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猪苓0.9g 泽泻1.2g 白术0.9g
茯苓0.9g 桂枝0.6g
原书为散,现多采用汤剂.按原方比例,适当增加量,水煎
二次,分服;散剂每服6—9g,日服2次,空腹以温水或米汤
送服。
(功效}健脾渗湿,化气利水。
(主治卫停饮下焦,脐下动悸,吐涎沫,头目眩痛,短气,
小便不利者;水蓄膀胱,小便不利,烦渴引饮,甚则水人即吐,
或兼表证身有微热者;水肿身重,下肢肿甚,小便不利者;湿盛
泄泻,下利稀水,口中渴,小便短少者。舌苔白腻,脉弦紧。
(临证加减}
1. 自张仲景创制五苓散以来,后世医家以本方为基础,随
证加减而成新方,形成了五苓散类方.其具有代表者,有十七首
之多,它的源流大致如下:五苓散(汉《伤寒论》),茵陈五苓散
(汉《金匮要略》),加味五苓散、加减五苓散(宋《济生方》),
茯苓汤(金《兰室秘藏》),茯苓琥珀汤、茯苓渗湿汤(元《卫生
宝鉴》),四苓汤(元《丹溪心法》),春泽汤(明《证治准绳》),
加味四苓散(明《寿世保元》),大橘皮汤(明《景岳全书》),茴
楝五苓散(清《成方切用》),柴苓汤(清《杂病源流犀烛》),加
减五苓散(《经验医库》1932年),四苓散加木瓜草果厚朴汤、
五苓佛散(《中医治法与方剂》1975年)。[处方纲要.西安:陕西科学
技术出版社,19871
2。本方加味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病变:以猪苓、
地龙各lOg,茯苓15g,桂枝3g,白术、葛根各12g,泽泻30g
为基本方。初期黄斑区水肿甚者加苍术、生薏苡仁、车前子;水
肿吸收而渗出多者加柴胡、枳壳、陈皮、昆布、海藻;黄斑区具
硬性渗出者加川芎、赤芍、茺蔚子。让海中医药杂志,1992,c12,:20] (原文) 假令瘦人Q)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31)
五苓散方:
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 白术三分 桂二分(去皮)
上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曰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词语注解} ①瘦人:指形体较瘦之人。但对其原由有两种解释:一指素禀形瘦;一
指因病形瘦.均可参。
②癫眩:癫,《韵会>>:癫同颠。颠,《玉篇.页部》:“颠,顶也;山顶为之颠”。颠眩,
即头目眩晕。
(经义阐释) 此论水饮停聚中、下二焦的证治。瘦人,无论是素体禀形还是因病而
致者。凡出现脐下部位跳动不适,总由水饮在下焦扰动所致,与阴阳气血虚所致的“心
中悸”不同,因为吐清涎白沫一症更是水饮在中,随气逆上涌的明证。水饮停聚中下二
焦,致清阳不能上达清空,浊阴不能从下窍外出,故见头目晕眩。本证总由水饮停聚中
下二焦,扰动泛逆所致。故用五苓散化气利水,以导饮外出。
对本证饮停部位,注家有的强调在中焦,扰及上、下焦,如徐彬:有的偏责下焦,逆
于中、上焦,如喻昌、赵良仁、吴谦等;有的泛指上、中、下焦,如尤怡,唐容川等。三
说各有其理。若根据原文对证候的描述以及从方药测之,则以一、二说合参较为妥当。
本证与苓桂甘枣汤证均可见“脐下悸”,皆与水饮有关,方中都用了桂枝茯苓,但一
属痰饮病,一属奔豚气,兹列表比较如下:
病证 成困 主治 治法 方药
┏━━━━━━┳━━━━━━━┳━━━━━━━┳━━━━━━┳━━━━━━━━━━━━━━━━━┓
┃痰饮病(饮停 ┃水饮停聚中、 ┃脐下悸、吐涎 ┃化气利水导 ┃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白术 ┃
