之为阴黄,尚可伴有脘腹胀闷,腹满时减,不欲食,苔白腻,脉濡弱等症。本证除有 寒湿蕴结于里外,尚有中阳不足的病理变化,从“伤寒发汗已”来看,中阳不足的成因 与发汗太过有关,另外,与病人素体脾阳不振,易受寒湿侵犯亦有关系。本证的治疗, 原文只讲“于寒湿中求之”,后世多以温脾、散寒化湿之方,如理中汤、四逆汤、茵陈 五苓散等。 260条辨湿热发黄的证治。本证的特征是身目发黄、尿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后 世称为阳黄。本证的主要伴有症,结合236条可为:发热, 口渴引饮,但头汗出身无 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腹微满或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本证由于阳明 里热不解,热郁于里,气机阻滞,从而影响三焦气化,水液不能从常道排出体外,留而 成湿,导致湿热相结。亦可由于受湿邪侵犯与热互结,进而影响三焦气化,水液排泄失 司,使热之与湿纠缠不解。湿热蕴结中焦导致腑气壅滞,可见腹满,由于本证与阳明热 燥结肠之腹满相比,其满尚轻,故称腹微满。本证总属湿热蕴结于里,肝胆疏泄失司, 胆汁溢于肌肤所致。治宜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 261条亦为湿热发黄,原文论述较简,从栀子柏皮汤所用之药来推断证候,则应有 两个特点,一是热多于湿。二是湿热内结较轻,因此本证的表现主要是身黄、目黄、尿 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 口渴,小便欠利。惟其湿热内结不重,故无明显腹满、便 秘等症。治宜栀子柏皮汤,清解里热,除湿退黄。 262条为湿热发黄兼表证,或湿热弥漫全身,原文曰“瘀热在里”,点明了本证的 性质属实热,故此种发黄亦具有阳黄的特征,即身目发黄、小便黄,色黄鲜明如橘子 色。其他伴有症,原文虽没有详细描述,然据方测证,可有两种情况,一是伴有表证, 如见发热恶寒,无汗等症;二是伴有湿热弥漫全身的证候,如见发热,无汗,头重,脘 闷,小便不利等症。本证多见于发黄初期,往往表未尽解,则部分病邪已入里化热与湿 相合,熏蒸肝胆,胆热液泄而发黄,如喻嘉言所说:“伤寒之邪,得湿而不行,所以热 瘀身中而发黄。”本证发黄,湿热弥漫全身,上、中、下三焦均波及,中焦积滞不明显, 故无腑气壅滞之象。治宜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清热利湿,兼以解表。本条与260条的区 别之处主要有二:一是本条可兼表证,260条纯属里证;二是本条是湿热弥漫三焦, 260条为湿热壅滞中焦为主。 [选注] 成无己:当热甚之时,身黄如橘子色,是热毒发泄于外。《内经》曰:膀胱者,津 液藏焉,气化则能出。小便不利,小腹满者,热气甚于外而津液不得下行也,与茵陈 汤,利小便,退黄逐热。(<注解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医宗金鉴):身黄,湿热之为病也,湿盛于热,则黄色晦,热盛于湿则黄色明。如 橘子色者,谓黄色明也。伤寒七八日,身黄色明,小便不利,其腹微满,此里热深也。 (<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汪苓友:伤寒发汗已,热气外越,何由发黄,今者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 以其人在里素有寒湿,在表又中寒邪,发汗已,在表之寒邪虽去,在里之寒湿未除,故 云不解也。