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学习笔记15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8-04-11
太阳病的自然病程(七日节律)

   我们上次课的内容,讲了太阳病的提纲,讲了太阳病的分类,太阳
病的提纲原文是说“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一条列了三个症状,这三个症状,
   *脉浮对诊断表证,具有广泛的临床意义;
   *头项强痛是太阳经脉受邪 ,太阳经气不利的表现,是诊断太阳
病的定位性症状;
   *恶寒,既可以是表证的共同特征,也可以是里阳虚的表现。

   因此要想诊断为太阳风寒表证,这三个条件必须具备,也就是这
三个要素的集合,三个条件必须同时符合、同时具备。我们才可以诊断为太阳风寒表证。这就是提纲证的意义。
   所以以后,凡是说太阳病,特别是指太阳风寒表证的话,它都应
该具备,脉浮、头项强痛和恶寒这样的临床特征。

   由于人体的体质有不同,感邪的性质有差异,所以再临床上就出
现了,外邪伤人的表证阶段的不同类型。

   随后,《伤寒论》在第2条、第3条、第6条,提到了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和风温的问题,这四个证候都是表证初起阶段的临床表现,其中,中风和伤寒是典型的风寒邪气伤人阳气的病变。可以说,它们都是属于六经辩证的太阳病的范围。至于温病和风温是温热邪气侵袭人体的病变。张仲景在《伤寒论》里,把它仍然叫做太阳病。

   不过第6条的那个太阳病,仲景那个时候是这样说,后世医家认为,是温热邪气伤人体表的阴液,它就不是风寒邪气伤人体表的阳气,风寒伤人体表阳气的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太阳病,温热伤体表阴液的,就不应该叫做太阳病了,而应该叫做手太阴温病。只不过仲景那个时代,对于温热病,伤人阴液的病变的辩证论治,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或者说《伤寒论》现存的本子里头,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所以那个时候,它仍然用太阳病这三个字,来说明这一个外感温热邪气的初起的证候。

   中风、伤寒、温病、风温这四个证候,都以发热为主要特征,都是因为外邪所造成的。

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这是太阳中风。
恶寒、发热、无汗、身痛的,这是太阳伤寒。
发热而渴、不恶寒的,这是太阳温病。我们今天就叫温病。
高热、汗出而热不退的,这叫风温。
   这四类证候的特征,我们应该学会区别。
=========================================
=========================================
今天接着讲新课。
请大家打开《讲义》的第十一页,看第七条。

   《伤寒论》“七、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
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发于阴,发于阳”关于这里的阴和阳,我们归纳一下注家的认识,

“病发于阳” - 
   * 有一部分注家认为是指三阳,病发于三阳是阳证说,“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也就是说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征候应当是阳证,应当是三阳病。的确,
   太阳病是发热、恶寒同时出现;
   阳明病是但热不寒或是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或者是蒸蒸发热,
或者是日晡发潮热,阳明病也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
   少阳病,往来寒热,或者头痛发热,或者呕吐而发热也是以发热
为主要特征。 
   所以,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是阳证,是三阳的病。

   那么阴呢?就是指三阴病。
“病发于阴” - 是指的三阴,指的是阴证,以恶寒为主要特征而不发热的,一般来说是三阴的病,是阴症。

   这样的解释和理解病发于阴和病发于阳,是否符合临床的实际情
况呢?
   应当说临床确实是这样的。因为发热和恶寒是外感病病程中,最
常见的两中证候,所以,以发热为特征的是阳证,以恶寒为特征的是阴症,你把握了辨出阴阳就把握了辨证的大方向。

   这个认识可以说有指导临床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在有的书里就在
就把这一条,在编排归类时侯,把它放到了太阳病篇的最前面。把它作为第一条,就是说六经辨证分三阴三阳,三阴三阳分证实际上就是阴阳分证。因此把发热恶寒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放在了第一条,使辨阴阳的总纲。《金匮玉函经》也是把它放在第一条。

   但是,如果这样认识这个问题,与后面的“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结合起来的话,结论是发于阳是阳证,要七天才能好,发于阴,是阴症,六天就可以好。