┃ ┃下二焦,扰动 ┃ ┃ ┃桂枝)上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 ┃
┃中下二焦证) ┃ ┃沫、颠眩 ┃饮外出 ┃ ┃
┃ ┃泛逆 ┃ ┃ ┃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
┣━━━━━━╋━━━━━━━╋━━━━━━━╋━━━━━━╋━━━━━━━━━━━━━━━━━┫
┃奔豚气病(欲 ┃汗后伤阳,水 ┃脐下悸,伴有 ┃ ┃苓桂甘枣汤(茯苓、桂枝、甘草、大 ┃
┃ ┃饮因动,冲气 ┃气欲从少腹 ┃通阳降逆培 ┃枣)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 ┃
┃作奔豚证) ┃ ┃ ┃土制水 ┃茯苓,减二升,内渚药,煮取三升, ┃
┃ ┃欲上逆 ┃上冲之势 ┃ ┃ ┃
┃ ┃ ┃ ┃ ┃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
(方药评析) 方中茯苓、猪苓、泽泻甘淡渗湿,利水消饮;白术苦温能培土制水;桂
枝辛温通阳化气,以助利水。上药合用,使饮消气化,脾气健运,则诸症自愈。
本方以白饮(即米汤)送服,是为了辅助方药培土制水的作用.本方服后又强调要
“多饮暖水”,实属资助汗源,扶助胃阳的作用,以使阳气振奋,水饮从外从下分消而去,
故曰“汗出愈”。
本方药量与《伤寒论.太阳篇上》所载五苓散不同。对此,丹波元坚谓“按小岛尚
质曰:泽泻一两一分,当作五分,始合古义。此方,<<伤寒论》一以铢两称,却是后人所
致。此说确。又按《外台。黄疸》引<<伤寒论》作泽泻五分,益足以征矣。”而张家礼通
过按汉制(一两为24铢)、晋制(一两为4分)对两方药量分别加以折算,发现其总量
皆为四两。故认为《伤寒论>>五苓散与《金匮要略》五苓散实际相同。此说可供参考。
(文献选录) 赵良仁:人瘦有禀形,有因病瘦者。金、土、水形之人肥,火、木形
之人瘦。今云瘦人者,必非病瘦,乃禀形也。朱丹溪云:肥人多虚,瘦人多热。盖肥人
由气不充于形,故虚多;瘦人由气实,故热多。肥人不耐热者,为热复伤气;瘦人不耐
寒者,为寒复形.各损其不足故也。《巢氏病源>>谓:邪入于阴则癫。瘦人火、木之盛,
为水邪抑郁在阴,不得升发,鼓于脐下作悸;及至郁发,转入于阳,与正气相击,在头
为眩;在经脉为癫,为神昏;肾液上逆为涎沫吐出.故用五苓散主之。茯苓味甘,淡渗,
泄水饮内蓄,故为君;猪苓,味甘平,用为臣;白术,味甘温,脾恶湿,水饮内蓄,则
脾气不治,益脾胜湿,故为佐,泽泻,味咸寒,为阴,泄泻导溺,必以咸为助,故为使;
桂,味辛热,肾恶燥,水蓄不利,则肾气燥,以辛润之,故亦为使。多饮暖水,令汗出
愈者,以辛散水气,外泄得汗而解也。(《金匮玉函经二注》)
尤怡:瘦人不应有水,而脐下悸,则水动于下矣,吐涎沫则水逆于中矣,甚而颠眩,
则水且犯于上矣。形体虽瘦,而病实为水,乃病机之变也。颠眩,即头眩。苓、术、猪、
泽甘淡渗泄,使肠间之水从便出;用桂者,下焦水气非阳不化也。曰多服暖水汗出者,盖
欲使表里分消其水,非挟有表邪而欲两解之谓。(《金匮要略心典》)
高学山:脐下悸,与上文之惊悸,及他处之虚悸,俱不同。殆指脐下之左右,如弹
指跳动之状盖因胸膈之气上虚,而少腹之气将奔迫赴之,故其动机如此,与奔豚同候。癫,
当作巅,巅眩,言巅顶上眩也。盖谓瘦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也。阳有余,则脐下
不应动悸,巅顶不应上眩矣。阴不足,则津液不应上泛而吐涎沫矣。今其人脐下有悸,则
