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桂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15g 芍药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12枚
上5味,以水1400ml,煮取600ml,去渣,温服200ral。
(功效)温中散寒,降逆逐邪,驱寒外达。
(主治)
主证:奔豚气病,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发作欲死,四末欠
温,每遇寒邪与动气而诱发者,或因发汗过多,或因误用温灸而
发者,舌质淡,苔白润,脉浮缓,病久则沉迟。
副证:往来寒热,或有腹痛,呕逆,或癔声。
(临证加减)
1.硬皮病、雷诺氏症、冻疮等病,用本方加肉桂,即桂枝
lOg,肉桂5g(后下),白芍lOg,甘草5g,生姜3片,大枣5
枚.伴有气虚血瘀者,加黄芪、当归、川芎、红花、桃仁,以益
气养血,活血化瘀通络;里寒甚者,加制附子,以温阳散寒;表
寒者,加麻黄,以加强温散表寒;脾胃气滞者,加木香、枳壳,
以理气畅中;少腹气滞者,加乌药、小茴香,以加强调气消胀。
2.奔豚证:肝胃不和,冲气上逆,胸脘胁肋攻冲作痛,或
呕吐,或呕逆,或噫气,喜温欲按,舌苔白、脉沉弦而迟等,寒
邪较重者,加良姜,气逆较重者,加沉香。险匮要略方义]
3.对奔豚病的研究;奔豚病分为奔豚气病、肾积奔豚和奔豚
寒疝三类。其发病机制,在于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发生异常。
对本病的辨证施治:寒水相结,致使太阳经气化壅滞而欲作奔豚
者,用苓桂甘枣汤;阳虚汗后烧针受寒者,用桂枝加桂汤;情志
不和,惊恐忧思所伤者,用奔豚汤;脾肾虚寒者,用千金奔豚汤;
寒痰凝滞,气血郁结而有痞块者,用温白丸加丁香、茯苓、远志;
冲任不调,肝阳上亢者,用张锡钝奔豚汤;因七情相干,气郁痰
结,扰乱神明者,。用瓜蒂散;因肝气郁结,寒滞肝脉,冲任上逆
者,用暖肝煎或橘核丸。[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0,c4,:14]
4.本方加味治疗脑外伤综合征:脑外伤后综合征的临床表
现多样而复杂,一般来说以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和癔症样症状为
主。中医认为气滞血瘀、痰湿中阻是发生本病的主要机制,常见
肝脾不和或脾胃不和诸证。药用桂枝加桂汤加赤芍、桃仁、礞
石、石菖蒲、远志、马尾连、瓜蒌。[新医药学杂志,1977,《9 (原文] 发汗後,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
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3)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经义阐释] 此论过汗感寒发生奔豚的证治。先用发汗方法,病未得解,续用烧针
法,又令汗出,如此一再汗,既伤阴又伤阳。而对于素体阳虚之人,则伤阳尤重。阳虚
卫表不固,加之烧针后局部护理不周,寒邪遂从针孔处乘虚侵袭人体。寒邪入内,一则
导致局部气滞血瘀,出现针孔处结核肿赤,一则容易引动在下的阴寒之气上逆,故谓
“必发奔豚”。外寒内入,引动下焦阴寒之气乘虚上逆,所以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此际