   这和临床的实际情况就不相符合了。因为阴症是真阳衰微的征候居多,常常是不去治疗的话,它很难自愈的,怎么能说发于阴者六天就可以好了呢? 如果和后面的话结合起来的话,那么人们就对刚才这个认识 产生了动摇。

   * 于是乎,就出现了第二种认识。

   说,发于阳是发于太阳,发于应是发于少阴。

“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太阳病确实是发热恶寒同时出现,符合临床实际,符合《伤寒论》对太阳病的认识。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少阴病,特别是少阴寒化证,在早期阶段,是没有发热的,只有畏寒蜷卧,手足逆冷,下痢清谷,脉微欲绝,但欲寐,这样真阳衰微的证候。也符合临床实际。

   但是与后面的话“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结
合起来看,太阳病确实它的自然病程就是七天是符合的,而少阴病,特别是真阳衰微的少阴寒化证,它六天是绝对不能自己好,如果不积极救治的话,它会肾阳越来越虚,最后还可能导致亡阳而死的这种不良后果。少阴病,六天它就不能自己好,这种解释也是说不通的。

   * 于是又产生了第三种解释。

   说,“发于阳” - 是发于太阳中风,因为风为阳邪,太阳中风证是风阳之邪伤卫阳,这就叫发于阳。所以它起病之初,“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先见到了发热随后见到了恶风寒,这是发于风阳之邪伤卫阳,就叫太阳中风证。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阴是指太阳伤寒,原文第3条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在它的起病之初,对于太阳伤寒来说,起病之初它就是无热、恶寒。
   这与临床实际也是相符的。

   如果我们再结合后面的话“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
愈。”
   太阳中风的自然病程一般是七天。
   对于太阳伤寒来说,别看它寒邪闭表,无汗高热,这个病它的病
程,要比那个自汗出的那个病的病程要短,它倒容易好。

   结合到后面这两句话,我觉得发于阳是发于太阳中风,发于阴是
发于太阳伤寒,更符合整个原文的意思。

   因此说,“发热恶寒,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很
可能就是专门辩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初起的一个条文。只不过这样解释好象把这个条文的指导意义降低。
   因为有的人把它作为指导辨阴阳的,把它上升到辨阴证阳证的总
纲,这个纲领就比较高一些。
   以上三种观点都供大家参考。

下面我们就谈谈什么叫“阳数七,阴数六”。

“阳数七,阴数六” - 对它历代医家的注释和说法都不太一致。

   我在这里引用唐代孔颖达《尚书正义》中的一段话。它的主要内
容来自于《易经.系辞》中的意思,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从无到有,从有到小,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而来。

   孔颖达讲,五行为什么把水放在第一位呢?从五行这个词来说,它和五才的概念是不同的。

   这个五行和五才都是指的木、火、土、金、水。

   但是这五个字在五才中是指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事物,所
以《左传》就有“天生五才,民并用之”的话。

   那么在五行中的“行”的意思是什么呢?《说文解字》在写这个
“行”字的时候是这样写的(图),说,“人之步趋也”就是人向前迈步,这就是行的意思,行字的这个含义直到现代汉语中还是这样,例如通常所说,人行道,自行车等。这个行就是运动、运行的意思。

   所以木、火、土、金、水在五行中的含义,不是指具体的、看得
见的、摸得着的行而下的木头、哗哗的流水、熊熊的火焰、广大的土壤和坚硬的金属,在五行中它不是指这个,它们是指的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特征,气的运动方式。

   所以汉代的《白虎通》才说了这样的话:“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 这里为什么用“行”呢?而不用这个“才”?