且汗为阴液,乃中焦阳气所化,汗后中阳愈虚,寒湿愈滞,脾胃受寒湿所 伤,而色见于外。此与湿热发黄不同,故云不可下。或问日:湿挟热则郁蒸发黄,今挟 寒,何以发黄;余答云:寒湿发黄,譬之秋冬阴雨,草木不应黄者亦黄,此冷黄也。王 海藏云:阴黄,其证身冷汗出,脉沉,身如熏黄,色暗,终不如阳黄之明如橘子色。治 法,小便利者,术附汤;小便不利者,大便反快者,五苓散。(《伤寒论辨证广注。辨阳 明病脉证并治法》) 柯韵伯:发黄有因瘀热者,亦有因寒邪者,有因于燥令者,亦有因于湿化者。则寒 湿在里,与瘀热在里不同,是非汗下清法可治矣。伤寒固宜发汗,发之而身目发黄者, 非热得越,是发汗不如法,热解而寒湿不解也。(《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阳明脉证≥) [评述] 对发黄的成因及其辨证论治,诸注家阐述颇明。认为寒、湿或湿热之邪的 侵犯,蕴结于里而成寒湿或湿热发黄。汪苓友指出人体素有寒湿,或发汗伤中阳,致寒 湿易停,是寒湿发黄的成因,此说强调了发黄的内因。对于发黄的治疗,主张因证施 治,尤其提出了寒湿发黄的选方用药,补充了(伤寒论)原文的不足。 [治法] 1.清热利湿退黄。 2.清解里热,除湿退黄。 3.解表散邪,清热除湿退黄。 [方药] 1.茵陈蒿汤方。 2.栀子柏皮汤方。 3。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方义] 茵陈蒿汤是清热利湿退黄的主方。方中茵陈苦泄下降,清利湿热,为治黄疸的主 药,配栀子则清泄三焦,湿热从水道而去。配大黄则通导腑气,湿热郁毒从肠道而出。 茵陈、栀子、大黄均属苦寒,苦能胜湿,寒能胜热,三药同用清热燥湿力明显增强,同 时大小便得通,加速病邪的清除,黄疸随之而退。腹满便秘者方中的大黄宜用生大黄, 以取较强的通便泻下作用。方后云“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是全身之黄 疸从小便而去,又云“一宿腹减”,可知瘀热得去,则病症随之而减。 栀子柏皮汤,用栀子配黄柏,苦寒清热泄湿,炙甘草和中护胃。方中不配大黄,则 通便泻下力小于茵陈蒿汤;不配茵陈,则清热利湿力不如茵陈蒿汤,因此本方的退黄利 湿力较弱。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中麻黄、杏仁、生姜具有发汗、辛散表邪的作用,麻黄、生 姜又有散水气的作用,杏仁宣散肺气而通便,有利去邪。连翘、生梓白皮苦寒能清热解 毒(梓白皮现多以桑白皮代之),与赤小豆同用可起清热利水除湿之效。甘草、大枣调 和诸药,并和脾胃。全方具有清热利湿兼以解表发汗的功能。本方驱湿除通过利大小便 外,还取由汗而发,此即<内经) “开鬼门”之法。本方集发汗、利水、通泄于一方, 通达表里、上下,除湿退黄,但通腑泄满之力逊于茵陈蒿汤。方用“潦水”煎煮,是取 地面流动之雨水,是取其味薄不助湿气之意。 [方论选] 成无己:王冰曰: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发黄者,热之极 也,非大寒之剂,则不能彻其热。茵陈蒿味苦寒,酸苦涌泄为阴。酸以涌之,苦以泄 之,泄其热者,必以苦为主,故以茵陈蒿为君。心法南方火而主热,栀子味苦寒,苦人 心而寒胜热,大热之气,必以苦寒之物胜之,故以栀子为臣。大黄味苦寒,宜补必酸, 宜下必苦,推除邪热,必假将军攻之,故以大黄为使。苦寒相近,虽甚热大毒,必祛 除,分泄前后,复得利而解矣。((伤寒明理论)) 钱天来:茵陈性虽微寒,而能治湿热黄疸,及伤寒滞热,通身发黄,小便不利。栀 子苦寒泻三焦火,除胃热时疾黄病,通小便,解消渴、心烦懊侬、郁热结气、更入血 分。