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苓桂术甘汤 --温中降逆`化饮利水

 学中医书馆 2018-04-10
苓桂术甘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12g 桂枝9g 白术9g 炙 甘草6g 上4味,以水1200ml,煮取600ral,分3次温服。 (功效]温中降逆,化饮利水。 (主治)痰饮病,胸胁支满,目眩短气,心下动悸,咳喘, 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胃气失和,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 目眩晕,身振振摇,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苔白,脉弦。 (临证加减) 1.本方加味治疗内耳性眩晕病:基本方为茯苓15g,桂枝、 炙甘草各3g,炒白术、姜半夏、陈皮各lOg,泽泻30g,生姜3 片。眩晕甚加生龙骨、生牡蛎;.'呕吐甚加旋覆花、代赭石、炒枳 壳;耳鸣或耳聋加石菖蒲;血压偏高加怀牛膝、地龙;头痛加川 芎、白芷.[湖北中医杂志,1996,(6,:33-1 2.本方合泽泻汤治疗内耳性眩晕病:基本方为茯苓、泽泻 各40g,桂枝12g,白术15g,甘草6g,钩藤30g(后下)。气虚 加黄芪、党参;呕吐加姜半夏;头痛}JnJ~l芎、白芷;耳鸣耳聋加 石菖蒲;气滞加柴胡;肾阳虚加制附子。每日工剂,水煎服。阻 苏中医,1992,(9):28Z 3。本方加味治疗儿童舌舐皮炎:药用茯苓lOg,桂枝6g, 白术lOg,炙甘草2g,生黄芪lOg,党参lOg,苍术6g,葛根 3g,泽泻6g。此为6岁小儿用量,12岁加倍,头煎15分钟,二 煎30分钟,两煎混合多次口服,每日工剂。忌生冷。[山东中医杂 志,1997:12] 4.本方加减治疗急性羊水过多症:药用桂枝、生姜皮、甘 草各5g,茯苓、白术各12g,、当归、白芍、大腹皮、桑白皮各 lOg,鲤鱼l尾0.5kg(去内脏)。腹胀甚加泽泻、车前子(包 煎)各lOg;气虚加黄芪工5g;肾虚加菟丝子、桑寄生各工2g; 血虚加阿胶(烊化)、何首乌各工0g;气急喘促甚加杏仁lOg.先 煮鲤鱼至熟,澄清取汤,纳药煎煮至250mi,每日2次,口服。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u):22] 5。本方的临床应用:认为苓桂术甘汤加减可治疗多种病症。 如用本方加法半夏可治眩晕;加法半夏、沉香、吴茱萸、橘皮可 治呕吐;加苏子、白芥子可治哮喘;加人参、附子、泽泻、木香 可治水肿等。[江苏中医,1985,t4,:37] 6.本方合五苓散治疗青光眼:用于青光眼偏脾虚湿滞者, 疗效满意。[中西医结合研究资料,1978,cl①:9s] 7.苓桂术甘汤新解: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高血压眩晕及脑 震荡等多种疾病,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适当增减,均获得较理 想的疗效。文中并附高血压、脑震荡、美尼尔氏综合征、神经官 能症,4例病案以说明之。
原文)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 方见脚气中。(17) (经义阐释] 此论微饮的证治。微饮。指饮邪轻微者,与前12条中“水停心下,微 者短气”意同。饮邪虽轻微,但究属有形的阴邪,停于体内,必妨碍气机的升降,故短 气。内有微饮,为什么“当从小便去之”?因为既曰“短气有微饮”,表明病虽在里,但 并非饮邪壅实之证,故既不能发汗散饮,亦不可攻下逐饮,欲除微饮,只有从小便去之, 此即“通行水道”,祛除饮邪之意。