知其气虚于胸膈,而有以招之上逆者。吐涎沫而巅眩。则知其邪实于肠间,而有以抬之
上浮者。夫上虚而致脐下动悸,其不能运印可知,下实而致涎上泛,且致巅眩,其已经
积饮又可知,故曰此水也。(《高注金匮要略》)
按:赵注分析方义较恰当,尤注论述病机较精炼;高注解释症状较详细。
(临床应用) (1)治泄泻:王氏(1。”用本方加苍术、陈皮、车前治疗工例寒湿因脾,清
浊不分的幼儿泄泻,1剂即见效,3剂痊愈。林氏C1',,用五苓散治疗婴幼儿腹泻90例,治
疗方法:五苓散:泽泻6g,茯苓lOg,猪苓8g,桂枝5g,白术9g,发热者加葛根lOg,
呕吐者加藿香6g,生姜3g,水煎分多次少量频服。治疗结果:90例除有8例因脱水配补
液外,其余均服药治愈,(服药后体温正常,腹泻停止,呕吐停止,大便镜检无异常)。其
中服药后24小时以内泻止者u例,2天泻止者33例,3天泻止者35例,4天泻止11例,
平均服药2。5天。
(2)治水肿:王氏等报道,曾用五苓散加冬瓜皮治疗l例湿邪内搏,膀胱气人不
利的水肿患者。并介绍岳美中忆及昔年唐山某地水灾。民病浮肿者甚众,岳老用五苓散
治之,多获良效。王氏还用五苓散合平胃散化裁治愈l例湿困脾阳,水溢肌肤的水肿患
者。张氏亦用五苓散治水肿身重,下肢肿甚,小便不利者。
(3)治眩晕(包括美尼尔氏综合征):王氏用五苓散加味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16
例,并与用西药烟酸、654—2等药物比较,发现用五苓散治疗有症状消失快、无复发、无
副作用等优点。王氏用五苓散治愈l例眩晕患者。王××,女,39岁,社员,1975年
5月就诊。该患者素有气管炎史,近日来,突然头晕眼花,视物旋转,有天旋地转之感,
遂赴市某医院求治,诊为“内耳眩晕”证,服药无效,乃邀余诊治。查患者体质较瘦,闭
目卧床仍觉旋转不已,头重如裹,耳鸣如蝉,呕吐涎沫,时而大吐,脉弦,苔白腻,此
中阳虚衰,气化失常,不能运化精微,致使痰浊中阻之故也。根据《金匮要略.痰饮咳
嗽篇》:“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巅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之义,投与五苓散
加味:猪苓6g,泽泻9g,白术6g,云苓6g,桂枝5g,半夏15g,陈皮lOg,甘草lOg,
赭石25g,四剂。上方服完后,病势大减,视物已不旋转,能下床料理家务,效不更方,
又进四剂,竟获痊愈.嘱用补中益气汤调理半月,一年后追访,再未复发。
(4)治水疝(即睾丸鞘膜积液):杨氏治疗1例睾丸鞘膜积液,辨证为水疝,由寒
气凝滞。阳气不伸,水湿不化所致,故用五苓散加海藻、昆布、荔枝核、橘核、黄芪、潞
党参治疗,服二剂而愈。郭氏亦曾介绍,用五苓散治水疝,疗效可靠。骆氏亦有用
五苓散加防己、黄芪、小茴、橘核、甘草治愈l例脾肾阳虚,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积
肾囊致水疝的报道。王氏对l例证属脾土受湿,运化失常,肝失疏泄,气不化水,致
使水湿停聚的水疝病,用五苓散加木香、桔梗、川栋子、茴香,服8剂获愈。
(5)治小儿多饮、小儿遗尿、尿崩证,咳则遗尿证:杨氏治疗l例小儿多饮症,症
见渴饮无度,伴食纳不甘,精神疲惫,小便清长,舌淡红、苔白滑,脉沉滑.故予五苓
散原方,5剂显效,lO剂获愈。蒋氏用五苓散加人参(白术15g,茯苓20g,猪苓、泽
泻、桂枝各12g,人参6g),有表证再加防风6g,生姜3g,治疗咳则遗溺症15例,均获
痊愈。于氏曾治1例小儿遗尿。证属脾虚湿困,气化失司,用五苓散加味(白术12g,
白茯苓12g,猪苓6g,泽泻6g,肉桂3g,益智仁lOg)治疗,2剂即愈。钱氏介绍,
