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坚持背诵100天《伤寒论》26 28

 ChiefWolf狼哥 2018-04-12

Jan.

22

本篇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从第26条至28条。

本文字数:2346

阅读时间:5分钟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6)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

解析

本条论述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出现两种不同情况的证治。

服桂枝汤,发汗应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而今汗不得法,造成大汗出,病不仅不除,常可使病情发生变化。“脉洪大者”,指脉由浮缓变哄大。脉虽变但证未变,提示太阳中风证仍在。如脉变洪大,证见烦渴,则属大汗后阳明津伤,表热入里无疑。今证不变而脉变,说明此洪大脉乃是药后大汗,阳气仍盛于外,即所谓“其气上冲”的表现。故仍可用桂枝汤,如前法。太阳中风,大汗出,脉洪大,极易使人误用白虎汤。其误就误在只见脉而不见证,失之于片面。而当太阳中风证候未变之时,过早使用白虎剂,常可遏郁太阳风邪而发生坏证。故临证一定要脉证合参,全面掌握病情,才能克服片面性。

还有一种情况是,病人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出现有如发疟疾一样发冷发热,一天发作两次的症状,即所谓“一日再发”。这说明营卫之间尚有小邪未解,但较桂枝麻黄各半汤证的一日二三度发的情况又稍稍轻些,且已经过大汗出之后,故用桂枝二麻黄一汤,调和营卫兼祛小邪,最为适宜。

从本方的组成可以看出,它与桂枝麻黄各半汤的药味相同,只是剂量更轻,取桂枝汤原剂量的十二分之五,麻黄汤原剂量的九分之二。本方调和营卫力大而发汗力更小,对大汗出后微邪不解,用之甚宜。桂枝二麻黄一汤与桂枝麻黄各半汤在临床均可治表有小邪而见烦热、身痒的病证。一般地说,凡有表邪见无汗而身疼痛者,当用麻黄汤发大汗;身不痛而痒者,则不可大汗,而宜用此两方之小汗法。这两个方证,寒热交作,其形似虐,但终非疟疾,然而后世用桂枝治虐的思想却由此发展而来。

下条则讨论桂枝汤大汗出后的第三种情况。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7)

白虎加人参汤方:

于白虎汤方内,加人参三两,余依白虎汤法。

解析

本条论述服桂枝汤,大汗出后,伤津耗气,邪热内传阳明的证治。

太阳中风,服桂枝汤为正治之法,但服汤后,因汗不得法而致大汗出。前条大汗出虽脉变洪大,但证不变,故其治法亦不变,仍有桂枝汤如前法。本条脉变洪大而证见“大烦,渴不解”,则知表证已无,而是大汗后,伤津耗气,胃中干燥,阳邪内陷阳明气分所致。胃热扰心故大烦。气津两伤,气不化津,故口渴至甚而饮水亦不解。里热蒸腾,“阳明脉大”,所以脉见洪大,如兼热盛而气阴两伤,则津气不足,故洪大之脉按之则见芤象。治疗则用白虎汤清阳明气分之热,加人参益气生津以治烦渴。

本条是服桂枝汤助热伤津,以致大汗出而大烦渴,转为阳明里热气阴两伤的白虎加人参汤证。而桂枝加附子汤证,则是因误服麻黄汤大汗出后,以致漏汗不止而阳虚不固。一般说来,用桂枝汤发大汗后多易伤阴;用麻黄汤发大汗后多见亡阳。临床虽不绝对如此,但也应加以注意。

如果我们把初服桂枝汤,不汗出,反烦不解;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和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等三条联系起来对比分析,则可以从其所列举的服桂枝汤后出现的多种病情变化,和所提出的辨证关键及不同的处理方法中,体会出张仲景随机应变的辨证论治精神,这是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和研究的。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28)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 芍药 甘草各十八铢 生姜一两三铢,切 大枣四枚,擘 麻黄十八铢,去节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上七味,㕮咀。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方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解析

本条论述表郁生热轻证的治法。

太阳表证,见发热多而恶寒少,表示寒邪束表日久已有部分化热之势。若全部化热,则必见但热不寒,而反恶热的阳明里热证。今尚有恶寒,故未尽化热。脉微弱是与脉浮紧相比较而言。因寒邪已部分化热,故脉由原来的浮紧也随之变为缓弱之象,或者说不那么紧张有力了。“此无阳也”,成无己在对第161条“无阳则阴独”一句作注时说:“表证罢为无阳”。可见“无阳”在此指已无伤寒表实证而言,故不可再用麻黄汤发汗。后世不少注家,把本条作了语句上的调整,改为“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并把脉微弱当做极微当做极微的阳衰之脉,把“无阳”解作亡阳。亡阳者,阳气灭也,阳气失也。本条讨论表郁里热证治,与亡阳并无关系,故这种解释与作者原意不符,仍以成注之言为是,断为表郁而生热之轻证,治用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即桂枝汤与越婢汤的合方,也可以说是桂枝汤加麻黄、石膏,并制小其剂而成。用桂枝汤加麻黄解表开郁,用石膏清阳郁之热。因用量较轻,发汗解热之力较弱,故仍属小汗方之范畴。当表寒部分化热,证见热多寒少,麻黄汤、桂枝汤、大青龙汤都不宜用时,只能选此方辛以透表,凉以解热。因此,带有一定的辛凉解表之意。方名“越婢”,有两种解释:一是,“越”有发越之意,“婢”同卑,指地位低下,力量弱小。越婢指发越之力如婢,不如大青龙汤发汗清里作为大。二是,《外台秘要》把越婢汤称为“起脾汤”,言本方有发越脾气,通行津液的作用。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都是发小汗的方剂,用于营卫之小邪不解者。营卫小邪不解,都有一点寒热交作如疟的情况,或一日二三度发,或一日再发,或热多寒少,或身必痒,总与一般的太阳表证之发热恶寒不同。临床遇到这些情况,要注意是否是三个小汗方的适应证。此三方既是小汗方,在用量上一定要注意小而轻,不可失张仲景的原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