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凡中的不平凡

 临朐山民 2018-04-13

作者|高树军

       韩兴娥是潍坊市潍城区青年路小学的一位优秀教师,她主持开展的大量阅读教改实验,以其教法独特、成果显著而备受瞩目。许多人都习惯于把目光投向实验上面,此文则把工作与生活中的韩兴娥介绍给大家。

       韩兴娥,年近不惑,身材单薄,一把马尾辫,两块近视片。衣着朴素,鲜见穿红挂绿;不事张扬,平素少言寡语。她遇见不熟悉的人,问一句答一句,似乎有点儿腼腆和拘谨,与其站在讲台上的那份自信与从容相比,简直判若两人。韩兴娥18年来穿梭于学校、家庭、书店(书摊)之间,在忙忙碌碌中透着职业女性的干练、文静和几分书卷气。在小学教师队伍高度女性化的今天,显得踏实而又平凡。

       韩兴娥就在这貌似平凡之中蕴含着 “不平凡”,也许就是这诸多的“不平凡”,才成就了她的教改实验,磨砺出她特色鲜明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一、教书与读书

       18年前,韩兴娥登上了小学的讲台,从此由学生转变成为一名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得她对教师、学生的读书问题格外关注。教师怎样才能变教学为自学,变教教材为读书,韩兴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琢磨出一个道理: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职责是启蒙和奠基,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指导学生在书山经海中自由翱翔,大量阅读,功到自然成。如果仅仅围绕几本教材读读写写,无论教材内容怎样精要、丰富,信息量毕竟有限。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阅读量不上去,视野打不开,导致后天营养不足,提升语文素养就会失去根基。韩老师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决定了今后语文教学的思路和方法:不再单纯地为学生眼前的考试成绩打拼,重在着眼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在学好规定语文教材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走进教材之外更加广阔的阅读领域,让学生浸润在浓浓书香之中,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这项语文教改实验,韩兴娥一做就是5 年。

       读书就要知书、爱书。韩兴娥爱读书,数年如一日,虽年近不惑依然如初。因此她成了书店、书摊的常客,常年购书、读书。当今书市较为混杂,为了买到物美价廉的书籍,她常常说服卖主购进同一种书的几个版本,反复比较鉴别,直至找出相对较好的书才买下并予以推荐。有时她为买到一本称心的读物或工具书,甚至占用去几个星期天的时间也在所不惜,乐此不疲。她的学生随年级的增高,阅读范围不断扩大,在许多方面甚至超越了老师。她常常与学生交换图书来读,读完后再跟学生交流。在韩兴娥执教的实验班中,讲台上码放的是一排工具书,教室后面的班级书架上摆满了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书籍。在实验班学生(五年级上学期)读书量调查中读过上百本乃至几百本中外儿童文学名著的学生大有人在。就是因为读书兴趣持久,阅读量大(四年级学生阅读量达到300万字以上),韩兴娥的学生才敢于把高年级语文教材当作读物,每课时学习二至三课书,两个星期学完一册教材,四年级末即通读完了小学阶段的全部语文教材,并且与六年级学生同时测试完全相同的试题,结果毫不逊色。五年级时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其学生的历史知识让人啧啧称奇。

       二、学高可为师

       人们经常赞美这样的教师:学问大,懂得多。人们已经看惯这样的课堂:滔滔不绝的教师,正襟危坐的学生,教师权威令人敬佩!韩兴娥的课堂教学风格恰恰相反,除了站在讲台上以示教师身份外,在局外人看来简直不成教师体统。她对学生亦师亦友,多向对话平等自然。她频频受到学生“挑战”,譬如质疑她的观点,纠正她的发音,指正她的失误。甚至在坐满省内外专家、学者的公开课上,学生不需向她做任何请示,照样拿起书走近讲台,悄悄地跟她耳语,大约是友情提示老师一些什么。老师侧耳倾听,居然无半点恼怒尴尬之色,这哪里还有教师的权威?有人叫作课堂民主,师生互动,还有人说是生发课堂资源。不管是什么,韩兴娥早已习惯于这样的教法。“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学高即可为师,单纯形式的东西在她看来没有任何意义了。韩兴娥时常发表感慨:实验班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现在是学生推着她向前走。在她的课上你会经常听到这样的一些话:“这些知识你从哪里得来的?”“把你看的那本书借我看看,行不?”诸如此类。你听听,是真不明白还是假不明白,面对一群小孩子,岂能斯文扫地?这个韩老师就是不同寻常!