用五苓散治疗1例精神性尿频而获效。侯氏受西医用利尿剂治疗尿崩证的启示,用五
苓散加附子、益智仁,治疗1例尿崩证,服2剂便获显效。又服4剂,小便正常。
(6)治肾炎、肾性高血压、肾功能不全、肾积水:孙氏报道,用五苓散治疗急性
肾炎40例,均收满意效果。本组病例用五苓散后,3—7天内都有明显改善,完全治愈者
占总数的113,临床治愈者为100%,而肾功能改善不明显者占总数的1/2。易氏用五
苓散加茅根临证加味,治疗急性肾炎38例,其中痊愈36例,显效2例。水肿消失时间:
l一5天25例,6—10天13例。小便转阴时间:15天以内27例,16—30天者9例,1月
以上2例。方剂组成:白术15g,茯苓15g,猪苓15g,泽泻15g,桂枝9g,鲜茅根60g。
临证加味:表热者加银花、连翘;表寒者加荆芥、防风;见疮毒加千里光、野菊花;见
肝阳头痛加钩藤、夏枯草;见胃气上逆呕吐者加半夏、黄连;见脾肾两虚,肿甚加车前
仁、益母草;尿蛋白不消加黄芪、党参。余氏曾治疗2例急性肾小球肾炎,l例辨属
风水,表寒夹内热,用五苓散加麻黄、杏仁、苏叶、生石膏、生姜、陈皮等治之,服4剂
后见显效,上方减去生石膏:杏仁、麻黄等,调理半月获愈。另1例辨属阳水实证,用
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治疗,服药4剂,小便即通畅,肿消其半;续服6剂获愈。朱氏
曾治1例肾性高血压,辨属风邪袭于太阳,兼挟湿邪内客,膀胱气化失司,用五苓散加
梗通草、生甘草、粉葛根、蓄草、车前草治之,服药3剂后诸症渐平,血压下降;前方
加煨木香、小蓟炭、元红枣,连服5剂,自觉症状消失,血压正常。孙氏以五苓散加
味治疗早期肾功能不全20例,获满意疗效。治疗方法:以中药五苓散为基本方:桂枝15g,
白术、泽泻、猪苓、茯苓各12g。按辨证分型基本方加味治疗,每日l剂,分二次服完。
四个月后复查有关化验指标。并分型辨治加味,脾阳不振(7例),基本方加附子、厚朴
各10g,干姜6g;水湿浸渍(2例),基本方加大腹皮、生苡仁、川I椒目各10g,车前子
30g;肾阳衰微(5例),基本方加仙灵脾、巴戟天各12g,鹿角片10g。脾肾两虚(6
例),基本方加厚朴、附子、肉桂各10g,法半夏12g。治疗结果:显效6例,有效8例,
无效3例,恶化3例。程氏等用五苓散加味治疗化疗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24例,均
为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其中16例以顺铂(PDD)为主的方案治疗,8例用含阿霉素
(ADM)方案治疗。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均治以五苓散加味:白术10g,桂枝10g,茯苓
15g,泽泻10g,猪苓10g。每日1剂,水煎服。气虚者加黄芪15g,党参15g;浮肿加桑
白皮20g,茯苓皮15g;便秘加大黄10g;腰痛加杜仲15g。一般病例服药5—7剂,病情
严重者连续服药数十剂,平均服药11.9剂。治疗结果:获临床缓解21例,显效1例,无
效2例。临床缓解率为87.5%。总有效率继9l.7%。服药7天内肾功能恢复正常14例
(58.3%)。最多服药40余剂肾功能恢复正常。苏芪等用五苓散加牛膝、黄芪、威灵仙
等治疗肾积水多例,皆获佳效。
(7)治泌尿系结石、癃闭、产后尿潴留:李氏用五苓散加味治疗泌尿系结石30例,
治疗方法:药物组成:白术15g,桂枝10g,肉桂3g,泽泻10g,猪苓6g,茯苓15g,白
术lOg,芒硝10g,金钱草30g,地龙15g。随症加减:偏湿热者加黄柏10g,虎杖30g;
阳虚者加人参20g,制附片10g;阴虚者加生地黄15g,山萸肉10g;气滞血瘀者加川牛