   “欲言”,是想说,木、火、土、金、水在这里代表的是天,天就是大自然气的运动特征。

   所以《伤寒杂病论序》自己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廪无常,以有五脏,”,大自然敷布了五行之气,这是指的气的运动,才有了万事万物的生生不息,人体廪受了五种常规的气的运动方式,才化生了以五脏为核心的脏腑经络系统,这是《伤寒论》中对五行的认识。

   在《皇帝内经》里常常把五行叫做五运,“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腑也”
   它把五行又叫五运,五行和五运和阴阳并列起来认为这是化生大自然万紫千红生命世界的本源。关于五行的问题后面还会讲到。

   这里孔颖达所说的“五行之体”,五行落实到“在天为气,在地成形,”落实到地上能够看得到形状的叫做体,在这不是讲的气了。

   无行之体,看得见的水,
“水最微细为一”  - 水是最微细的所以它是一,也就是说大自然要想化生生命的话最先必须最先有水,至于它的生数是一,就是最先有了它。

“火渐著为二” - 熊熊的火焰,我们能够看得到它的形状,它代表
着热能,代表着热量,如果大自然只有水而没有热能的话,是不能够化育生命的,所以火的数就是二。

“木形实为三” - 到了树木它就有了具体的形状,所以它是三。有了水,有了阳气,有了热能就有了树木。

“金体固为四” - 金属比木就更加坚固,所以它是四。

“土质大为五” - 而所有的这些都是在广博的大地上所化生的。所以土质大,为五。

   水1,火2,木3,金4,土5,这就是五行的生数。

   在《易经.系辞》中,天代表阳,地代表阴,奇数是阳数,偶数
是阴数。

“天一生水” - 是说 阳数1,是水的生数
“地二生火” - 是说 阴数2,是火的生数
“天三生木” - 是说 阳数3,是木的生数
“地四生金” - 是说 阴数4,是金的生数
“天五生土” - 是说 阳数5,是土的生数
“此其生数也” - 这就是五行作为五体,这就是它的生数。

   但是,有了生数之后,这个物质并不是稳定的,
“如此则阳无匹,阴无偶” - 它没有阴阳的匹配,由气化成的形是不稳定的,要想稳定必须要有阴阳相配合。

“地六成水” - 1+5 水的生数加土的生数,六是阴数,“天一生水
”是阳数,这样阴阳相匹配,水就形成了固定的、看得见,摸得到
的,行而下的物质,就是稳定的。
 以此类推。
“天七成火” - 火的生数2+土的生数5
“地八成木” - 木的生数3+土的生数5
“天九成金” - 金的生数4+土的生数5
“地十成土” - 土得生数5+土的生数5

“于是阴阳各有匹偶,而物得成焉。”于是由气就化成了具体的形状。

“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而下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的材料就算化成了,所以,“固为之成数。”

    我引用上述这段话是想得出两个结论:

一个,7是火的成数,6是水的成数。《皇帝内经》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水和火最能够代表阴阳的特性,因此《伤寒论》就以水的成数6代表阴数,火的成数7代表阳数。
   这就是“阳数七,阴数六”的来源。

   因为7是火的成数,火是代表阳的,6是水的成数,而水是代表阴
的,这就象《皇帝内经所》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我们现在明白了什么叫,“阳数七,阴数六”。

   我们再来探讨一下,

中风证,大体七天好,病发于阳,阳数足了,病就好了。
伤寒病,病发于阴,阴数六,阴数足了,够六天了,病就好了。 
   
   这是古人对外感病,自然病程为什么六天、七天可以自愈的一个理论的认识。

   在事实是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接着往下看,看13页第八条。

   《伤寒论》“八、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固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其不传,则愈,”

“太阳病” -   这里所说的太阳病,或者是中风,或者是伤寒。它有头痛、身疼、发热、恶寒。

“头痛” -  这里是以头痛,代表了太阳表证的所有症状。

“自愈” - 指没有经过治疗,也没有发生合并症和并发症的情况下
,到第七天的时候,太阳病自己好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以行其经尽故也” - “行其经尽”就是说这个病的自然病程结束了。

“自然病程” - 有许多疾病属于自限性疾病,比如说,病毒感染,它就属于自限性疾病,你不用去治疗,只要没有发生合并症和并发症,而机体的康复和抗邪的能力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到了一定的时间它可以自己好。
   比如,病毒性肝炎就是这样,特别是甲肝,你不用去治疗,只要
喝凉开水,只要护理好没有发生合并症和并发症,一定的时间它自己会好。病毒性感冒也是这样。

   在汉代,在自然界没有人类大量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及天然饮食
和日出而作日落而休的生活状况下)许多病程有着明显的自然节律。
   上述这条张仲景就是记载太阳病的七日节律。