大黄苦寒泄下,逐邪热、通肠胃,三者皆能蠲湿热、去郁滞,故为阳明发黄之首剂 云。((伤寒溯源集.阳明中篇)) <医宗金鉴):湿热发黄无表里证,热盛者清之;小便不利者利之;表实者汗之,皆无非 为病求去路也。用麻黄汤以开其表,使黄从外而散。去桂枝者,避其热也;佐姜枣者,和其 营卫也;加连翘、梓皮以泄其热,赤小豆以利其湿,共成治表实发黄之效也。连轺即连翘 根。无梓皮以茵陈代之。(<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点评] 茵陈蒿汤治湿热黄疸,配伍精当,钱天来评说颇为中肯,栀子入血分除 邪,大黄泄在里之久瘀热,非专为燥屎而设,有助于掌握方义及临床选用。(医宗金鉴) 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义阐述甚明,并提出无梓皮用茵陈代之,亦为临床可取。 [临床应用] (1)张仲景对茵陈蒿汤的应用 1)<伤寒论):用于治疗阳明病发黄证,见236条、260条。 2)<金匮要略):用于治疗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之谷疸。 (2)后世医家对本方的应用 1)<温疫论):本方治疗疫邪传里,遗热下焦,小便不利,邪无输泄,经气郁滞, 其传为疸,身目如金者。 (温疫论)中茵陈汤与(伤寒论)之茵陈蒿汤组成药味相同, 但两方的药物剂量有别,<温疫论)于本方重用大黄,减轻茵陈剂量。 2) (温病条辨):运用本方治疗阳明温病无汗,或但头汗出,身无汗,渴欲饮水, 腹满舌燥黄,小便不利,发黄者。 (3)现代应用 茵陈蒿汤的现代应用 1)病毒性肝炎:茵陈蒿汤治疗病毒性肝炎有肯定的疗效,尤其是急性黄疸型肝炎 疗效甚佳。易氏等报道以茵陈蒿汤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60例,疗程 14天,结果在退黄方面:60例中,显效40例,有效16例,有效率93.33%。谷丙转 氨酶大都伴随下降,肝炎有关症状亦明显好转,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易氏等的 经验是重用山栀、大黄,其方为茵陈、山栀各20g,大黄30g,见泛恶、呕吐者加半夏、 生姜,肝区疼痛者加丹参、赤芍,腹胀、纳少者加枳壳、山楂、神曲。吴氏报道用 茵陈蒿汤加郁金、虎杖、败酱草等药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105例,总有效率达 98.08%。林氏用茵陈蒿汤加黄芩等药治疗瘀胆型肝炎45例,总有效率73.3%,林 氏认为茵陈蒿汤治疗本病的效果似比西药来得明显,而且对急性甲型瘀胆型肝炎的疗效 高于慢性乙型瘀胆型肝炎。 对于小儿病毒性肝炎,么氏等用茵陈蒿汤加减治疗取得满意疗效,与对照组相比, 中药组肝功能恢复较快,症状改善明显。韩氏用加味茵陈蒿汤治疗小儿病毒性肝炎 30例,从中体会到无论甲型或乙型肝炎,只要符合湿热亢盛,急性有余之实象,皆可 用苦寒清泄的方法,对新生儿实热之证,也可放心使用,但应病衰其大半而止为宜,恐 伤脾胃,所以在茵陈蒿汤中加白术、神曲,可使脾胃健运,增强小儿机体抗病邪能力, 使之康复。赵氏等报道用茵陈蒿汤加味治疗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千余例,治愈率 95%,有效率达100%,方药组成:茵陈lOg,栀子6g,大黄4g,滑石6g,木通6g, 柴胡3g,竹叶3g。灯草3g。 2)高胆红素血症:除病毒性肝炎外,胆道结石亦可致高胆红素血症,茵陈蒿汤仍 是常用之基本方。