膝、川1芎、莪术各lOg;尿血者加地榆炭10g,琥珀粉3g(冲服)。每日1剂,水煎取汁
600ml,分3次温服。结果:痊愈24例,占80%;有效4例占13。3%;无效2例,占6.7%。
总有效率93.3%。刘氏等治疗1例因暑热季节,大量饮冷,损伤阳气,致脾转输不及。
冷饮直趋于下,影响膀胱气化功能的癃闭证,用五苓散加车前子、滑石,1剂获愈。陈氏
介绍。用五苓散加生知母、黄柏、冬葵子、六一散,治愈多例产后尿潴留、皆获痊愈。但
若津液损伤,阴血亏损之人,口干而尿少者,五苓散又当禁用。
(8)治胃脘痛、呕吐:刘氏等治疗l例胃脘痛(慢性胃炎),辨属脾虚湿盛,阻滞
气机者,故用五苓散加陈皮、半夏、黄连、吴茱萸、干姜,服1剂后,胃脘痛减轻;3剂
药尽,遂愈。伍氏用本方加味治疗诸呕吐,如妊娠呕吐、女性结扎后呕吐、新生儿呕
吐,溺水后呕吐、急性胃肠炎呕吐,皆获佳效。钱氏介绍,用五苓散治疗l例呕吐宿
痰,冯××,女34岁,农民,1984年儿月29日初诊。患者自14岁开始,常于吃饭喝
水后片刻即吐,时缓时急,20年来多方求治未效。1983年在本院放射科作胃肠钡餐透视,
诊断为“慢性胃炎”,余曾用西药多方调治均罔效。思之再三,再察其面色微黄,骨瘦如
柴,舌淡红,苔白厚滑润,脉和缓,忽悟出莫非是“水逆证”,姑投五苓散加味:泽泻20g,
猪苓、焦白术、茯苓、半夏、生姜各10g,桂枝6g,2剂,水煎服。同年12月7日患者
因感冒来诊时说,时疑数味平淡价廉之药,何能治其20年宿疾,仅取一剂试之,拒料药
下未吐,呕吐竟意外而愈。8个月后遇告病未发。
(9)心包积液、脑积水、皮下囊肿、关节腔积液:杨氏报道,用重剂五苓散加味
治疗脑积水3剂、脑脊膜膨出症合并脑积水1例,收到一定效果.骆氏治疗1例心包
积液,辨属饮证,故用五苓散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干姜、椒目、石菖蒲、牛膝、甘草治
疗,服8剂病情缓解明显。后以温阳健脾,益气补肾,通利水道,兼佐补血活血,分化
痰瘀为治,获愈。另治l例脑积水患儿,辨为肾亏脾虚,水液停聚于脑,故以五苓散加
味治之,前后共治疗近3个月,基本恢复正常。尚治1例外伤后继发的皮下囊肿,用五
苓散加黄芪、当归、川芎、赤芍、红花、地龙、厚朴、苍术、藿香、陈皮、甘草治疗,4
剂告愈。王氏以五苓散加味治疗34例关节腔积液,取得满意疗效。其基本方为五苓散
加通经活络的马钱子、穿山甲。并在辨证的前提下根据初、中、后期酌情加味,如初期
适当宣肺利水,加入麻黄、桔梗等;中期加强健脾渗湿,加入薏苡仁、赤小豆等;后期
酌添温肾补脾药,如葫芦巴、锁阳等。二则注重治疗过程中的病情变化,进行辨证用药,
如气血亏虚,选用当归身、阿胶、鹿角胶、黄芪(重至60克)、党参等;肝肾亏损,选
用木瓜(重至30克)、桑寄生、山茱萸等;脾肾阳虚,选用附子、.肉桂。治疗结果:34
例中,治愈26例(76.5%),好转6例(17。6%),无效2例(5.9%);无效2例中,1
例在治疗lo天后发现为化脓性关节炎而转手术治疗;好转6例中,2例在治疗25天后中
断治疗;治愈26例中,1—3年随访者工2例,5年以上追访者7例,均未见复发等其它
情况。
(10)治眼疾:程氏以五苓散合六味地黄汤为基本方,辨证加减治疗中心性视网膜
脉络膜炎25例(29只眼),收到较好疗效.治疗方法:基本方:五苓散合六味地黄汤加
减:焦白术10~20g,云茯苓15~20g,泽泻lO一15g,猪苓12g,桂心6g,熟地15~30g,
山药15g,丹皮6g,车前子12~20g,细辛5一lOg,丹参12g,羌活6g,木贼6g,谷精
草9g,仁10---~20g。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加减法:偏于脾虚者:当重用白
