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头赤石脂丸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蜀椒6g 乌头2g 制附子6g 干
姜9g 赤石脂6g ,
上5味,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g,每服1丸,日3
次。临证亦常用煎剂。
(功效)祛寒温阳,峻逐阴邪。
(主治}
主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形寒怕冷,四肢厥逆,苔薄
白,舌质淡,脉沉紧。
副证:胃脘疼痛,畏寒喜热。
(临证加减)
1.胸痛,心痛伴有瘀血征象者,酌加川芎、赤芍、降香、
乳香、元胡、荜茇等活血镇痛之味。
2.肤冷自汗甚者,加黄芪、龙骨、牡蛎等,以敛之。
3。若胸痛时缓时急,时觉胸中痞闷,并兼有湿象者,乃属
寒湿留着,宜与薏苡附子散合方,以温化寒湿。 .
4.泄泻者,加升麻,黄芪;呕吐者加姜汁;吐涎者加盐炒
吴茱萸。
5.赤石脂剂治愈幽门狭窄及胃溃疡:用赤石脂合剂:赤石
脂、地龙、马钱子。[广东中医,1960,c5,,2263
6.乌头赤石脂丸的辨证新用:认为不仅可治冠心病心阳不
足者,且可用于阴寒痼结的其他阳虚疾病,重在辨证加减得当。
本方介绍用治心绞痛、慢性荨麻疹、坐骨神经痛各一例。仁北京中
医,1987,(4)真28]
7.乌头赤石脂丸的功效辨析:本方为活血镇痛之方,犹今
之用苏合香丸。其中活血之药是赤石脂, 《别录》称其下胞衣,
可知有祛瘀作用;李时珍称其补心血之功,可知有活血作用。[金
匮诠释,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19863
8。乌头、细辛、蜀椒、芍药、甘草、秦艽、附子、桂心、
干姜、茯苓、防风、当归、独活、大枣。治风冷脚痹疼痛,挛弱
不可屈伸者,名乌头汤。
9.本方加桂枝。治寒邪冷气人乘心络,或脏腑暴感风寒上
乘于心,令人卒然心痛,甚者终年不瘥者,名桂附丸。[医学启源] (原文)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9)
乌头赤石脂丸方:
蜀椒一两一法二分。乌头一分(炮) 附子半两(炮) 一法一分。乾姜一两一法一
分。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经义阐释) 本条论述阴寒痼结的心痛证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是心窝部疼痛
牵引到背,背部疼痛又牵引到心窝,形成心背互相牵引的疼痛症状。《素问.举痛论》曾
说:“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血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则相引而痛。”
寒胜则痛,阴寒弥漫,痼结在心背前后,那就不但心痛彻背,而且背痛彻心。《心典》以
为这是阴寒之气逼满阳位所致。再以药测证,本证尚有四肢厥冷、脉象沉紧等。显然,本
病是阴寒痼结,寒气攻冲之证,治宜温阳散寒,峻逐阴邪,方用乌头赤石脂丸。
(方药评析) 本方以乌头、附子、川椒、干姜一派大辛大热之品,峻逐阴寒而定痛,
乌头、附子同用者,因乌头长于起沉寒痼冷,温经去风;附子则长于治在脏寒湿,使之
温化。由于阴寒邪气侵袭心背内外脏腑经络,故同用之以振奋衰微之阳气,驱散寒邪。然
恐辛散太过,反耗正气,故于温热药中,伍以一味赤石脂,实寓深义;一则可固涩心阳、
收敛阳气。盖《神农本草经》谓能“补髓益气”,《本草纲目》谓能“补心血”。二则填塞
胃肠,镇纳中气,使大剂量辛温药液留恋胃中,气血疆界之乱得正,寒去而正不伤。以
蜜为丸,一可缓药力之峻猛,延长药效,再则解乌头、附子之毒。“先食服”之服法是取
胃中空虚,便于吸收,效力更专。
(文献选录) 喻昌:前后牵连痛楚,气血疆界俱乱。若用气分诸药,转益其痛,势
必危殆。仲景用蜀椒、乌头一派辛辣以温散其阴邪。然恐胸背既乱之气难安,而即于温
药队中,取用干姜之守,赤石脂之涩,以填塞厥气所横冲之新隧,俾胸之气,自行于胸,
背之气自行于背,各不相犯。其患乃除。此炼石补天之精义也。今人知有温气补气行气
散气诸法。亦知有填塞邪气攻冲之诀。令胸背阴阳二气并行不悖也哉。(《医门法律》)
徐彬:心背本属两面中之空窍,乃正气所贮以通上下者。今心痛则通彻于背,背痛
则通彻于心,明是正气不足,而寒邪搏结于中。故以乌附姜椒温下其气,而以赤石脂入
