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镇作品欣赏

 一笔定乾坤 2018-04-13
​        吴镇(1280—1354年),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梅沙弥,浙江嘉兴魏塘人。以善画山水、墨竹而闻名,其山水效法董巨,墨法淋漓。与黄公望、王蒙、倪瓒一起,被推为“元季四大家”。他在“元四家”中用墨最为湿润,也正是这种湿润赋予了其画以深邃的道家哲学意境。有史书记载:“吴镇,字仲圭,性高介,少好剑术,读易有悟,乃一意韬晦,效君平卖卜。继而厌之,潜迹委巷,绕屋植梅,因字号梅花道人。工诗翰,善画山水竹石,每题诗其上,当时称为‘三绝’,有势力者求之不得,惟贫士则慨赠之,使取值焉。”从这段话中,可得出关于吴镇生平及品性的两点:一、崇尚道家思想,二、性高洁却不孤傲。吴镇早年卖卜并非家贫,因祖、父辈做海运生意,家至巨富,有“大船吴”之称。吴镇不仅卖卜以示道家子弟,还与道士交往甚密,故号“梅花道人”。道家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吴镇的为人处世,他与道家之士过从甚密,却很少与达官权贵相往来。在同时代的文人孙大雅为吴镇而作的《墨竹记》中载道:“从其取画,虽势力不能夺,唯以佳纸笔投之案格,需其自至,欣然就几,为所欲为,乃可得也。”又说:“先生独匿影菰芦,日与二三羽流衲子为群,所画残縑断楮唯自署梅花庵主,不容他人着一字。盖其自性孤骞,终不肯傍人篱落若此。”吴镇不附权势欣然而画,不喜文人之间的互相唱和,就连画中他人题字也不允,足以见其真性情。

        元代政治环境复杂,各种矛盾尖锐,使得一些汉族士大夫难以施展抱负,无论是坚不改志的宋代遗民如钱选、龚开、郑所南,事元且官场得意的如赵孟、任仁发、朱德润、唐棣,入仕而后解官归隐如曹知白、黄公望、王冕,还是无心仕途的归隐名士如倪瓒、吴镇、顾瑛,皆有着超脱世俗的心理需求。将绘画作为寄情遣兴的方式,于山水画中寻求超脱高逸的净土,于梅竹松石中彰显高洁的品格,不求画工只为墨戏,正是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理想与追求。“心中有个不平事,尽寄纵横竹几支。愁来白发三千丈,我写清风几百竿。”吴镇的诗句道出了元代文人士大夫寄情笔墨以排遣心绪的心声。倪瓒曾在其山水画上题诗:“道人家住梅花村,窗下松醪满石尊。醉后挥毫写山色,岚霏云气淡无痕。”画家闲逸的隐居生活及随性的创作态度可见一斑。

        吴镇性高介、孤骞,无心功名利禄,终其一生隐居不仕。在《题骷髅图——寄调沁园春》中表明了他看待世事的态度:“漏泄元阳,爹娘搬贩,至今无休。百种乡音,千般丑扮,一生人我,几许机谋。有限光阴,无穷活计,汲汲忙忙做马牛。何时了,觉来枕上,试听更筹。古今多少风流,想蝇利蜗名,谁到头!看昨日他非,今朝我是,三回拜相,两度封侯。采菊篱边,种瓜圃内,都只到茫茫一土丘。惺惺汉,皮囊扯破,便是骷髅。” 作为元代画家中隐的更彻底的一类,吴镇心性更为超脱,其高洁的品性体现为一种恬淡之心,因此以“渔父”为题而画正合其“高介、孤骞”的性格,且符合吴镇作为元代文人隐逸之士的精神诉求。

吴镇《 渔父图》绢本墨笔 84.7X29.7CM

吴镇 《秋江渔隐图》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吴镇《芦花寒雁图》

吴镇《溪山高隐图》绢本160.5×73.4CM

吴镇 《洞庭渔隐图》

吴镇《 双松图》 台北故宫典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