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格律中的平仄、对仗、意境哪个最重要?

 海鹰21iy19j5rw 2018-04-09

从提问的方式来看,题主实际上是将几个概念混在一起了,不过对于新手而言也很常见啦,下面我逐一廓清这几个重要的概念。

首先,“格律”这个东西,属于一套创作规范。

以前有个朋友举过一个极好的比喻,借助生物学知识,说DNA实际上也有其“格律”:

① DNA分子是由A、T、G、C四种脱氧核苷酸四种碱基构成的双螺旋结构,这个是画个图,从外在一眼能看出来的,谓之“格”;

② 每一个DNA分子中,碱基排列配对方式只能是A对T或C对G,这个是内在的规律,谓之“律”。

为了理解记忆的方便,我可以不太严谨地总结,外在形式我们大体上管它叫格,内在规律我们一般管它叫律。

中国传统古典诗歌,大体上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品种繁多,如《诗经》体,大题四言为主,东汉文人诗就是五言诗为主了,从外在的“格”上就明显不同;而至于近体诗,除了外在五、七言为主的“格”外,则更精细地去琢磨内在的“律”,这就涉及到了一些诸如“平仄”“对仗”之类的细节。

这其中的对仗,是运用在格律诗歌、骈文中的特殊的对偶。因为汉字的特点,单字可以表意,秦汉后大抵单字单音节,正好拿来讲求一下对称,属于一种汉语特有的修辞手法。

而至于汉语平仄的运用,我比较赞同的说法,与汉魏之后佛教的大兴有关,佛经有传播要求,需要富于节奏感,所以梵文佛经是讲求“声谛”的。而我国第一批双语人才,要将佛教翻译为汉语,在这一过程中,追求节奏感成为了这批文人无意识中产生的共识,进而拓展到诗歌的写作中。

在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竟陵八友搞出了一套规范,这一套规范成为近体诗的先声。大体上解释一下他们的思路,即汉语本身的属性上来讲,平声的发音悠长,仄声的发音短促,长短音节的有规律搭配,自然就形成了节奏感。

明确了这一点,才有了格律诗。而中二联对仗的明确,实际上是略晚的。初唐崔颢《黄鹤楼》诗,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根本不对仗,说明在当时,这一规律尚不十分严格。

从这一角度而言,若说平仄和对仗间哪个更重要,毫无疑问应该是平仄规律,因为结构感和音乐性是诗歌最本质的要素。

而至于意境这个词,则和格律没有任何关系,纯粹是内容方面的东西。

比如说, 我单纯写一棵树,而不施加任何深意,这个在古典诗歌中,叫做“物象”(客观事物),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叫做“意”(主观情感)。

在这个基础上,“物象”加上“意”,在这棵树上面施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概念被称作“意象”。

而多个“意象”的叠加,呈现出一个复杂的情境,就成为了“意境”。意境这一层,由于情景交融的褶皱非常丰富,所以常常都呈现出作者本人的审美观,哲学观等。

用袁行霈曾举过的一个例子说明,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楼”“雨”“巷”“花”都是简单的“物象”,而加上定语修饰,变成“小楼”“春雨”“深巷”“杏花”,则施加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变成了“意象”,而将这几个“意象”连缀起来,就组成了一个丰富的审美空间,成为了“意境”。

由于格律与此其实并不是一个概念,所以暂且解释一下,无法分辨到底哪个更为重要。实际上,格律与内容都是一首好诗的重要组成部件,缺了一个都会造成极为惨痛的影响。

希望对题主有所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