宜温阳散寒,平冲降逆,表里同治。故外用灸法温经散寒行滞,内服桂枝加桂汤解肌散
寒,振奋阳气,平冲降逆。
对于本证奔豚发作的病,注家各有侧重,有论及烧针惊心的,如徐彬、李衫、吴谦;
有提及阳虚的,如魏荔彤、李、高学山;有兼及心阳或心液虚的,如李、高学山;有
涉及外寒的,如周扬俊;有着眼下焦阴寒上逆的,如魏荔彤、黄树曾等;有确指肾水阴
邪上凌的,如吴谦。诸说见仁见智,各有道理。然而根据从方测证,并与苓桂甘枣汤比
较来看,本证的发生,实与素体阳虚,复感外寒,引动下焦阴寒之气上逆有关。
(方药评析) 方中取桂枝汤解肌散外寒,加桂以振奋阳气,平冲降逆。对于方中所
加之“桂”,后世有三种认识:一是主张加桂枝,如黄元御认为加桂枝,意在“疏风木而
降奔冲”;二是主张加肉桂,如方有执、张璐,意在“伐肾邪;泄奔豚之气”。三是主张
酌情选加桂枝或肉桂,欲解太阳之邪,即加桂枝;欲干肾邪,便加肉桂。如章虚谷即持
此见。三说各有所据。但是详析本证的病机与方治,结合仲景用桂的习惯,无论是治里
的肾气丸、苓桂草枣汤,还是涉表的五苓散,皆用桂枝,故有理由认为,仲景原意可能
是加桂枝。至于章虚谷的观点,可以看作是后世医家对该方的灵活变通。
(文献选录] 徐彬:此言太阳余邪未尽,而加奔豚,兼又核起者,立内外两治之法
也。谓太阳病发汗已,又复烧针令汗,以太阳之邪未解故也。奈烧针则惊发其奔豚之气,
所以气从少腹上至心,于是治其余邪,攻其冲气,治之甚易。乃又针处被寒,核其而赤,
兼治为难。故以桂枝汤主太阳之邪,加桂以伐奔豚之气,而赤核则加灸,以从外治之法,
庶为两得耳。所以若此者,以无腹痛及往来寒热,则病专在太阳故也。(《金匮要略论
注》)
魏荔彤(念庭):灸后与桂枝加桂汤主之,意取升阳散邪,固卫补中。所以为汗后感
寒,阳衰阴乘之奔豚立法也。与前条心动气驰,气结热骤之奔豚,源流大别也.(《金匮
要略论本义》)
尤怡:此肾气乘外寒而动,发为奔豚者。发汗后,烧针复汗,阳气重伤,于是外寒
从针孔而入通于肾,肾气乘外寒而上冲于心,故须灸其核上,以杜再入之邪,而以桂枝
汤外解寒邪,加桂内泄肾气也。(<<金匮要略心典》)
黄树曾:烧针令其汗,谓用灯火或艾火烧,或用雷火神针等逼其汗出也。发汗后烧
针令其汗者。谓已用药发出汗,复用烧针但令再汗也。针处被寒二句,谓加烧针后,针
处为寒邪所袭,致身起色赤形圆而硬如果实之核。由于一再发汗,阳气重伤,寒邪易入.
而汗为心液,汗出多则心液虚,心液虚于内,寒邪薄于外,故心火之色见也。心火衰,则
肾气乘外寒而上冲于心,故曰必发奔豚。灸其核上各一壮者,谓于每核上各灸一壮,旨
在助其心火,散其外寒也。主以桂枝加桂汤,亦不外解寒邪,内壮心旭而泄肾气也。
奔豚冲气,即《名医别录》所谓肾邪者也。肾邪之动,有挟水者,有不挟水者。挟
水者用茯苓,不挟水者不用茯苓,如下节所示发汗后,……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此
用茯苓者也。本节发汗后……与桂枝加桂汤,此不用茯苓者也。
(临床应用} (l)治奔豚病:本方用治奔豚气病的个案报道不少。如岳氏C1。,治老友
娄××的爱人,年七十,患呕吐腹痛一年余。初诊;1973年4月6日.询其病状,云腹
痛有发作性,先呕吐,即于少腹虬结成瘕块而作痛,块渐大,痛亦渐剧,同时气从小腹
上至心下,若闷欲死。既而冲气渐降,痛渐减,块亦渐小,终至痛止块消如常人。按主
诉之病状,是所谓中医之奔豚气者,言其气如豚之奔突上冲的形状。《金匮要略》谓得之
惊发。惊发者,惊恐刺激之谓。患者因其女暴亡,悲哀过甚,情志经久不舒而得此症。予
仲景桂枝加桂汤。处方:桂枝15g,白芍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4枚(劈),水