   那么这个七日节律是否存在呢? 
   美国有一个医生叫哈尔贝克,1982年他来中国讲学,就在我们北
京大学留学生小院,一个小小的教室,听他讲课的也就是十几个人,当时我在场。
   哈尔贝克教授,讲了他的一个什么样的实验呢?他从二十多岁,步入医学研究开始,他就和他的一个朋友来研究人体的生理节律。
   他对他那个朋友说,你能不能配合我作这个实验。朋友说,我怎么
配合你呀?他就说,你把你每天的尿,每次的尿都留下,我要化验你尿中激素的含量,有没有时间节律。他这个朋友说,那你给我报酬吗?他说,当然给。什么都不干,就是留尿,还给好多好多钱,他的朋友很高兴。
   哈尔贝克说,有一个条件为了使你的饮食物和生活作息,不影响你激素的分泌,你必须按我规定的作息时间,去工作,去生活。你必须按我规定的饮食物去吃,你不能随便吃东西。他朋友一想,这也没有问题,反正你哈尔贝克教授作为我的朋友,你不会把我饿死,你不会让我困死吧。他都答应了。
   没想到,这个实验一做,他的这朋友才发现,这不是一个很简单的
事情。我们想什么时候睡就什么时候睡,想什么时候醒,就什么时候醒,他不行,必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他也不行,吃什么,喝什么,都得按照哈尔贝克教授给他规定的食谱。
   这个实验一做就长达30年,他的尿冻了两大冰库。这个小伙子后
悔也不行啊,他和哈尔贝克教授签了合同了,报酬也很丰厚啊,他还有他自己的工作,就是留尿。实际上,这个小伙子是很辛苦的。
   一直到50多岁的时候,哈尔贝克教授,从这两大冰库的尿样中,
检测出来他的内分泌的活动,尿中激素的含量,有特别明确的昼夜节律(24小时一个变化周期),同时也有特别明确七日节律。
   当哈尔贝克教授五十多岁的时候,这个实验还在继续,一天,哈尔贝克教授突然发现,突然发现大体从什么时间起他的这个朋友尿中激素含量的变化,昼夜节律还有而七日节律找不到了。
   他就把他这个朋友找来了,说,你能不能给我说说,你最近的生活
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你的尿中激素含量的七日节律没有了。这个朋友当时已经五十岁左右了,脸一下就红了,他说,哎呀,教授实在不好意思,我为了跟你这个实验,我好多女朋友都离开我了,我结婚很晚,现在我的妻子三十来岁,她总嫌我的性机能不足,所以我没有征得你的同意,我就用了一片性激素,我并没有敢口服,只是塞在肛门里让它慢慢释放。教授说,那你什么时候用的激素?他说,教授我不瞒你,这是科学实验,我这有我的日记,你自己看吧。教授一看,正是他放上这一片性激素以后不久,七日节律就完全消失了。
   应当说,他的朋友的过去接近三十年,他的尿中激素的含量,有
那么准确的昼夜节律,和七日节律,是在完全按照哈尔贝克教授给他所规定的作息,所规定的饮食的前提下,才有的这种七日节律,就用了一片性激素,昼夜节律还有而七日节律就没有了。
   哈尔贝克教授就说,哎呀,这几十年来你非常辛苦了,我们的实
验就到此结束吧。
   哈尔贝克教授就凭这一项实验,创立了时间生理学,进而提出了
时间病理学,时间药理学,时间治疗学,时间医学,并创建了《时间医学》杂志。哈尔贝克教授也被称为“时间医学之父”。
   实验结束了,他也不在美国呆着了,他就到世界各地到处讲学,
就讲他的这次实验。
   1982年哈尔贝克教授来华讲学,他讲完之后,我就站起来问他问题,我说中国在2500多年前有一本书叫《皇帝内经》 ,书中描述了人体生理,病理的昼夜节律、七日节律、四季节律、年节律、60年节律和360年节律。
  另外在1700年前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有一条“太阳病头痛七日以上而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指出了病的七日节律。哈尔贝克教授听后非常吃惊。
   我接着提问:“哈尔贝克先生您除了发现昼夜和七日节律之外,
还发现了人体生理的其他节律吗?” 他说:“更长的节律我们没有发现”。
   我接着提问:“教授您认为,控制人体内分泌活动的七日节律的
因素是什么? 
   他非常兴奋的站了起来,说:“这个问题正是我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而且我们也作了许多的实验,我们试图在人体内找到生物钟所在地。
我们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动物松果体的分泌具有七日节律,可是在摘除了松果体后,这个动物的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仍然具有七日节律。所以我们认为松果体不是控制生物体七日节律的唯一因素。我们发现肾上腺皮质的分泌具有明显的七日节律,可是在作动物实验的时候把它切掉,而动物的其他内分泌腺仍然具有七日节律的这种活动,因此我们认为肾上腺皮质也不是控制人体七日节律的因素。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只能非常遗憾的告诉你,我不知道。”
   然后,哈尔贝克先生反问我:“即然:“中国医学在几千年前就发
现了人体那么多的生理的病理的自然节律,那么你认为控制人体的这些节律的因素是什么?” 
   我说了四个字:“天人相应”,1982年中美文化交流刚刚开始,特
别是中医的交流刚刚开始,那个英文翻译从来没有听说过“天人相应”这句话,后来他跟我说的,因为翻译完了之后,哈尔贝克教授摇摇头、瞪瞪眼、耸耸肩表示不理解。