然而,如高学山云“夫饮之由来,大概起于肾及脾肺 之脏阳衰冷”,且饮为阴邪,既成之后,又易伤阳,饮邪不去,则阳气难复,故通过利小 便祛除饮邪,亦即有助于阳气宣通,气化复常。所以本条所出两方,并非单纯地利小便, 而是温阳化气,振奋阳气之中兼以通利小便。若偏于脾阳不运,微饮内停者,用苓桂术 甘汤;若重在肾阳不化,微饮内停者,用肾气丸。 对于本证的“短气”一症,赵以德认为苓桂术甘汤证应表现为“呼气之短”,肾气丸 证当见“吸气之短”。因为“呼者出心肺,吸者入肾肝”。其说可供参考。 (方药评析] 请分别参见第六章及上条。 (文献选录} 徐彬:短气有微饮,即上文微有短气也。然支饮、留饮、水在心,皆 短气,总是水停心下,故曰当从小便去之。痰饮不言短气,盖痰饮势大,水走肠间,有 不止于妨气者矣。苓桂术甘汤固能健胃下水,肾气丸之力尤大。盖使饮留不行,土之力 弱也,似病属水胜,不知土实藉真水以滋燥化物,故曰大阴湿土,水者肾也,今以地黄 养其真阴,山萸益肝,苓、药调脾,丹皮凉肝肾之气,使相火自伏,泽泻泻膀胱以通肾 气,桂能化气,附益真阳以运动下焦阳气,使肾气之关门,利而不壅,则脾气自调,调 则健运。古人所谓脾肾之气通,则三焦俱泰者此也,故能使饮从小便去耳.然调阴阳、滋 根本,实为虚损主方,驱饮又其剩技矣。(《金匮要略论注》) 李衫:水饮停积有二因,一因脾土衰不能制水,一为肾主水为胃之关,肾虚,关门 不利,故积饮于中。此利小便,为行饮要法,苓桂术甘汤,内有白术茯苓补土,以利小 便,脾土旺,则饮自行,此治脾虚停饮之剂也。肾气丸内有茯苓、泽泻补肾,以利小便 关门,通则饮自去,此治肾虚停饮之剂也。然肺主气,短气有微饮,是肺气虚滞,不能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也。今补脾制水以利小便,则土旺生金,而小便利矣(脾属土,肺 属金)。补肾壮水以利小便,则子能令母实,而肺气亦利矣。(肾属水,是肺之子)。夫脾 肾两补,肺气旋通,有何微饮之不去乎?此制方之妙义也。(《金匮要略广注》) 尤怡;气为饮抑则短,欲引其气,必蠲其饮。饮,水类也。治水必自小便去之,苓 桂术甘益土气以行水,肾气丸养阳气以化阴,虽所主不同,而利小便则一也。(《金匮要 略心典》) 按:徐彬认为本证总属水停心下,李怡概括本证分别为脾虚停饮与肾虚积饮,尤怡 则突出饮邪。三说各有侧重,似以李注更为全面。 (临床应用) 治痰饮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王氏等曾治1例痰饮咳喘,沈 X×,女,64岁。头晕目眩,不能起坐,咳嗽稠痰,胸闷短气,不饮不食,时而肤热,精 神恍惚,口唇干燥,苔白少津,脉濡细滑。证属痰饮,治宜温阳逐饮,宣肺散气法,用 肾气丸化裁:附子9g,肉桂3g,山萸肉6g,熟地6g,姜半夏9g,桑皮9g,陈皮6g,杏 仁9g.服2剂后,小便增多,眩晕胸闷气短等症显著减轻。继服6剂,各症痊愈。.临床 常用本方治疗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病属肾阳虚衰,气不摄纳者,确有一定效果。陆氏C3“ 治疗黄××,男。39岁。1986年10月15 日诊。哮喘三载,入冬易发,平时形寒,痰多 清稀,脑转耳鸣,腰膝酸软,不耐操劳,动辄气促。脉象细软,舌淡苔薄。证属肾虚不 能温脾,脾弱停湿成痰,肺气不得宣肃所致。际兹秋令未发之前,宜从本治,用金匮肾 气丸加减:熟地、白术各12克,山萸、熟附子、桂枝、茯苓、苏梗、泽泻各lOg,山药 30g,冬瓜子15g,陈皮、甘草各6g,每Et工剂。连服7剂,诸症好转。后嘱患者续服金 匮肾气丸,每次lOg,1日 2次,连服1个月。去冬未见复发。刘氏体会,肾气丸对肾 阳虚咳喘确有良效,故常用肾气丸改作汤剂,并加沉香1。5—3g分冲,治疗肾不纳气肾 阳虚咳喘者,往往收到良效。刘氏还指出,肾阳虚兼下焦痰饮的特点是病史较久,年龄 较大,少腹拘急,夜尿多,动则喘,痰咸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