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形诊病形类续

 逸心茶舍 2018-04-10
卷上 形诊病形类

  病深而形色毛发有不变者篇

  营气霈然者,病在血脉(是邪气激其血脉,光泽浮越于外也。邪气者,湿热也。)

  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是五脏精华全越于外也。前为邪盛,此为真漓。故曰色明不粗沉夭者,为病甚。)
形诊病形类续
精微   
①食物精纯微小的部分。《灵枢·五味》:“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   
②精气衰微。《素问·脉要精微论》:“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③一说“精微”是真元之气。吴崑注:“精微象见,言真元精微之气,化作色相,毕现于外更无藏蓄,是真气脱也,故寿不久。”

  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流连,病有所并。不在脏腑,不变躯形,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荣也。(脱营失精,精气外浮,其内愈竭,而毛发面色愈美,此为病在心,心华在面,精气并于心故也。所谓并者,虚而相并也。故凡坐伤于忧愁思虑者,即肌肉消瘦,肢节酸软,而毛发面色自美也。凡男女爱慕,功名抑郁者,多有此候。故《脉经》曰,忧恚思虑,心气内索;面色反好,急求棺椁。上《素问》。)
在未诊病前,应问病人的生活情况,如果是先贵后贱,虽然没有感受外邪,也会病从内生,这种病叫“脱营”。如果是先富后贫,发病叫做“失精”,由于五脏之气留连不运,积并而为病。医生诊察这种病,病的初期,由于病不在脏腑,形体也无改变,医生常诊而疑之,不知是什么病。日久则身体逐渐消瘦,气虚而精无以生,病势深重则真气被耗,阳气日虚,因洒洒恶寒而心怯时惊,其所以病势日益深重,是因为在外耗损了卫气,在内劫夺了营血。

  女子竖,病伤脾,在死法中。而视其颜色不变,不以为意,至春果呕血死。其病得之流汗。流汗者同法,病内重,毛发面色泽,脉不衰,此关内之病也。(流汗者,自汗也。内关之病,不自知其所痛,心慧然若无苦,若见一病,即不及救。)
济北王召仓公给他的侍女们诊病,诊到名叫竖的女子时,看起来她没有病。仓公告诉永巷长说:“竖伤了脾脏,不能太劳累,依病理看,到了春天会吐血而死。”....济北王又一次叫她来就诊,她的脸色没有变化,认为仓公说的不对。到了第二年春天,捧着剑随王去厕所,王离去,她仍留在后边,王派人去叫她,她已脸向前倒在厕所里,吐血而死。她的病是因流汗引起,流汗的病人,依病理说是病重在内里,从表面看,毛发、脸色有光泽,脉气不衰,这是内关的病。

  寒薄吾蛲瘕,腹大,上肤黄粗,循之戚戚(音瑟。)然。饮以芫花一撮,出蛲可数升,病已,三十日如故。病得之于寒湿,寒湿气菀笃不发,化为虫矣。所以知然者,切其脉,循其尺,其尺索刺粗,而毛发奉美,(奉即 字,茂也。原注当作秦,非。)是虫气也。其色泽者,中脏无邪气及重病也。(前案病内重而毛发色泽,此脏无重病而亦然者,何也。读者宜深思其故。上仓公传。)
临菑氾里一个叫薄吾的女人病得很重,许多医生都认为是寒热病,会死,无法医治。仓公诊脉后说:“这是‘蛲瘕病’。”这种病,使人肚子大,腹部皮肤黄而粗糙,用手触摸肚腹病人感到难受。仓公用芫花一撮用水送服,随即泄出约有几升的蛲虫,病也就好了。过了三十天,身体和病前一样。蛲瘕病得自寒湿气,寒湿气郁积太多,不能发散,变化为虫。仓公能知道她的病,因为仓公切脉时,循按尺部脉位,她尺部脉象紧而粗大,又毛发枯焦,这是有虫的病状。她的脸色有光泽,是内脏没有邪气,病也不重的缘故。

  面色不变,肌肤日瘦,外如无病,内实虚亏,俗名桃花疰。其证必蒸热咳嗽,或多汗,或无汗,或多痰,或无痰,或经闭,或泄精,或吐血,或衄血,或善食,或泄泻。此为阴火煎熬之证,男女婚嫁过时及少寡者多有之。以阴火既乘阳位,消烁阳分之津液,而阴分津液亦随气而升,竭力以上供其消烁,故肢体日削,而面色愈加鲜泽也。
       久病虚损,反见面容娇艳,两颧鲜红,脉象滑疾,是真阴下竭,相火上炎之象,昔称桃花疰,是痨瘵败证。
形诊病形类续
  按:阴阳津液之说未莹。面色属心,心华于面,心神外驰,不能内守,是外有所慕,精神驰骛,故心之精华,全浮于面,与忧菀于内者迥别。仓公前案流汗,汗为心液,亦与心精外越之义符合,后案虫气,是正气未伤,而湿热内盛,化生蛲虫,胃中转多一番生气,故上蒸头面而毛发奉美也。若至虫能饮血啮肠,则亦必渐变枯索矣。

