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全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老刘tdrhg 2018-04-12

吴国平

成全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吴国平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宁波大学硕士生导师、宁波市名校长工作室首席导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导师、浙江省督学。
  
    教育是什么?仔细梳理众说纷纭的各种提法,可以提炼出一些共同的、恒久的内涵或者要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孔子)“教育是要立人。”(鲁迅)“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蔡元培)“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陶行知)当代名家更有多种对教育的论述: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很多普通教师也常常把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总结成格言或座右铭,以表达自己的学生观、教学观、职业观等价值取向。

    教育其实是人或人类的另外一种由我们自己创造并普惠众生的阳光雨露。不同于动物、植物等万物生灵,它们只要沐浴在大自然的阳光雨露中,就会孕育、生长、成材并绽放精彩生命。而作为有思想、有情感、有道德的高级动物,人的充分、自由的生长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浇灌。正如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指出的:“有人说,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这是一个不坏的定义,实际上,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在不少人特别是一些教育批评家的眼中,过去几十年甚至当下的学校教育充斥着种种问题和弊端,充满了对学生身心的戕害。笔者无意为传统教育辩护,不否认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然而我总觉得,教育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每个时代、每一社会子系统均有其局限性,学校教育也不例外。在教育投入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社会对教育存在较多负面影响的年代,学校、老师的所作所为已经完成了基本的教育使命。我们当然希望所有的教育都能“秉有渊深的知识、清明的才智、通达的性情、宽广的胸怀和高贵的教养”,但谁又能说,我们接受的教育中没有一丁点此类教育营养?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和个体的成长都具有来自组织的功能,它们会进行自我修复和自我调整。

    人类即将迈入2020年代,中国教育也逐渐过渡到后普及化阶段。人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和尊重,人的发展时空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和释放。我们的教育对象不再是整齐划一的群体,分数和大学也不再是人们接受教育的唯一目标或主要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成全人”需要注入更为丰富、科学、深刻的内涵。这是教育的使命和责任,更是教育拓展自身功能、展现无限魅力的契机。

    正因如此,近些年笔者所在学校开发开设了不少校本选修课程,其中很多都直接指向人的发展。比如我校教科所主任王梁老师深受李开复先生《做最好的自己》一书的启迪,开设了“高中生自我管理与开发”的校本选修课程,课程的背景、意义、目标、内容等架构都可以用“做最好的自己”这一非常恰当的语句来概括和涵盖。面对自我意识快速发展并逐渐定型的高中学生,他的根本出发点是帮助每一名选择这门课程的学生修正和完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在他看来,这就是最好的成全。这门校本课程被评为浙江省高中精品选修课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