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黑散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菊花120g 白术30g 防风30g 桔梗24g 黄芩15g 细辛9g 茯苓9g 牡蛎9g 人参9g 矾石9g 当归9g 干姜9g 川芎9g 桂枝9g 上工4味,共为细末,温酒调服3g。余服法同上。 注:若用汤剂,取上份量的1/3,水煎2次兑匀,分2次温服。 (功效)除湿蠲痹,散风活络。 (主治}中风,恶寒发热,头痛目眩,肢体酸重,麻木不仁, 手足不遂,言语寒涩,脉浮弦而滑者。 (临证加减) 1。侯氏黑散的方义辨略:本方佳处,全在平肝熄风,内风 不动,则不与外风勾结,此便是阻截之法。喻西江盛称其用牡 蛎、矾石堵御之妙。予请为进一解,当实卫气以为城垣,当养荣 血以坚壁垒。若使药积腹中,以为堵截,吾恐风不得人者,气血 亦由此不通,无怪误解填塞空窍者之恣议也。[医方考.北京:中医古 籍出版社,1987] 2.《金匮要略》中有关情志病探讨:金匮中情志异常的病证 很多,有的为独立存在,有的为兼证。病因主要有……风邪热毒 扰心:百合病、狐惑病、栀子豉汤证、风引汤证、侯氏黑散证、 防己黄芪汤证。[中医药研究,1986,c2,15~16] 3.侯氏黑散的临床应用:《金匮要略》之侯氏黑散,多少年 来没有被人重视,从古代的医典文献(除《外台秘要》载治风癫 外)及现代的临床报道中,很少见到此方的正确论述,以及临床 运用和评价。诸如陈修园、尤在泾、程云来辈,虽对此方有过解 释,但都偏重于补虚填窍之说,只不过是以经解经而已,对其真 正价值未能解透,致使这一临床上有实际疗效的方剂销声匿迹, 无用武之地,诚为憾事。张仲景创立此方,并列为治中风之首 方,绝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意义……对此方仅有此一条论述, 其他别无所载.但我们在这一启示下,结合分析药物的组成,试 用于临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对不少患者,获得显著疗效。[经 方发挥.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 4.侯氏黑散合并乳酸菌素片治疗慢性结肠炎:本方用党参、 茯苓各30g,白术、干姜、土炒黄芩、炒防风、桂枝、川芎、当 归各lOg,桔梗6g,菊花5g,细辛3g,煅牡蛎20g,矾石4g (炼枯,用豆腐皮包吞)。治疗初期,每日工剂,水煎服。症状控 制后改散剂,每次9g,每日3次口服。溃疡性结肠炎加白花蛇 舌草50g,地榆30g,水煎取250ml保留灌肠,注药后腹部垫高, 俯卧30分钟,每晚工次.乳酸菌素片每次2.4g,每日3次嚼 服。[江苏中医,1993,(10,:123 5.蕲蛇、炙龟板、玄参、炙香附、天竺黄、羌活、乌药、 细辛、赤芍、黑附子、炙虎骨、炒青皮、炒僵蚕、炒白术、骨碎 补、党参、沉香、制乳香、制没药、母丁香、麻黄、山甲珠、白 芷、制大黄、熟地、姜黄、制首乌、茯苓、草豆蔻、紫豆蔻、藿 香、川芎、黄芪、天麻、黄连、炙白附子、防风、萆薢、肉桂、 甘草、当归、地龙、炙松香、山羊血、威灵仙、葛根、全蝎、桑 寄生、麝香、犀角粉、高丽参、菊花、血竭.炼蜜为丸。治中风 中痰,口眼歪斜,言语寒涩,手足拘挛,左瘫右痪,半身不遂, 名人参再造丸(又名再造丸). 6.川乌,草乌,地龙,炮天南星,乳香,没药,酒糊为丸。 治风寒湿痹,肢体疼痛,拘挛,名活络丹(又名小活络丹、小活 络丸。 7.白矾、郁金各等份(现中成药药用剂量比例为3:7), 为细末,皂角汁为丸(现多制成糊丸及水丸),每服3~6g,每 日1--~2次;如炼蜜为丸效果佳,一般9g重,每日1--.2次,每 次1丸。功能豁痰安神。治喉风、乳蛾,及痰阻心窍而致癫痫发 茎,烦躁不安,神志不清,名白金丸 注:现代临证,本方炼蜜为丸治高脂血症有良效。 8.白芍12g,白矾6g,当归lOg,牡丹皮lOg,柴胡6g, 附子3g。水煎服,治钩吻中毒,名白矾汤。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2.伤寒·金匮要略方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