  传尸疰者,是恶虫啮人脏腑,其人沉沉嘿嘿,不知所苦,而无处不苦,经年累月,渐就羸瘦。其证蒸热,咳嗽不止,腰背酸痛,两目不明,四肢无力,或面色脱白,或两颊时红,常怀忿怒,夜梦奇怪,或与鬼交,最易传染,甚至灭门。(此面时红,阳浮无根也,非虫气矣。上张石顽《医通》。)

形诊病形类续

  百病虚实顺逆篇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五实死,五虚死。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其时有生者,何也?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何以得粥入泄止,何以得汗与利,是必有望于医者。)
脉盛是心受邪盛,皮热是肺受邪盛,腹胀是脾受邪盛,二便不通是肾受邪盛,闷瞀是肝受邪盛,这叫做五实。脉细是心气不足,皮寒是肺气不足,气少是肝气不足,泄利前后是肾气不足,饮食不入是脾气不足,这叫做五虚。
五实、五虚,有时亦有痊愈的,又是什么道理?答日:能够吃些粥浆,慢慢地胃气恢复,大便泄泻停止,则虚者也可以痊愈。如若原来身热无汗的,而现在得汗,原来二便不通的,而现在大小便通利了,则实者也可以痊愈。这就是五虚、五实能够痊愈的机转。

  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阴不胜其阳,脉流薄疾,并乃狂。三阳积并,发为惊狂。邪入于阳,重阳则狂,诸文皆指阳气喷激也。)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炅即炯字,热也。此阳气内郁也。)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此阳气下抑也。)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善忘。(此孤阳亢逆,阴津不能上濡也。)
虚实的发生,是由于邪气与气血相并,阴阳间失去协调而有所偏倾,致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各离其所,便形成一虚一实的现象。如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则发生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则发生热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则发生心中烦闷而易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则发生精神散乱而善忘。

  血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矣。
血与气并,循经上逆,就会发生"大厥”病,使人突然昏厥如同暴死,这种病如果气血能得以及时下行,则可以生,如果气血壅于上而不能下行,就要死亡。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宜用温散温下,不可温补。)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何者?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故为实焉。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上虚实。以上《素问》。)
血和气都是喜温暖而恶寒冷的,因为寒冷则气血滞涩而流行不畅,温暖则可使滞涩的气血消散流行。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气并于阳则无血,是血虚也;血并于阴则无气,是气虚也。
(在人体上,血应该位于阴位(内、下),而气应于聚于气位(外,上),如果血不在于阴位,并入于阳位了;或者阳不在于本位,并入阴位了,都会发生阴阳失调的情况。)
多余的就是实,缺乏的就是虚。所以气并之处则血少,为气实血虚,血并之处则气少,血和气各离其所不能相济而为虚。人身络脉和孙脉的气血均输注于经脉,如果血与气相并,就成为实了。阴经和阳经都有俞有会,以互相沟通。如阳经的气血灌注于阴经,阴经的气血盛满则充溢于外,能这样运行不已,保持阴阳平调,形体得到充足的气血滋养,九候的脉象也表现一致,这就是正常的人。

  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所谓气行血止也。阴津不足以载血,使之滑利,而阳气之悍者涌来,血遂拥挤而成痈疽。)发为痈疽。阴阳不通,两热相搏,(是血愈拥挤,而悍气亦不得通,故蒸而为脓矣。)乃化为脓。脓成,十死一生。
情志过度刺激,或饮食没有节制,造成人体阴气不足,阳气有余,使营气的运行阻滞,便会形成痈疽病。营卫气血阻滞不通,体内有余的阳热与营卫气血瘀滞产生的热邪互相搏结,熏蒸肌肤而化为脓。脓已经形成的,绝大部分会死亡。

      其白眼青,黑眼小,一逆也。 纳药而呕,二逆也。腹痛渴甚,三逆也。肩项中不便,四逆也。音嘶色脱,五逆也。除此五者,为顺也。(今疡科有五善七恶之说,义即本此。上痈疽顺逆。)
白眼球部显青黑色,眼睛缩小是逆证之一。服药后即呕吐是逆证之二。腹痛并且口渴剧烈是逆证之三。肩背颈项转动受限是逆证之四。声音嘶哑,面无血色是逆证之五。

  热病脉静,汗已出,脉躁盛,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着痹不移, 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及后下血 ,血 笃重,是四逆也。(淫,马注谓好色,非也。凡遗精漏浊下利自盗汗皆是。)寒热夺形,脉坚搏,是五逆也。
      热性病,脉应洪大而反见沉静,在出汗之后,脉应安静,而反见躁动的,是逆证之一;
  患泻下病,脉应沉静,而反见洪大之脉,是为逆证之二;
  肢体麻木重着,肘、膝等处高起的肌肉破溃,身体发热,而脉搏或一手或两手亦难以摸到,是为逆证之三;
  久病遗、泄、淋、浊、汗等阴血受损之病,致使形体消瘦,若见发热,肤色苍白,枯晦不泽,或见大便下紫血块更加重了病情的,是为逆证之四;
  人有久发寒热,形体消瘦,脉见坚硬搏指的,是逆证之五。

