芪芍桂酒汤
(又名:黄芪芍桂苦酒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黄芪15g 白芍9g 桂枝9g
上3味,以苦酒lOOml,水700ral相合,煮取300ml,温服
lOOml,日3次。
注:苦酒者,“古人称醋曰苦酒,非另有所谓苦酒也。美酒
醯,即人家家制社醋是也,亦即镇江红醋。醋之劣者,即白酒
醋,各地皆是,总以社醋入药。”应从此说。
(功效)调和营卫,祛散水湿。
(主治}
主证:身体肿重,发热,汗出黄色粘衣,口渴,舌质淡苔
白,脉沉无力。
副证;身体疼痛,小便不利。
(临证加减)
1.汗出者,加浮小麦、龙骨、牡蛎,或合玉屏风散以固表
敛汗。
2。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以益气固摄.
3.肿甚者,加车前子、茯苓,以通利小便。
4.小便不利色黄,加金钱草、虎杖,以利尿除湿。
5。烦热,加栀子、黄柏,以清热除烦。
6。黄汗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黄汗的本症是“汗”,汗出沾
衣,色正黄如黄柏汁,所以称之黄汗。如果没有汗出,或汗出不
黄,就不能称做“黄汗”。黄汗的脉象沉或沉滞;外症身热或身
不热,两胫冷,四肢头面肿而冷,状如周痹;内症胸满,口多
涎,胸中窒塞,不能食,反聚痛,晚上烦躁不得眠。论其病因,
《金匮》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人得之”一语为总括。论
其治法,则《金匮》以所出两方:一是芪芍桂酒汤,二是桂枝加
黄芪汤而已。虽然用方少,论述简略,但若反复推求,其中仍有
不少精义。[金匮篇解.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3
7.关于黄汗的辨析:黄汗是指汗出色黄而染衣的症状,后
世医家往往将黄汗混同于身目发黄的黄疸,如《脉因证治.黄疽
论》说。“黄汗之证,眼白皮,面皮黄,汗出染衣,如黄柏汁。”
《医学心悟》进一步肯定说:“出汗染衣,名曰黄汗,皆阳黄之类
也。”肯定黄汗是阳黄的一种。但实际上黄汗与黄疸不尽相同,
黄汗可以是阳黄的症状之一,同身目发黄并见;也可以反汗出染
衣而黄如柏汁,而身目并不发黄。[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19853
(原文]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
蘖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
之。(28)
黄芪芍桂苦酒汤方
黄芪五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合,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
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酒醯代苦酒
(词语注释) ①沾衣:染衣
(经义阐释} 本条论述黄汗病的证治与成因.黄汗病属水气病的一类,应见“身体
肿”,因水湿阻滞,营卫不和,湿郁化热故亦可见发热、汗出、口渴等症,此与风水相似,
但不同于风水:黄汗脉沉,风水脉浮;黄汗肿为周身,风水肿多见头面为甚,可及遍体;
黄汗不恶风,风水恶风;黄汗所出汗色如黄柏汁,风水汗色不黄;黄汗为水寒郁遏、营
卫不通,郁而化热,水热互结交蒸而成,风水为风邪外袭,肺气通调失职而致津液停
聚成水,风水相互搏结而成。故日“状如风水”。黄汗所成是因汗后即浴,寒水之气从
汗孔而入。对黄汗的成因不必拘泥于“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一语,因
只要水湿外袭,阻郁营卫化热,湿热交蒸,迫津外溢即成黄汗。正如《何氏医碥>>
曰:“水湿遏郁汗液于肌肉,为热所蒸而成黄汗,然汗出清水,亦隅之论耳,当推广之
耳。”
黄汗病以汗出如黄柏汁色为其特点,结合本章第四条所言可知本病由于病程的长短,
证情的轻重有别,其临床表现亦不尽同。尤怡在《金匮要略心典》中亦作了言简意赅的
简述,他说:“第四条云,身肿而冷,状如周痹,此云黄汗之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
后文之剧则不能食;.身体重,小便不利,何前之不侔也!岂新久微甚之辨欤。”当用益气
固表,调和营卫,兼泄郁热之法治之,宜用芪芍桂酒汤方。
(方药分析] 方中黄芪益气固卫,走表去水湿;桂芍调合营卫;芪桂相伍,益气通
阳利水;苦酒即醋,如<<金匮要略论注》曰:“古人称醋为苦酒,非另有所谓苦酒也”。醋
有米制、大麦制。米醋性温,大麦醋性微寒,此用大麦醋泄营中郁热为佳,且醋有除水
湿之功。如《金匮别录》曰:“消痈肿,散水气”。服后心烦者是因苦酒味酸,阻滞药力之
故,待数日后营卫协调,则病自除。程门雪提出此方亦可治风水卫表气虚证。
(文献选录] 徐彬:此段正言黄汗病因与治法也。谓身肿似皮水,发热汗出而渴如
风水,则脉不宜沉而自沉,使非风湿相搏,何以有此,故问所从得,度有不止于风者也.