  “天人合一”的意思是,人是地球人,是在地球上所化生的,我们
的呼吸,我们的血压,我们的心律,我们的脉搏,我们的内分泌活动,我们的胃肠蠕动,它具有昼夜节律,控制昼夜节律的因素就是地球自转一周的结果。

   女性的卵巢活动,排卵、月经有月节律。月节律的根源就是月球绕地球一周所造成的。一个朔望月和一个恒星月平均的天数是28天。 

   有人说月球对人的万有引力的影响是微乎其微,它的引力还不如我们眼前的一本书对我们的引力大,月球对人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可是大家不要忘掉,一个月球对人的影响确实是微乎其微,可是我们人类是地球上所化育的生命,月球对地球上水的影响我们是看得见的,满月的时候,黑月的时候江河湖海的水的涨潮退潮,是显然而见的。
   而生命就是由水所化生的,任何一个生命体,都留存了他整个进化过程中的全部信息,所以月球对人,一个单个人的影响确实是微乎其微的,但是月球对整个生命形成过程中的影响,我们是不可能去忽略不计的。所以女人的卵巢活动具有月节律完全是和月球运行一周有关的。

   有人说为什么不是都是在满月的时候来月经呢? 或是黑月时来月经呢? 你一旦形成一个个体之后,你就有了自己的节律,也不一定都是28天,有的可以使25天或是30多天,那是因为一旦形成一个个体,一个单个的个体不一定和大自然完全同步,他会有自己的节律。 

   哈尔贝克先生在人体内找生物钟,其实我们中医学讲仰观天文,俯查地理,中知人事。这些人体的生理节律和病理节律就存在于养育了我们的大自然之中。

   我们的脉象的春弦,夏洪,秋毛,冬实,这叫四季节律,四季节律的叠加就是年节律,之所以有四季节律和年节律,这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结果吗。我们在人体内找什么生物钟呢? 

   现在我们谈谈,七日节律是怎么来的。

七日节律是月节律的四分之一。黑月的时候和满月的时候江河湖海的涨潮落潮是不一样的。因此对生命形成的过程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上弦月的时候就是初七,下弦月的时候就是二十三,对地球上水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对生命的形成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这样就把一个月分成了黑月、满月、上弦月、下弦月,28天分成了4份,1份正好是7天。七日节律就是月节律的四分之一。这正象四季节律是年节律的四分之一一样。

   七日节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看到吗? 是可以看到的,
如猫的预产期是六十三天,九个七天。
如鸡蛋,受精卵,放在暖箱中,或母鸡抱窝,三个七天后毛茸茸的小鸡破壳而出。这就是自然的生理节律。
老虎怀孕105天,15周,十五个七天。
兔子怀孕28天,4周。不多一天不少一天。