王氏认为高胆红素血症按中医辨证仍属黄疸范畴,但单纯使用清热利 湿药物,效果多不尽如人意,特别是黄色灰黯之“阴黄”, “治黄必治瘀”,即使黄疸早 期也应考虑瘀的存在,因此王氏用茵陈蒿汤加赤芍、丹参、虎杖根等药治疗,取得较为 满意的疗效。 茵陈蒿汤是治疗湿热黄疸的首选方剂,方中大黄的作用甚为重要,在具体应用上, 众多医家各有己见,如黄疽兼便溏时,大黄能否用?崔氏认为大黄的应用,应以黄疸的 存在与否作为依据,绝不可视大便溏而舍弃不用,但在用量上可根据大便的溏、秘不同 而灵活变通。小儿黄疸大黄是否适用?张氏等认为应该使用,能提高疗效,但大黄 用量需根据不同年龄适量增减,2—5岁用6g,5—10岁用8g,10—14岁用10—12g。 大黄煎法怎样为适宜?张氏提出大黄宜与茵陈等药同煎,使其峻泻之力减而缓下逐湿祛 瘀退黄之功尚存,但凡阳黄证无论便秘,或如常,或溏皆可放胆用之,药后畅腑去邪退 黄,又鲜有伤中败胃之弊。 3)十二指肠溃疡,阑尾炎:茵陈蒿汤虽为湿热黄疸而设,但用治其他疾病亦有确 切疗效。杨氏治一胃脘痛伴黑便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医辨证属脾虚湿热内阻,用茵 陈蒿汤加党参、茯苓、白及粉等,服13剂而愈。又治一阑尾炎患者,证属湿热内蕴, 气滞血瘀,用茵陈蒿汤加败酱草、蒲公英、牡丹皮等药物,3剂后二便通,腹痛消失, 再以调养康复。可见茵陈蒿汤导积滞、通二便、凉血活血的作用对肠胃湿热瘀阻, 二便不畅证候甚为相合,故用之效著。 4)肥胖症:杨氏认为肥胖由痰湿瘀阻,湿热互结引起,伴有二便不畅者,选用茵 陈蒿汤配以化痰理气之陈皮、半夏、茯苓等,可使痰湿热俱消,肥胖得到控制,如曾治 一例,服药2月余,体重下降3.4kg。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的现代应用 1)肝炎、肾炎:本方广泛用于消化、泌尿、神经、循环、呼吸、传染病等各系统 疾病中,其中以黄疸型肝炎、小儿肾炎最为常用。黄疸型肝炎,证属湿热内蕴兼表邪未 解,适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疗,谭氏等经病案统计得出本方的临床多见症状是发热、 恶寒、水肿、发黄(色鲜明)、食少、尿短赤。李氏曾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一急 性肾小球肾炎患者,8剂而愈,随访一年正常。 2)哮喘、荨麻疹:蒋氏报道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地龙治疗哮喘伴轻度发热恶风 者,4剂而愈,继以玉屏风散调理月余,随访一年未发。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具有发 越肺气,清利湿热的作用,常用治荨麻疹。魏氏报道曾从本方可治肝炎引起的皮疹得到 启发,广泛应用于皮肤瘙痒症、荨麻疹等,均有较好疗效,并可随证加减,寒重者,重 用麻黄,加防风;热重者,重用连翘,加银花;湿热者加苦参;血热者加赤芍、丹 皮C15l。蒋氏的经验是对诊为过敏因素致病者,方中麻黄、连翘、甘草用量稍增,或再 加黄芪、荆芥、防风、乌梅之类。 (4)医案选录 1)黄疸(阳黄)。陈某,男,34岁。患者5天前自觉四肢酸软,不思饮食,继之 全身发黄,小便如茶,并伴恶心、呕吐、厌油和右胁胀痛而入院治疗。查其皮肤巩膜黄 染,肝区压痛,肝大2。5cm,脾未触及。肝功能报告:碘试验32u,VDB(+),GPT >200u,尿胆红质(+)。用茵陈50g,栀子、大黄(后下)各10g,郁金、茯苓各 15g,虎杖、败酱草各20g,丹参30g,赤芍15g,黄连5g,川楝子10g,水煎服。用药 10剂,诸症均消失,肝功恢复正常,痊愈出院。