术、茯苓加苍术12g,陈皮6g,清半夏9—12g,草蔻10g,偏于肾虚者,当重用熟地,加
肉桂lOg,仙灵脾15—30g,鹿衔草15—30g,寸芸lOg。兼有肝火上炎者,加用盐黄柏
9g,盐知母9g,夏枯草lOg,柏子仁9g,夜交藤lOg。兼有肺气不利者,木贼加至9g,再
加芥穗9g,防风log,杏仁9g。若黄斑区水肿消退较慢,可重用车前子至30g,木贼12g,
加赤小豆30g。眼前暗影减退,视物尚昏,查眼底水肿已减退,中心凹反光点不清,当酌
减利水之药,加党参15g,黄芪15g,枸杞15g,菟丝子15g,楮实子9g,女贞子9g。治
疗结果:痊愈25只眼,显效2只眼,好转1只眼,无效1只眼,总有效率为96.5%一般
多在服药后一周左右视力开始改善,服药三周左右眼底改善。痊愈的25只眼,平均服药
274剂。
(11)其他:此外,临床尚有用五苓散治疗顽固性头痛、低热、肌衄、咳喘、汗证、
不寐、早期肝硬化并少量腹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百日咳、肥
胖症等病证的报道,其表现虽不同,但是病机都不离脾虚失运,水饮或湿邪内盛。
(现代研究) 张氏对五苓散与呋喃苯酸胺(又名速尿)的利尿作用进行了动物实
验,经观察发现,呋喃苯胺酸利尿作用快而强,但维持时间短,集中排尿时间仅为20分
钟左右。而五苓散作用缓和,维持时间长,排尿时间为70分钟,平均排尿量大于呋喃苯
胺酸组.但速尿可导致低钾血症和代谢性碱血症,更值得注意的是常可发生的胃肠道出
血和耳毒症。上述的这些不良反应五苓散一概没有,实验后曾剖视家兔胃肠道均无任何
异常变化,显微镜下亦无病理性改变。五苓散的利尿作用确实优于呋喃苯胺酸。尚未发
现五苓散对动物机体的损害。程氏等报道,经实验观察发现,该方对改善动物摄食量、
降低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卢,微球蛋白(p,一M)的含量有明显作用,并能减
轻顺铂(PDD)对肾脏Na—L、K+-ATP酶活性的抑制。显微镜下观察到肾脏病理改变较
对照组轻微。
附方
《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
痰气,令能食。
茯苓 人参 白术各三两 枳实二两 橘皮二两半 生姜四两
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
(经义阐释) 此论饮在心胸,吐后的证治。本方虽冠以“《外台》”,但据《外台秘
要.卷八.痰饮食不消及呕逆不食门》载“延年茯苓饮”方后注云:“仲景《伤寒论》
同”。可见,该方实为仲景方。“心胸有停痰宿水”概括了本证的病机是痰饮停聚心胸,此
处“心”字实指胃的部门。停痰宿饮在胸胃,必然妨碍胃气的和降,饮随气逆,故呕吐。然而呕
吐虽可以去饮,却不能使饮邪去尽,呕吐之后又必然会损伤胃气。脾主运,胃主纳,脾胃气虚,
纳运失常,所以脘腹满闷不能食。总之,本证属于痰饮阻滞,脾胃气虚之证。故治宜消痰理气,
'益气健脾,用《外台》茯苓饮。俾痰化饮消,脾胃健运,自然病愈能食。
(方药评析) 方中用人参、茯苓、白术益气健脾,橘皮、枳实理气化痰,茯苓配生
姜还能消饮,橘皮协生姜又可和胃降逆。诸药合用消补兼施,不失为一首治疗痰饮病虚
多邪少,脾胃气虚,饮邪未尽的调理方。方后注云“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寓
示每次服药间隔时间不宜太长,约摸一小时左右为宜。
(文献选录) 徐彬;此为治痰饮善后最稳当之方。心胸之间,因吐而虚,故加参,设
非大吐,无参,减枳实亦可。俗医谓用陈皮即减参之力,此不唯用陈皮,且加枳实二两,