   人体的一个受精卵不到一个毫米大,肉眼能够看得到,人体的受
精卵从受精那天开始,进行细胞的有丝分裂,不多不少40周,280天一个活泼的婴儿顺利产出。

   在这40个七天之中,坯胎发育的过程重演了人类出现以前几十万年的动物进化史,我们在座的学过组织胚胎的都知道,人类的胚胎的早期和鱼的胚胎的早期是很难区分的,它有腮,肺的呼吸还没有出现,再往后和爬行动物的胚胎又很类似,再往后才象一个脊椎动物,
再往后尾巴消失才象一个人的胚胎。

   所以有“腹中虽一日,世上几千年”之说。这40个七天人类胚胎在发育的过程中重演了人类出现以前几十万年的动物进化史。

   有人说神仙好,天上虽一日,地上已千年。我说腹中好,腹中虽一日,地上已万年。

   经过这样的长期的演化,七日节律是明显存在的,许多外感病有明显的七日节律。以后学习传染病时,会遇到肠伤寒,一般它的病程就是三周四周,你们回去看一看肠伤寒的自然病程,都是以周为节律的。

   北京二三十年代,肠伤寒流行,那时候治疗肠伤寒没有特效的抗
生素- 氯霉素。所以肠伤寒常常导致肠穿孔,肠出血,可以导致死人的。
   一得肠伤寒人们的都非常紧张。当时北京有个名医汪洪春先生,病人来了以后他问问病人发烧几天了,现在的情况怎么样,然后告诉他你一天吃我一付药,到几月几日就可以退烧了,病就会好,你在饮食上每天只能吃三小碗粳米粥,或者是熬得稀烂的大米粥,吃点咸菜末,不许吃任何纤维素的东西,绝对不许吃肉。
   唉,要死人的病,家属带病人找大夫,汪先生这样胸有成竹的告
诉他什么时间退烧。大家都觉得这大夫可真神了,这些病人和家属就记着这个日子,盼着这个时间的到来,许多病人不差一二天果然就好了,汗出、热退、脉静、身凉。 
   今天我们拿来汪先生的病理和开的方子来看,这个方子也能够治肠伤寒吗?平正轻灵,疏通气机,芳香化浊。
   拿西医的观点来看这怎么能够对抗那个伤寒杆菌呢? 实际上,王先生只不过是用这种方法防止这个病发生并发症和合并症的发生。然后保护正气,保护脾胃只要不发生严重的合并症和并发症,它的自然病程不是三周就是四周,到三周结束的时候或第四周结束的时候,自然病程一结束,他的病自然就好了。所以汪先生一时名声大振。在解放初就成为北京的四大名医之一。在座的没准还有汪先生的后人呢,你是吧?。

   至于,生理的、病理的七日节律是普遍存在的。

   上述举例是想说明,中医和西医在研究问题的思路上是不同的。
哈尔贝克教授,他作为世界“时间医学之父”他在人体内来找生物钟的所在的位置。

   而中医学是把人放在孕育我们人类的,养育大自然万紫千红的生命世界的整个自然中来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问题的。这就是“仰观天文,俯视地理,中知人事”这种思路。用这种思路看起来很简单,昼夜节律,七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这不是很简单吗,大自然有这样的节律,人体就有这样的节律,植物也有这样的节律,细菌病毒,其他动物也有这样的节律。这不是很简单吗,你在人体内找什么生物钟啊。这就是两者不同的研究思路。

   所以,当我跟哈尔贝克教授说,中国的医学在两千五百年前,在一千七八百年以前,就认识了明确的人体的这种自然节律的时候,我心里就在想,你是世界时间医学之父,那我们的张仲景,我们的《黄帝内经》的作者,是世界医学的什么呢?老祖宗。

接着看第八条,

原文“头痛至七日以上而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以行其经尽故也” - 这就是张仲景在临床上确确实实观察到的,一个病毒性感染到了七天就好了。行其经尽,就是自然病程结束了。