(<陕西中医>1991;(3):128) 2)黄疸(阴黄)。张某某,女,38岁:、反复黄疸迁延不退3个月,症见面目晦黄, 皮肤稍刺痒,神疲怕寒,纳呆泛恶,脘腹胀满,四肢不温,口淡不饮,大便稀烂,尿淡 黄。舌质淡、苔薄白腻,脉濡缓。肝功能:SGP7 105u,AKP 21u,血清胆红素 86/~mol/L,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诊为“慢性乙型淤胆型肝炎”。证属阴黄(寒 湿困睥)。拟温化寒湿,健脾和胃,佐以利胆。方用茵陈、栀子、苍白术、猪茯苓、干 姜、炮附子、地肤子、紫丹参、厚朴,每日1剂,水煎。治疗1个月,全身诸症及黄疸 明显减轻,复查肝功能各项指标明显改善,在原方基础上随证加减,续服2个月,病愈 康复,随访1年未见复发。((江苏中医)1993;(8):10) 3)胃脘痛。车某,男,47岁。胃痛二年, 曾作上消化道钡透,诊为十二指肠溃 疡。患者形容消瘦,面色萎黄,恶心吐酸,二便不畅,伴有黑便,舌苔黄而厚腻,脉沉 数。证属脾虚湿热内阻。治以健脾利湿为主。药用:茵陈30g,党参、茯苓各15g,栀 子、生大黄、白及粉(冲服)、枳壳、白术、瓦楞子、乌贼骨、焦三仙各10g,三七粉 6g(冲服)。3剂水煎服。胃脘痛明显减轻,二便畅通,去大黄加山药15g,服10剂病 愈,随访二年半未复发。按:本例胃脘痛久而湿热瘀阻,导致气虚形衰,二便不畅,故 投以茵陈蒿汤,通二便去湿热,并合扶正固本、制酸和胃、止血生肌诸药共奏良效。 (<陕西中医)1992;(8):372) 4)风水。邓某,男,15岁。患者于1月前染毒,肢体散发脓疮,不曾治疗,3日 前,出现发热恶寒,四肢酸重,咳嗽气喘,渐见头面浮肿,今已漫及下肢,皮肤润泽光 亮,下肢按之没指,小便量少,色赤。尿检:蛋白(++),并可见颗粒管型,西医诊 为肾小球肾炎。诊脉浮滑而数,舌尖红赤,舌苔薄黄,证属风水湿热蕴毒,以麻黄连轺 赤小豆汤加减,宣肺祛湿解毒,处方:麻黄5g,紫背浮萍5g,连轺15g,桑白皮10g, 生姜皮5g,滑石10g,生地黄10g,赤小豆15g,大蓟、小蓟各10g,鲜茅根30g。每Et 1剂,水煎,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煎至茅根沉降去渣,分3次温服。3剂后寒热 已罢,小便快利,肿消大半,脉仍浮数,原方再服5剂,诸症消失,尿检3次,均为阴 性。(<广西中医药)1989;12(5):27) 5)荨麻疹。顾某,女,41岁。罹患荨麻疹30余载,无特殊诱因,四季皆发。近 年常伴胸闷喘息,纳可,苔薄,脉小滑,大便不实,经多方检查未发现其他异常,惟肺 部闻及干罗音少许,大便查出蛔虫卵(+)。处方:麻黄8g连翘10g,赤小豆30g, 桑皮10g,杏仁10g,前胡6g,僵蚕10g,葶苈子6g,甘草3g,生姜1片,大枣3枚。3 剂诸恙悉平。以此方改制为丸剂,1日3次,每次6g。经半年而痊愈。随访1年,未再 复发。((四川中医)1985;(7):48) [按语] 茵陈蒿汤是治疗湿热黄疸的主方, <伤寒论)中主要用于治疗身黄如橘子 色,发热,口渴,小便不利,腹满的阳明发黄证。茵陈蒿汤证的基本病机是湿热蕴结于 里,治疗着重于清热利湿,祛邪外出。临床上见有发黄证属阳黄,尤其是湿热壅阻中焦 者,可用茵陈蒿汤治疗。后世医家及现代临床以本方用治黄疸均收到显著疗效。然茵陈. 蒿汤的清热利湿,导积滞,通二便,凉血活血的作用,对湿热瘀阻证,不论发黄有无均 可酌情用之,故现代临床亦用其治疗证属湿热互结的肠胃疾病及其他全身性疾病。 茵陈蒿汤用治黄疸时,茵陈量宜大。大便秘者,大黄量可适当增加,且宜后下。大 便溏者,亦可用大黄,其量宜减,且宜与其他药同煎,以取缓下之意。黄疸日久宜加活 血化瘀药,如赤芍、丹参、虎杖根等。