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斌:老师有时就是要让学生“不舒服”!

 ht87 2018-04-13


最近,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吸引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但大家不要以为,博鳌亚洲论坛只会谈论经济、贸易和金融,其实,教育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话题。


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杨斌教授就在“民办教育新政”分论坛上发表了关于教育的精彩观点。


今天,一读EDU(id:yidu_edu)就综合视频、文字实录等各方素材,为您大致整理下杨斌教授在论坛上的精彩分享。


4月10日下午,作为博鳌亚洲论坛官方活动的“亚洲大学崛起”教育圆桌会议在博鳌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供图:博鳌亚洲论坛秘书处(来源:清华大学新闻网)


01

老师有时就要让学生感觉“不舒服”


在论坛现场,杨斌谈到了自己的一个观察。


他发现,包括新办学校、教育企业在内的教育机构,确实非常擅长提升知识传授和一定程度的能力获取的效率和效果,但他希望,这些机构一定要意识到,自己还有育人的属性


特别是要意识到,育人具有复杂性。为此,他举了一个教师评价方面的例子。


有的机构会收集同学们对老师的反映,以他们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目标,甚或唯一目标。


对此,杨斌的提醒是,一定要小心。


我们不能被学生满意度牵着鼻子走,学生要什么,老师就要顺着他,这是短视行为,而应该增加更为长远和多维的评价方式


不过,有人可能会争辩,学生因为付费上学、住宿,已经成为消费者,所以我们需要让她满意。


但杨斌希望,大家还是要理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educator(教育者)要stretch(拉扯)学生,让他们有时候不是很舒服。”


但这并不是说老师不爱护学生,而是说,老师给予学生另一种形式的爱,即苛刻的爱(tough love)


02

仅凭讲课就让学生听懂

其实也有错


当教育机构想要为同学们提供好服务时,杨斌提醒大家,还要注意另一个陷阱。


那就是“过度教学”(overteaching),但这里说的不是,老师给学生的负担太重了,应该减负。


杨斌希望大家避免的“过度”指的是:老师把什么都讲得很清楚,学生听得也很明白。


在学生看来,这样的老师或许颇受欢迎,是一名出色的教育者,但在杨斌看来,却不如此。


杨斌说,这种老师相当于做好了送达信息和传递知识的工作,与此同时,也扼杀了学生求知的内生动力


具体而言,就是阻碍了学生自学,对知识进行进一步探索,“甚至是保持一种有意义的怀疑的状态。”


归根结底,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一个度


杨斌资料图(来源: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官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