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4回·对皮肤温度的“纠偏”思考

 岚岫斋 2018-04-10


24


对皮肤温度的“纠偏”思考


         接下来又会是一段忙碌的日子,趁清明三天假正是读书写字好时节,在查阅文献资料之时,发现了以往被忽略思考的知识细节,欣喜、恍然大悟之后有种被颠覆的满足感,谨此一记,以正视听。

      “纠偏”观点之一: 

       以往对红外数据本质的思考多站在“热传导”的角度,其实并不完善。人体温度分为皮肤温度和内核温度层,皮肤温度以红外线的形式向外界辐射,内核温度以热传导的形式向体表皮肤传递,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广泛被忽略的传播途径,就是通过血液循环,在内脏器官组织密集的躯干部以热传导和血液循环二者形式兼有,在远端四肢的皮肤温度则主要依靠于血液循环,可见血液循环是影响皮肤温度的重要因素,这也就是为什么体表温度会和心肺功能如此密切,随着年龄增长,心肺功能下降,体表皮肤温度的也呈下降趋势(22回之发现),所以在临床治疗中需要体表温度升高可用温补心阳之法。

       “纠偏”观点之二:

        内核温度的热序列不等于体表皮肤层的热序列。在深层组织内部,肝脏的代谢最活跃,温度最高,其次是心脏和消化系统。但肝脏在体表投影区的温度却并不是最高,一是深层温度在往皮肤的热传导的过程中,受不同解剖组织热阻力的影响,导致传递的皮肤的温度层层衰减,所以表层温度与皮下组织结构成分有关系;二是皮肤组织中本身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温度受血流量影响,皮肤血流量增多则内核温度传递到皮肤的热量就多,血流量减少则传递到皮肤的热量就少。那么反映表层温度的红外热像数据反映的到底是皮肤温度?是内核温度传递到体表的?内核能传多少?还是要细细斟酌。知外揣内并非易事,直接将红外数据与中医脏腑挂钩实为不妥,需要挖掘更多更真实的信息观察点。

         由 “纠偏”观点之启发:

         ① 儿童、未发育的青少年是观察首选人群

         ② 督脉信息比躯干前的脏腑投影区温度更靠谱

         ③ 接近浅表的皮肤病、软组织损伤类的数据更有效真实

         ④ 内稳态与外稳态的关系


                                                                                                于2018.4.8日  记于门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