煎温服,每日一剂.二诊(4月30日):共服上方工4剂。奔豚气大为减轻,腹中作响,仍
有一次呕吐.依原方加半夏9g,茯苓9g,以和胃蠲饮。嘱服10剂。三诊(5月13日):
有时心下微作冲痛,头亦痛,大便涩;左关脉弦,是肝胃气上冲,改予理中汤加肉桂、吴
茱萸,以暖胃温肝。服后痊愈回乡,两月后函询未复发。又如刘氏治崔××,女,50
岁。患奔豚病,自觉有一股气行至小腹则胀,上抵心胸则气短心悸,头冒冷汗。少顷气
往下行,则诸证随之而消。每次发作时精神特别紧张恐怖,如临死亡,每日发作二三次。
平时少腹及腰部有酸疼感:带下多,面色青黄不泽。舌体胖舌质淡嫩,苔白润,脉弦数
但按之大力。辨为,心阳虚弱坐镇无权,以致下焦浊阴乘虚上犯。治疗当温补心阳,消
阴降冲。处方:桂枝15g,白芍9g,生姜9g,大枣12枚,炙甘草6g,黑锡丹6g(用药
汤送服)。一剂药服尽,冲气已止,共进五剂而愈。
(2)治脑外伤后综合征:左氏根据脑外伤后综合征一般以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和癔
病样症状为主,并以气滞血瘀、痰湿中阻为其主要的发病机理,常见肝脾不和或脾胃不
和诸证,遂以桂枝加桂汤加茯苓、丹皮、赤芍、桃仁、礞石、石菖蒲、远志、马尾连、栝
蒌治疗30例脑外伤。以1个月为疗程,其中23例经2—3个疗程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
6例明显好转,1例较有好转.
(3)治膈肌痉挛:杜氏治工例呃逆症(膈肌痉挛),辨属奔豚,用桂枝加桂汤加陈
皮、川朴,2剂治愈。
(4)治肢端硬皮病:吴氏治1列肢端硬皮病,证见双手、前臂疼痛1个半月,指
端发凉呈青紫色10余天,查:双手皮肤紧张发硬如鸡爪,活动困难,脉觉细,舌质淡白,
苔薄白。治以温经通络,补气养血,活血化瘀,用桂枝加肉桂汤加丹参、川芎、黄芪、当
归。服20剂后,病情好转。
(5)预防和治疗冻疮:吴氏,还治1例15岁女中学生,至冬即患冻疮,已连续3—4
年。证见两手发凉,皮肤苍白,局部红肿斑块,严重时有水泡溃破,迁延不愈,舌、脉正常。治
以温阳散寒,活血化瘀。用桂枝加桂汤加红花、当归、麻黄,并嘱局部保暖防寒,服工0剂后
愈。次年入冬前预先服上方工0剂,至冬冻疮未发,其后随访两年,均未复发。
(6)治疑难病证:刘氏等)治一患者突发上腹刀割样疼痛,渐及右中、下腹,并有束带
感觉,伴气上冲感,皆呈阵发性。脉沉而少力,尺部尤甚,舌质淡胖嫩,苔薄白。予桂枝加桂
汤工剂,症即减,又连服18剂,症递减。后因右腰出现固定痛点,遂用外敷疗法。终获愈。
(7)治疗偏头痛:据介绍一日本医家对工例持续30年的前侧头痛患者,证见剧烈
头痛,痛时脸上发热,伴多汗,盗汗,夜眠不宁,易感冒,鼻塞,口渴,腹部觉冷。小
腹不仁,便秘,尿频,夜尿多。苔薄,舌暗紫色而干,脉沉而弱。用桂枝加桂汤配合六
味地黄丸,治疗两月,诸症消失。
(8)治结肠机能障碍(结肠过敏),吴氏治1例下腹顽固性疼痛工年余,严重时需
注射杜冷丁止痛的结肠过敏患者,伴局部喜热恶冷,或肠鸣、腹泻,头痛和精神紧张,脉
弦紧,舌淡红,苔薄白。治以温肝散寒,予桂枝加肉桂汤加乌药、小茴香、柴胡、广木
香.服工剂痛大减,2剂后痛愈。吴氏体会,本方善治寒凝气滞型疾患,临证时宜随证加
减.伴血虚见证者,加黄芪、当归、川芎、红花、桃仁;里寒甚者,加附片;表寒者,加
麻黄;脾胃气滞者,加木香、枳壳;少腹气滞者,加乌药、小茴香。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2.伤寒·金匮要略方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