  腹胀,身热,脉大,一逆也。腹鸣而满,四肢清,泄,脉大,二逆也。衄而不止,脉大,三逆也。咳且溲血,脱形,其脉小劲,四逆也。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五逆也。如是者,不过十五日而死矣。
      腹胀满、身发热、脉细小,为邪盛正虚,是一逆。
  腹满而肠鸣、四肢厥冷、脉大,为阴证得阳脉,是二逆。
  衄血不止、脉大,为阴虚而邪实,是三逆。
  咳嗽、小便尿血、肌肉消瘦、脉小而强劲,是四逆。
  咳嗽、肌肉消瘦而脱陷、身热、脉小而急疾为正气衰而出现真脏脉,是五逆。
  如果出现上述五逆证,十五、六天之内就会死亡。

  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一逆也。腹胀,便血,脉大,时绝,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脱,脉搏,三逆也。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四逆也。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时而死矣。(上杂病顺逆。)
      至于五逆的急证腹大而胀、四肢厥冷、形体非常消瘦、泄泻不止,为脾阳已败,是一逆。
  腹胀满、大便下血、脉大而有间歇,为孤阳将脱,是二逆。
  咳嗽、小便溺血、形体极度消瘦、脉坚搏指,为胃气已绝,是三逆。
  呕血、胸部满闷连及背部、脉小而疾速,为真元大亏而邪气仍盛,是四逆。
  上有咳嗽、呕吐,中有腹胀,下有完谷不化的泄泻而脉绝不至,为邪气独盛、真元已脱,是五逆。
  若出现这五种逆证的,一天之内就会死亡。医生对这些危象,若不详加审察而妄加针刺治疗,就称为逆治。

  热病不可刺者有九。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曰汗不出,呕,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热者死。九曰热而痉者死。腰折,螈 ,齿噤 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其可刺者急刺之,不汗且泄。(上热病顺逆。以上《灵枢》。)
  热病有九种情况是禁用针刺疗法的,
  第一,不出汗,两颧发红、呃逆,是虚阳上越的死证;
  第二,泄泻、腹中胀满严重的,为脾气败绝的死证;
  第三,双目视物不清、发热不退,是精气衰竭的死证;
  第四,老人和婴儿,发热而腹中满胀,这是邪热伤脾的死证;
  第五,不出汗,呕血、下血,为阴血耗伤的死证;
  第六,舌根已烂,热仍不止,为阴气大伤的死证;
  第七,咳血衄血,不出汗,即使是出汗,也达不到足部的,为真阴耗竭的死证;
  第八,热邪已入骨髓,是肾阴衰竭的死证;
  第九,发热而出现痉病,是耗伤阴血,热极生风的死证,发热而出现痉病时,会出现腰背角弓反张、抽搐、口噤不开和牙齿切磨的表现。上述几种情况,都是热邪过盛、真阴耗竭的死证,故不可施针。如果还有针刺的可能性,就必须用疾刺法,虽没有汗出,但依然可泻出热邪。(热病的第三天,如果气口的脉象平稳,而人迎部的脉象躁动,这是邪在表而未入里,治疗可选阳经上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腧穴进行针刺,以达到祛除在表之热邪,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作用。同时充实其阴液,补益阴精的不足。发热很严重的病人,气口和人迎的脉象都显得很沉静,此为阳病见阴证,一般不允许针刺。)
形诊病形类续


  诸病以昼夜静剧辨阴阳气血篇(出丹溪)

  昼则增剧 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气病而血不病也。

  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血病而气不病也。

  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盛于阳分也。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入阴中也。(热入血室。)昼则发热烦躁,夜亦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也。(补阴泻阳。)

  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气自盛于阴分也。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冒于阳中也。夜则恶寒,昼亦恶寒,是重阴无阳也。(补阳泻阴。)

  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按:昼夜静剧,仍须辩证之寒热有余不足。即如昼静夜剧,其证见阳热之有余者,是阳陷入阴也。其证见阴寒之不足者,是阴气自盛也。其证见虚热而不甚者,则为阴虚,而非阳盛矣。其证见微寒而不甚者,又为阳虚,而非阴盛矣。余根据此例推之。更有寒热日夜数过,寒已即热,热已复寒,无已时者,在初病为风气太盛,所谓风胜则动也。在汗后为里邪外争,在下后为外邪内争,皆为阴阳不和,而有病进病退之别也。在久病为阴阳败乱,元气无主也。

阴盛阳虚之病谓阳病,阳盛阴虚之病谓阴病。人体的阴阳消长盛衰,按自然界的昼夜节律而进行周期性的变化。这种周期性变化对疾病的具体表现有直接影响。早晨,阴气已衰,人身之阳气渐盛,故阴盛阳虚之人病势得减;夜晚,阳气渐衰,人身之阴气趋盛,故阳盛阴虚之人可获安宁。李东垣说,百病昼则增剧,遇夜安静,是阳病有余,是气病而血不病;百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血病而气不病。可互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