补泻并行,何其妙也。(《金匮要略论注》)
赵良仁:此由上中二焦气弱,水饮入胃,脾不能转归于肺,肺不能通调水道,以致
停积为痰,为水。吐之则下气因而上逆,积于心胸,是谓虚、气满不能食。当先补益中
气,以人参、白术下逆气,行停水;以茯苓逐积,消气满;以枳实调诸气,开脾胃而宣
扬推布上焦。发散凝滞,赖陈皮、生姜为使也。(《金匮玉函经二注》)
沈明宗:脾虚不与胃行津液,水蓄为饮,贮于胸膈之间,满而上溢,故自吐出水后,
邪去正虚,虚气上逆,满而不能食也。所以参、术大健脾气,使新饮不聚;姜、橘、枳
实以驱胃家未尽之饮,曰消痰气,令能食耳.(《金匮要略编注》)
按:对于本证的病机,徐注着眼于吐后正虚,赵注强调吐前已有上中二焦气弱,沈
注则只言及脾气已虚,三说各有侧重,合参更为全面。
(临床应用) 治脾胃病(胃痛、痰饮、厌食等):高氏曾治一胃痛患者,豆某,女,
47岁,1988年10月8日初诊。自述胃脘疼痛数载,X线多次检查均报告:慢性胃炎。经
多方求治,疼痛仍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已对沉疴绝振起之望。屡经其夫苦劝方前来就
诊。刻下:形体消瘦,上腹饱满疼痛,疼痛无一定的规律性,肠鸣漉漉,如振水声,入
夜尤甚,常喜以手按摩腹部。伴食欲减退,倦怠无力,嗳气频频。舌淡苔薄白,脉缓滑。
综观脉证,辨为脾胃阳虚,健运失司,停痰宿水阻于中焦所致。治宜健脾胃,消痰饮,除
胀满。仿茯苓饮加减:枳壳lOg,党参15g,白术、茯苓、半夏各12g,陈皮、旋覆花各
9g,代赭石20g,生姜9g。水煎服,曰一剂。4剂之后,腹胀、嗳气明显减轻。患者乘兴
来诊,面带笑容。守上方又服4剂,诸证悉除。乃遵茯苓饮原方继服数剂病愈。追访半
年,未再复发。又治一痰饮患者,魏某,女,33岁,1991年11月16 Et来诊。患者呕吐
痰沫两月余。前医皆予豁痰止吐类方药,服药期间症状稍有好转,停药后,病复如故,遂
求治于中医。症见:胃脘痞满,时时呕吐清稀痰涎,畏寒肢冷,纳谷欠佳,头晕。舌淡
苔白,脉缓滑。细察病机,方知病属痰饮,证由脾虚痰滞,气机受阻所致。治当补脾祛
痰,理气散饮。方用茯苓饮合小半夏加茯苓汤:枳实6g,党参、白术、茯苓各12g,陈
皮lOg,半夏15g,生姜9g。水煎服,日一剂。4剂。二诊(11月20日):服药4剂后,
胃痛减,痰沫少,呕吐止。守方继服4剂,药后诸证全部消失而愈。为巩固疗效,续服
4剂。追踪至今未复发。此外,还治一厌食患者,徐某,男,3岁,诊于1990年孟冬。其
母代述:患儿饮食减退lo余日,以巧克力糖、娃哈哈为主食。身体日渐消瘦而来求医。
症见:面黄肌瘦,头发枯黄无泽,厌食恶心、吐出未消化食物及唾沫,脘腹胀满,精神
倦怠无力,唇舌淡红,脉细弱无力。证属脾虚不运,饮阻中焦。治当消痰饮,令能食。方
选茯苓饮加减:枳壳3g,党参、白术、茯苓、鸡内金各6g,炒三仙各9g,山药lOg,陈
皮3g,生姜3g。水煎服,日1剂。连服3剂后,知饥能食。乃宗原方继服3剂,诸证悉
除。后改服启脾丸调理,以资巩固疗效。并嘱患儿节饮食,慎起居,渐趋康复。高氏指
出,以上三者,证虽各异,但病机却相同,均切合茯苓饮“中虚不运聚成痰”之理,故
皆获效。日本学者将本方用于治疗妊娠恶阻之初,体力衰弱,心下部不适,恶心、呕
吐,有胃内停水者较佳。并用治慢性胃炎、胃下垂与胃弛缓见心窝部常常觉停滞胀满感,
吐酸水,或烧心,叩击心窝部可闻及水音,腹部有动悸,尿量减少者,效果甚佳。 (原文)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方见上。(4)
(原文]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见上。(5)
(词语注解] ①水逆:此指饮水即吐.