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在<伤寒论)中亦用于治疗阳明发黄证,尤适用于发黄初起兼表证 者。由于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具有宣发肺卫,清利湿热的作用,现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肾炎 初起,头面浮肿,哮喘,荨麻疹等疾病。临证以发热,恶寒,无汗,小便不利为审证要点。 [现代研究] (1)茵陈蒿汤降低血清转氨酶及胆红素的作用:郑氏等经动物实验研究得出茵陈蒿 汤能非常显著地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并发现山栀在茵陈蒿汤中起着重要 作用,山栀的主要成分为去羟栀子甙有良好的降低血清胆红素和转氨酶的功效。洪 氏认为这可能是茵陈蒿保护了肝细胞膜的完整性,减少了因细胞损伤而引起的SGPT和 SG07外漏的结果。 (2)茵陈蒿汤的利胆作用:贵阳中医学院经动物实验观察分析得出,茵陈蒿汤水煎 剂、醇提液以及加味茵陈蒿汤(加金钱草及枳壳)均有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而加味茵 陈蒿汤利胆作用更加明显。从时效曲线看,其利胆作用在给药后1—2小时最显著。已 发现茵陈蒿及滨蒿的利胆有效成分为6,7一二甲基香豆素及对羟基苯乙酮,这两个化合 剂均溶于有机溶剂中,实验证明茵陈蒿汤醇提液的利胆作用比水煎剂明显,醇提液还能 增加胆汁中固体物的排出。洪氏等总结近人的实验研究结果,认为茵陈蒿的利胆成 分可明显增加胆酸、胆固醇等脂类成分的分泌量,使胆汁流量增加,扩张胆管,收缩胆 囊,加速胆汁排泄。吴氏提出大黄有促进胆汁分泌和增加胆汁流量,疏通肝内毛细 胆管作用。 (3)茵陈蒿汤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洪氏等认为由于茵陈蒿含有丰富的Zn、Mn、 叶酸等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等,它们参与酶的组成,调节酶的活性,直接参与机体的 核酸、糖、脂肪、蛋白质代谢,因而有促进肝细胞再生,保护肝细胞膜的完整性和明显 的保肝作用。并引国外学者报道茵陈蒿中一些黄酮和香豆素成分有抗四氯化碳或半乳糖 胺诱发的大白鼠肝细胞细胞毒性的作用。李氏总结近年研究结果认识到微循环障碍 在重症肝发生及发展中是一重要因素,大黄活血凉血祛瘀,通过泻下的机械刺激作用, 加速了胃肠道的蠕动,促进了胃肠功能,也调节了机体血液循环的正常运行。且大黄可 使红细胞压积减少和血液粘度下降,解除微循环障碍,恢复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和血 供,从而改善肝脏的营养,促进损伤修复。 (4)茵陈蒿汤的降血脂作用:贡氏等经实验研究证实茵陈蒿汤可明显降低高脂血症 小鼠血清中TC、LDL-c/TC值,并显著降低LDL.c/HDL.C值,其降血脂的作用非常 明显。洪氏等归纳近人研究结果证实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在服用茵陈后,血清胆固醇 显著降低,且血清胆固醇较高者,茵陈蒿的降脂作用愈明显。
9。急性菌痢:本方合白头翁汤或加马齿苋有良效。 l0.本方去甘草,加黄连、黄芩治三焦热盛,大热烦躁,口 燥咽干,错语不眠,或吐衄发斑,肿痛疔毒,舌红苔黄,脉数有 力者,名黄连解毒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