心而养血,且镇坠辑浮以安中,邪去而胸中之正气自复,则痛止矣。(《金匮要略论注》)
尤怡:心背彻痛,阴寒之气,遍满阳位,故前后牵引作痛。沈氏云,邪感心包,气应外俞,
则心痛彻背;邪袭背俞,气从内走,则背痛彻心。俞脏相通,内外之气相引,则心痛彻背,背
痛彻心,即经所谓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是也。乌、附、椒、姜同力协
济,以振阳气而逐阴邪,取赤石脂者,所以安心气也。(《金匮要略心典》)
吴谦:上条心痛彻背,尚有休止之时,故以栝蒌薤白白酒加半夏平剂治之;此条心
痛彻背,背痛彻心,是连连痛而不休,则为阴寒邪甚,浸浸乎阳光欲熄,非薤白白酒之
所能治也,故以乌头赤石脂丸主之。方中乌、附、椒、姜,一派大辛大热,别无他顾,峻
逐阴邪而已。(《医宗金鉴》)
唐宗海:上言心痛彻背,此又添背痛彻心。上用栝蒌薤白半夏汤,是但治心胃也。此
用乌头、蜀椒,是兼治肝肾肺脏。治法已各不同。旧注心痛彻背尚有休息。此云背痛彻
心,连连不休。夫痛症自有轻重收发之不一,未有一痛终日而不止者也。以有休止无休
止解此二证,不见有差。盖上但言心痛彻背,是痛发于心前,为肺胃之部分。肺胃阳气
不宣,而有邪寒停饮,则心前发痛,由胸膈而窜走向背,则为心痛彻背,但痛向背去,而
背间无邪,不复从背痛起。故但治心前之肺胃,则心痛彻背之证愈。用半夏薤白白酒以
宣肺胃之阳,用栝蒌实以通胸膈之气,则心前不发痛矣。若此节又添背痛彻心,则是痛
又能从背间发,由背而痛彻心前。背为太阳督脉所司,又肝系连于脊,肝与太阳之寒邪
发作,乃能由背痛起,以转彻胸前。然则此证心痛彻痛,是心胸之寒邪也。而背又痛彻
心,是肝与太阳之寒也。上文心痛彻背是一面病。此云背又痛彻心,是两面俱病矣。故
上方不合,当用乌头以去肝寒,附子以去太阳之寒,而背痛彻心之病愈.用蜀椒以去肺
寒,用干姜以去胃寒,而心痛彻背之病愈。上用栝蒌取其宣通,此用石脂取其堵塞,两
面夹攻之病,若但注一面,安知圣师之旨。(<<金匮要略浅注补正》)
(临床应用] (1)治溃疡病出血 刘氏治例,吕××,男,62岁。患胃痛已15年,
常反复发作。经X光拍片诊断为“胃小弯溃疡”。近1周来,胃脘疼痛加剧,大便黑如柏
油样已2天,今日上午呕黯红色血块半碗,并晕倒在地。病人形体消瘦,面色咣白,口
唇淡紫,脘腹板硬不温,手足冰冷,舌质淡红,苔白如霜,脉沉迟细弱。血压80/50mmHg,
血色素5g%。此为阳气微,气不摄血,血溢胃府。治宜益气固脱,散寒回阳。方药:川
乌头2g,蜀椒10g,生附子5g,干姜、赤石脂各10g,红参5g,文火煎1小时,少少与
饮之。服2剂后,心背痛止,未再吐血,大便转黄,一顿能进靡粥半碗,手足已温。再
用乌头赤石脂丸加减服20余剂而康复。
(2)治心肌梗塞 秦氏治例,周××,女,58岁。2年前因烦劳气怒而发头昏失
眠,心悸气短,心前区闷痛,诊为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近半月复因家
事争吵气怒,突然自觉心前区阵发性疼痛,胸痛彻背,背痛彻心,心悸气短。入院症见
面色苍白,呼吸微弱,肢厥冷汗,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沉紧而弦。血压160/100mmHg,
心界左移,心律整,率80次/分,心音低钝,主动脉第二音亢进,心电图:V1V2R波增
高,V4V5V6出现坏死型Q波。诊为急性前侧壁心肌梗塞,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证属阴寒
痼结的心痛证。方药:川椒6g,肉桂9g,附子5个(先煎工小时),香附12g,枳壳、干
姜、桃仁、红花各9g,檀香6g,当归9g,川芎6g,赭石15g。服3剂,绞痛稍缓,依上
方为末,米糊小丸赤豆大,每服20丸,17天后,心绞痛不再发,心电图基本接近正常。
(3)治冠心病。李氏治例,胡××,男,58岁。患冠心病5年,近因淋雨复发,即
感心痛彻背,短气心悸,形寒肢冷,唇甲青紫,舌暗淡,苔白腻,脉迟结代。辨为心阳
不足,寒湿瘀阻。治宜逐寒化湿,祛瘀宁心。以乌头赤石脂化裁:茯苓12g,蜀椒、附子、
干姜、藿香、远志、三棱、莪术、白芥子各lOg,丹参30g,赤石脂20g。3剂后,痛势
顺挫,继服原方5剂,病情稳定出院。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2.伤寒·金匮要略方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