   我们说一个病有着它的自然病程,但是作为一个医生,遇到这种
病人的时候,不要等待观望,应当及时地辩证,合理的治疗,这样可以截断病程,减少病人的痛苦。

   有一次,我在学校讲课,讲到了外感病的自然病程是七天。过了
几天,我上医务室办别的事情,我听隔壁的一个大夫,在和一个学生对话,大夫问,你感冒多长时间了。学生说,我感冒三四个星期了。大夫说,这么长时间你怎样不来看?学生说,我们《伤寒》老师说了,一个感冒七天能自己好。我就等了七天没有好,就变成嗓子痛了,我想再等七天吧,结果又等了七天,嗓子疼没有好,又转成咳嗽了,我想再等七天能不能好呢?实在我忍受不了了,我来看病了。大夫说,这是哪个老师跟你们这么讲?结果她就把我给“出卖”了。学生说,是我们《伤寒》教研室的郝万山老师。
   我正好再隔壁,和那个医务室的主任在谈另外一件事情,我一听背后在说我的名字,我就过去了,我一看,就是我正上课的那个班的学生,那个女同学一看见我,脸刷就红了。我说,你说的话我都听见了。我讲完这段话之后,我下面还有一段话,我说医生的责任,不是等待观望,而是及时治疗。截断病程,减少病人的痛苦。我说,我说这段话的时候,你听见了吗?她说,老师我睡着了。所以,我常常怕学生听完前面,忘了或者没有听见后面。
   我在每次讲这个问题的时候,都要强调外感病的自然病程,特别是病毒感染是七天,如果七天高烧不退,你看那婴幼儿常常是这样,七天高烧不退,那你就等十三天,等他十四天,如果十三、十四天还是无名高热不退,那差不多到二十、二十一天,才能够退。
   所以,有一个医院就报道说,他们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了无名高热,持续高热二十一天的一个病人,这一报道我就明白,不是他们治好的,是人体的自然病程结束了。所以,你要及时的用中医中药治疗呢,它就能够截断病程,减少病人痛苦。

接着看第八条。

原文“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若欲作再经” - 我们《讲义》上是说,如果太阳之邪不解,将传阳明,我觉得这个解释,它的含义有些局限。

   我们前面说,七天叫“行其经尽”则“若欲作再经”你可以理解成这个病将进入第二个病程,七天是一个自然病程,结果七天没有好,就将要进入第二个七天,这可以理解成“若欲作再经”为广泛的含义。

   那么进入第二个七天时病邪是在太阳还是传其他经了呢? 

   病邪可以在太阳,没有传经,在太阳病程进入第二个七天。病邪也可以传阳明,也可以传少阳,传太阴,传少阴,传厥阴,也可以传其它任何一经,因此进入了第二个七天。

    但是,不管病邪在太阳也罢,还是病邪已经传其它任何一经也罢。我们都可以针足阳明。因为,针足阳明对于截断病程有普遍的意义。并不局限于邪入阳明经。

   为什么这样说呀? 因为针足阳明主要的穴位是足三里穴,这是一个很好的强壮穴,它有很好的提高免疫机能的作用。

   我记得在十几年前,我们学校的生化教研室,在给一批离退休的老干部体检,主要检查他们的免疫机能,在这一二百老干部中通过化验、体检,发现有二三十名老同志,免疫机能低下。因为我们生化老师,预先跟他们讲,免疫机能低下的话容易得病,得肿瘤等等。这二三十名老同志一看自己的免疫机能低下,都非常紧张,来找做实验的老师,说你们既然给我们测出了我们的免疫机能低下,你们就得帮我们治疗啊。
   你想,作为一个教研室,它有什么经费来给他们提供那些价格很贵的提高免疫机能的药啊。他们就想了半天,结果就每人发給他们两大把艾条,教他们回去后灸足三里穴,告诉他们每天灸两次,每次灸半钟头,两根艾条一块烤。这帮老干部可真执着,要咱们的话,熏一天,屋子里怪味的,就坚持不住了,他们整整的坚持了三个月。三个月后又来复查,免疫功能全部恢复正常。

   * 足三里,是提高肌体免疫机能的非常非常好的穴位。

   前面讲课,我提到日本一个长寿村,他们那个村,十八岁以后,每年在立春这一天都用瘢痕灸,灸足三里穴,恐怕这也是他们那个村庄,这个人的免疫机能比较好,长寿的原因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