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十)2008年4月汉口五国租界探访(1)

 网罗天津卫 2018-04-10

 进入2008年,近代建筑已经成为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亦或是全部!原本出于欣赏和把玩的欧式建筑,已经上升到了近代建筑的高度,我眼中的建筑开始与中国近代历史相联系。自己的归纳总结充其量只是很小的促成因素,有这样的提升更多的得益于我得到的几本书。第一本是费成康先生所著的《中国租界史》,这是萌发我探寻中国近代建筑的一颗种子。在我的理解中,租界是近代史的衍生品和集中体现,更是近代建筑相对集中的区域。费成康展现给了我一幅广阔的地图,一幅由租界、租借地、避暑地、外国居留区、通商场、附属地、使馆区组成的近代史拼图。更多的城市出现在了我的名单上,我进行了归纳,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和沿江(长江)一带,还有一些城市分布在由这两条线向内陆以及周边辐射的区域内。我开始激动起来,因为我有了理由去走遍中国。脉络清晰了,我似乎还缺少一样东西,就是攻略,一个暴走通用的名词。张复合主编的《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丛书)和中日学者合作编撰的《中国近代建筑总览》(丛书)成为了我的攻略。张教授的书更多的是从建筑学的角度去描述,凭我当时的能力,读这些书是非常费力的。两相比较,《中国近代建筑总览》更适合做我的攻略。像贴士般的介绍,建筑的图片、位置、建筑年代清晰的罗列在上面,这些扼要的提示,给了我充分的、宽松的空间去展开对建筑的想象。

我从山东省图书馆找到了《中国近代建筑总览》丛书的其中八本,分别是广州、哈尔滨、南京、青岛、武汉、烟台、北京和厦门(其他几本是我后来陆续从国图和上图查阅到的)。我办的是那种能够外借一个月的借书证,武汉篇是我借出的第一本书,原因就是武汉篇所介绍的建筑是最多的。于是,武汉成为继天津后,我第二座探寻的城市。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十) <wbr>2008年4月 <wbr>汉口五国租界探访(1)(中国近代建筑总览——武汉篇)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十) <wbr>2008年4月 <wbr>汉口五国租界探访(1)

(武汉近代建筑分布简图)

    从书中的这张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到,绝大多数的武汉近代建筑都分布在汉口沿长江一带,在武昌主要是昙华林一带,除这两个区域外,就是一些零星分布的了。汉口的五国租界沿长江一字排开,从上游至下游依次为英、俄、法、德、日租界,每块租界的面积都不大,被纵横交错的笔直道路工整的划分成方格状。汉口租界虽然面积小,但从数量上却是仅次于天津的九国租界,位列中国第二。犬牙交错的五国租界,其繁华程度亦是从上游的英租界至下游的日租界不断降低。如果把城墙内的中国城区比作市区的话,那么租界也就是属于郊区,靠近汉口旧城的英租界充其量也就是近郊。不过,这里的郊区可不能按照今天的概念去理解,因为这些郊区所建的新城,有着中国旧城无法比拟的优势和活力。

    之前在天津的拍照全是选择了节假日,带有探亲访友、休闲度假的性质。2008年4月7日开始的武汉行则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外拍,专为近代建筑而来。准备工作做的不可谓不充分,但因为缺少经验,尤其是在路线的安排上,多有不妥。貌似简单的探访路线,实际走起来却丝毫不简单,那是对体力、耐力、心理承受力、欣赏力、临时应变力的综合考验。第一次武汉行留下的遗憾一直萦绕心头,于是在2009年我设计长江流域跨越式拍摄的行程时,毫不犹豫的把武汉作为终点站。

    4月7日晚,我从济南登上了开往汉口的列车,经过近20个小时的旅行于4月8日下午抵达汉口站。4月9日,我从位于武昌广埠屯的宾馆出发,经由长江二桥来到汉口五国租界最边缘的日租界。汉口租界区的道路沿长江汉口段的流向,呈横向由东北到西南、纵向由西北到东南的排列方式。其中横向的中山大道、胜利街、沿江大道横跨五国租界,洞庭街、鄱阳街横跨英俄法三国租界。纵向的道路则是分属于各国租界内的道路。我设计的探访路线是由中山大道北端出发,向南行至江汉路步行街,然后由胜利街、洞庭街向北折返,再由沿江大道沿汉口外滩行至江汉关。

    为了保障S型的探访路线最后以江汉关作为终结,我无奈选择了日租界作为探访的开始。汉口日租界是五国租界中最萧条的一个,加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空军对这里的空袭,日租界保留下的建筑屈指可数。位于日租界内的中山大道原名平和街,这一段中山大道几乎没有什么近代的痕迹,我很后悔都打车了,为什么不直接打车到山海关路。

    山海关路是一条连接中山大道和沿江大道的小路,在日租界时期名为山崎街。曾经山海关路东南侧的长江一线,是日租界最为繁华的地方。日本驻汉口总领事馆、三菱公司、日本海军司令部等几幢建筑一字排开,此景是很多近代汉口明信片上常见的风貌。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十) <wbr>2008年4月 <wbr>汉口五国租界探访(1)

(汉口日租界江滩风貌)

    明信片上仅存的是上图左侧的那座建筑,汉口日商三菱公司旧址。这是我拍到的第一座汉口租界建筑,也是唯一的一座汉口日租界建筑。与旧照对比,很明显的变化时塔楼的锥顶改成了平缓的坡顶,原本大坡度的屋面也改成了缓坡。不过建筑的主体结构尚存。建筑一侧的墙壁上,刻有三菱集团的标志,三个菱形合一的图案,向路人讲述着这座建筑的历史和传承。抛开朴素的爱国热情,日本家族企业的成长,尤其是经历二战萧条后的崛起,真的是值得我们中国人去借鉴和参考。这座建筑对于记录汉口租界史,以及在华日租界的兴衰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十) <wbr>2008年4月 <wbr>汉口五国租界探访(1)
(山海关路 三菱公司旧址)

 

    德租界与日租界毗邻,除中山大道、沿江大道、胜利街三条横向的马路外,有六条主要的纵向马路直通长江。这六条道路的名字至少是我现在所知道的,中国所有城市中最具特色的区域道路命名。分别是一元路、二曜路、三阳路、四唯路、五福路和六合路。六条道路在德占时期,都有一个德国名字:一元路——奥古斯都街(Augusta street),二曜路——维多利亚街(Victoria street),三阳路——乌特森街(Utsen street),四唯路——尼恩街(Nien street),五福路——夏罗特街(Cnarlotten street),六合路——多罗逊街(Dorotheen street)。一战后,德国在华租界被陆续收回,这六条道路也改成了更具中国传统味道的名字。一元路取“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二曜路取“日月光曜”之意,三阳路取“三阳开泰”之意,四唯路取“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之意,五福路取“寿、富、康、德、命”为五福之意,六合路取“六合同春”、“天地四方为六合”之意。

    德租界的精华建筑是位于沿江大道上的德国领事馆旧址,这在稍后会向各位介绍。而我在下午沿中山大道行走的德租界的确是乏善可陈。用一张特殊的路牌做个标注,希望武汉的朋友们不要介意啊。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十) <wbr>2008年4月 <wbr>汉口五国租界探访(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