所以仲景答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盖汗出则腠疏,客水之气,从毛孔而伤其
心,故水火相争而色黄,水气搏结而脉沉,此证亦有从酒后汗出当风所致者,盖虽无外
水所出之汗,因风内反,亦是水也。但此只就入水浴者言之,其理当参会耳。药用芪芍
桂酒,盖桂芍乃驱风圣药,得芪酒而遍走肌肉,不治湿而湿去,风能胜湿也。然心得补
气热药当暂烦,病去方解,故曰当心烦至六七日乃解。然非增病,故但曰苦酒阻故也。
(《金匮要略论注》)
魏荔彤: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此黄汗之与风水挟湿热
者有相同也。但所出之汗,沾衣则色正黄如柏汁,则非风水证所同也。诊之其脉不浮而
沉,风水挟热,脉必浮数,今独见沉,又与风水证不同也。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
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是寒湿伤于血分,而非风邪伤于气分也。汗属血,为水湿之
寒邪所郁,则内变热而色黄,如《伤寒论》所言:湿热内瘀则发黄也。然彼湿热内瘀,又
不专在血分,其湿热内瘀者里分也,而发黄者表分也,在里则气血兼有,而在表必营卫
兼有也。今黄汗之证,专在血分,故汗出色黄而身不黄,又与发黄之证不同也,更与
风水、皮水风寒外感之气分大不同也。仲景主之以芪芍桂酒汤,用黄芪补气固表,芍
药、苦酒治在血分,引桂枝入营驱其水湿之邪。一方面专血分兼表里,其义备矣。服后
心烦,仍服勿疑,以苦酒湿热,未免与湿邪相阻,然非此无以入血而驱邪,所谓从治
之法也,至六七日湿邪渐除,苦酒之湿无所阻,而心烦自止矣。(《金匮要略方论本
义》)
尤怡:黄汗之病与风水相似,但风水脉浮而黄汗脉沉,风水恶风而黄汗不恶风为异。
其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则黄汗之所独也。风水为风气外合水气,黄汗为水气内遏热气,
热被水遏,水与热得,交蒸互郁,汗液则黄。黄芪、桂、芍行阳益阴,得酒则气血和而
行愈周,盖欲使营卫大行,而邪气毕达耳。云苦酒阻者,欲行而未得遽行,久积药力,乃
自行耳,故日服至六七日乃解。(《金匮要略心典》)
陈元犀:桂枝行阳,芍药益阴,黄芪气味轻清,外皮最厚,故外达于皮肤最捷,今
煮以苦酒,则直协苦酒之酸以止汗……
桂枝汤虽调和营卫,啜粥可令作汗,然恐其力量不及,故又加黄芪以助之,黄芪善
走皮肤,故前方得苦酒之酸而能收,此方得姜桂之辛而能发也,前方止汗是治黄汗之正
病法,此方令微汗,是治黄汗之变证法。(《金匮方歌括》)
(临床应用] (1)治黄汗:王氏治李某,男,56岁。汗出色黄12年,夏天尤甚,
加重两年,久居湿地,喜嗜饮酒,湿热交蒸而成,舌质淡胖,苔薄白腻,脉沉滑,此为
气虚湿滞肌腠,营卫失调,拟芪芍桂酒汤同茯苓渗湿汤加减;生黄芪、刺五加皮各20g,
桂枝lOg,白芍12g,北沙参、茯苓各15g,薏仁、泽泻、茵陈各30g,连服18剂,黄汗
消失。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2.伤寒·金匮要略方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