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说|孔子的饮食观(上)

 为什么73 2018-04-10




 

孔子曾经说:「食不厌精。」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吃东西一定要吃精致、美味、可口的食物。所谓「脍不厌细」,就是要把肉切成很细的丝,这样才有助于消化。

 

古人认为,肉食类的东西营养价值很高,对人体有一种补益和补精血的作用,但不容易消化,只有酒、葱、姜、蒜等可以化肉食,现在人还用大麦茶等化肉食,所以肉类的东西切得越细越好。人到老年以后,精血不足,就可以多食用一些肉类的东西来补益身体。

 


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



「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这就是说腐烂、变质的食物是不允许吃的。「色恶不食」,意思是,食物的颜色不对的也不要吃;「臭恶不食」,就是说,味道不好的食物也不能吃。对现代人来说,最好不吃隔夜的饭菜,少吃冰箱里拿出的剩食。

 

 

失饪不食





「失饪不食」,烹调手法不对的也不能吃。为什么这样讲呢?比如说鸡,鸡是属于火性的,如果烤着吃的话,就属于「失饪」。你没有因循这个东西的本性去烹调它,烤它就会增加它发散的力量,这就叫失饪,这对人体会造成一定的损害。

 

而鸭子,就一定要去烤它,因为它本身属于寒性。烤寒性的东西,等于把它的寒凉的性质去掉一些,然后取其平补之性。其实,食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忤逆了它的本性做出的食品就叫垃圾食品。这种食品是不能吃的。

 

 

不时不食



还有一条是「不时不食」。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按季节、不按节气上市销售的东西不要吃。比如冬天吃西瓜,在古代人看来就是不守时令。古人强调一定要吃应季的食品。所谓应季的食品,就是食物得节气之气。所以,「不时不食」就意味着一定要按照时节去吃,这样才能得其气。

 


割不正不食




孔子还说「割不正不食」,意思是在烹饪的过程当中,如果切割食物的方法不对,也不要吃。表面看来,好像是孔子对厨师的要求太高了,太挑剔了,实际上这正是圣人看问题的独到之处。


孔子认为,如果一个厨师在烹饪的过程当中,连正确的切割方法都做不到的话,那么他做别的事情一定很不保险,很可能会出错。比如说,食物应该切成方块,如果厨师切得乱七八糟,那么他做别的事也不会让人信任,也许他会把盐放多,或者会放错。

 

孔子是非常注重当下的,一切行为都要看现在是怎么做的。怎样做的,就代表你思想上是怎么想的。所以,按照圣人的说法:做人一定要精粹,这都是对人性、人格和人生态度的一种要求。

 

 

不得其酱不食




什么是「不得其酱不食」?古人吃饭讲究不同的季节要配不同的酱,如果配伍不当的话,也不可以食用。这就涉及一个配伍的问题。其实,中药的配伍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食物的配伍。

 

在中国,最早撰写有关医药方面的书的人是伊尹,他就是殷王商汤的厨师。中国第一本关于中药配伍的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药的书,也是一本关于饮食的书。因为中药和饮食都是讲究配伍的。所以说,「不得其酱不食」,指的就是食物配伍要恰当。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便吃很多肉,肉的量也不可以代替和超过主食。中国古代人把馒头、米饭一类的食物叫主食,他们认为主食才是日常养生的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因为主食是谷物类的,所以它叫做「五谷为养」,这是养生的要点。



唯酒无量,不及乱




「唯酒无量,不及乱」,这个酒就是现在的醪糟。醪糟可以多吃,但有一个原则,就是「不及乱」,不要让自己喝醉了而做出一些非理性的事情。像醪糟这类东西,妇女可以多吃。为什么呢?因为醪糟是大补气血的。


(摘编自曲黎敏《黄帝内经 · 养生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