(经义阐释) 以上两条指出气不化津的小便不利证治。两条均见于《伤寒论》。第四
条与《伤寒论.太阳病》篇71条的下段原文大体相同;第五条与《伤寒论.太阳病》篇
74条下半段文同。
两条虽均由停水引起,但在证候表现上略有不同。第四条脉浮微热为表邪未尽,膀
胱气化功能失常,故小便不利。膀胱气化失常,津液不能正常输布,故口渴。治宜利小
便发汗,用五苓散表里分消。第五条因膀胱气化失职,津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气内停,津
液失其输布,不能上承,则渴欲饮水,饮后胃气上逆,出现水入则吐的“水逆”证。魏
荔彤说:“名曰水逆,其人必小便不利,而且是本条的主证,条文中不言乃省文法”(《本
义》)。小便不利亦是其必有之证。
两条均由停水所引起,在症状上略有不同。前者是因表邪未解,热不得泄,引起膀
胱气化失职,以致口渴饮水,小便不利。后者是先因膀胱气化失职,水停于胃,津不上
输而渴,饮则拒而不纳,故水入则吐。尽管如此,但病机则一,故皆用五苓散利小便以
泄水,水去渴与呕吐自愈。五苓散方见于《痰饮》篇。方中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水,
白术健脾行水,桂枝通阳解表,此亦属表里同治之法。
此两条,《伤寒论》与本章并见。《伤寒论>)是论外感热性病,消渴饮水只是其中的
症状。本章是论杂病中的消渴病,故二者不能等同。
(文献选录] 徐彬:脉浮微热,是表未清也,消渴小便不利,是里有热也,故以桂
枝主表,白术苓泽主里,而多以热水助其外出下达之势,此洽消渴之浅而近也,按此与
上条,同是消渴,上条小便多,知阴虚热结,此条小便不利而微热,即为客邪入内。故
治法迥异,然客邪内入,非真消渴也,合论以示辨耳。(《金匮要略论注>>)
魏荔彤:水气上逆,饮入即吐者,此非消渴之证,与消渴正相反;一水入即渴,一
水入即吐也。此名之曰水逆,其人小便也必不利,亦宜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方论本
义》)
尤怡:热渴饮水,水入不能已其热,而热亦不能消其水,于是水与热结而热浮水外,
故小便不利,而微热消渴也。五苓散利其与热俱结之水,兼多饮暖水取汗,以去其水外
浮溢之热,热除水去,渴当自止。(《金匮要略心典》)
吴谦等:脉浮,病生于外也。脉浮微热,热在表也。小便不利,水停中也,水停则
不化津液,故消渴也。发表利水,止渴生津之剂,惟五苓散能之。渴欲饮水,水入即吐,
名曰水逆者,是里热微、水邪盛也,故以五苓散利水而止吐也。(《医宗金鉴.订正金匮
要略注》)
(原文)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方见上。(4)
(原文]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见上。(5)
(词语注解] ①水逆:此指饮水即吐.
(经义阐释) 以上两条指出气不化津的小便不利证治。两条均见于《伤寒论》。第四
条与《伤寒论.太阳病》篇71条的下段原文大体相同;第五条与《伤寒论.太阳病》篇
74条下半段文同。
两条虽均由停水引起,但在证候表现上略有不同。第四条脉浮微热为表邪未尽,膀
胱气化功能失常,故小便不利。膀胱气化失常,津液不能正常输布,故口渴。治宜利小
便发汗,用五苓散表里分消。第五条因膀胱气化失职,津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气内停,津
液失其输布,不能上承,则渴欲饮水,饮后胃气上逆,出现水入则吐的“水逆”证。魏
荔彤说:“名曰水逆,其人必小便不利,而且是本条的主证,条文中不言乃省文法”(《本
义》)。小便不利亦是其必有之证。
两条均由停水所引起,在症状上略有不同。前者是因表邪未解,热不得泄,引起膀
胱气化失职,以致口渴饮水,小便不利。后者是先因膀胱气化失职,水停于胃,津不上
输而渴,饮则拒而不纳,故水入则吐。尽管如此,但病机则一,故皆用五苓散利小便以
泄水,水去渴与呕吐自愈。五苓散方见于《痰饮》篇。方中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水,
白术健脾行水,桂枝通阳解表,此亦属表里同治之法。
此两条,《伤寒论》与本章并见。《伤寒论>)是论外感热性病,消渴饮水只是其中的
症状。本章是论杂病中的消渴病,故二者不能等同。
(文献选录] 徐彬:脉浮微热,是表未清也,消渴小便不利,是里有热也,故以桂
枝主表,白术苓泽主里,而多以热水助其外出下达之势,此洽消渴之浅而近也,按此与
上条,同是消渴,上条小便多,知阴虚热结,此条小便不利而微热,即为客邪入内。故
治法迥异,然客邪内入,非真消渴也,合论以示辨耳。(《金匮要略论注>>)
魏荔彤:水气上逆,饮入即吐者,此非消渴之证,与消渴正相反;一水入即渴,一
水入即吐也。此名之曰水逆,其人小便也必不利,亦宜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方论本
义》)
尤怡:热渴饮水,水入不能已其热,而热亦不能消其水,于是水与热结而热浮水外,
故小便不利,而微热消渴也。五苓散利其与热俱结之水,兼多饮暖水取汗,以去其水外
浮溢之热,热除水去,渴当自止。(《金匮要略心典》)
吴谦等:脉浮,病生于外也。脉浮微热,热在表也。小便不利,水停中也,水停则
不化津液,故消渴也。发表利水,止渴生津之剂,惟五苓散能之。渴欲饮水,水入即吐,
名曰水逆者,是里热微、水邪盛也,故以五苓散利水而止吐也。(《医宗金鉴.订正金匮
要略注》)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2.伤寒·金匮要略方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