       三、思辨即学习

       人们常羡慕有口才的教师,纵横三万里,上下五千年,口若悬河,何等神气。有些教师确实精于此道,穷其一生研究“讲授”的学问,以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荣。所以自古至今教师当中“善讲”的人并不鲜见,且因此颇受敬重。奇怪的是韩兴娥在课堂上并不擅长多讲,说话反而特省。特别是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她的话少而又少,几乎听不到组织教学的语言,即便讲三言五语,也是直奔教学主题,没有一句虚套话。课堂上的话语权基本上由学生掌控,这与一般小学课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通常情况下,她的课上出现了一个话题,学生抢先发表个人意见,假如达不成共识就会引发争论,然后出现一个对几个、一组对一组、有时候会自然形成观点对立的辩论组。各组各自引经据典,努力说明己方的观点和意见,试图说服对方。其间插嘴的、反驳的、补充的,叽叽喳喳。辩得清的、辩不清的、越辩越糊涂的,形形色色。你如果注意观察,不难发现,韩兴娥就像一位善斗蛐蛐者,她把学生的思辨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探求真知的程序启动了,她便成了旁观者。有意思的是她的学生除了对辩题有兴趣外,似乎无暇顾及其他事情,根本不需要事先组织、协调和要求,这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了。与一般教学方法不同的是,学生的知识并非单纯由教师传授,大部分知识是学生平时阅读当中就已经储备的,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就是把知识明晰化,像沙中淘金那样,把金子淘出来,而且常常是学生自己淘出来的。明晰化的方法主要是引导学生思辨,思辨即学习,思辨即能力培养。如果学生的发言能够旁征博引,逻辑性越来越强,意见逐渐趋同,或者话题更加引向深入,那么教师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韩兴娥的学生乔彦聪有感于此,写了一篇题为《我们班里乱哄哄》的文章,介绍班内同学之间学习、交流的热闹场景。如果有机会读到这篇文章,再听一听韩兴娥的课,或许你就不会惊诧于课堂上教师话语之简、学生话语之精了。她的这种教学策略对于至今还舍不得下放话语权以至于音带受损、咽炎加重的同行,应当有所启示。

       四、甘作壁上观

       韩兴娥在课堂上更多的是欣赏学生。她往往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互相争论与思辨,而不会轻易做出否定意见,也不会急于下结论。学生搞清楚了固然好,搞不清楚又有什么关系呢?课内不清楚课外再辩,现在不清楚将来再辩。翻工具书,查阅资料,上网搜索,向他人咨询,她的学生就是这么学习的,在她这里很少有固定的统一的答案,她根本就不想给学生早早预备下这样的答案。韩兴娥是如此单纯又是如此复杂的一个人。她从小重视培养学生读书、思辨的兴趣与习惯,把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与方法牢牢根植在学生的心中,只需轻轻地那么一引导,学生们课内课外地阅读,动脑动手又动口,长知识增才干,而她本人却“甘作壁上观”。

       有一次,韩兴娥执教市级公开课,教学《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的“楚汉之争”,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这原本是成语“解衣推食”的出处。有的学生读作“解衣(yī)衣(yī)我,推食(shí)食(shí)我”;几名学生马上站起来反驳,认为应当读作“解衣(yī)衣(yì)我,推食(shí)食(sì)我”。并且引用字典中的解释以及这本书中前面出现过的词语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还解释出了前后两个“衣”“食”字义上的不同。韩兴娥除了间或点拨几句之外,自始至终没有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但学生似乎真正弄懂了这句话的正确读音和意思。俗语说“懒娘勤闺女”。教学讲究过程与方法,教师应当尽量躲在后台,前台的主角就是学生,教师“勤不得”。师生经常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学与学习,恰当地掌握着“度”,又善于作壁上观,是韩兴娥教学艺术的独到之处。

       五、专注与执著

       韩兴娥是一个专注的人,对穿着打扮并不太在意,也不热衷于交际。她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最割舍不下的就是学生,她对于每个学生点点滴滴的成长故事如数家珍,令学生们感动不已。她把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学生身上,用在了挑书、编书和读书上。教学中的“金点子”一个连着一个,一旦离开了学生和书籍,似乎就失去了那股灵性,显得那么不自在。

       韩兴娥是一个执着的人。为了心中的梦想,认准的事一干到底,不会动摇。她的实验已经坚持了五年,在此期间,区内、市内学校浅尝辄止的教学实验不胜枚举,唯有韩兴娥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没有“恒”字当头,执着追求,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显著成果。

       韩兴娥是一个淡泊的人。她宁肯天天守着自己的学生,过着有规律的教学生活,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也不愿意到处上课、讲学、作报告,尽管她也深知那样做可以使自己更快地成为“名师”!

       韩兴娥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只要她的实验有益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有助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她就会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即使付出再多的艰辛和努力,也会甘心奉献,乐在其中。

       韩兴娥老师是千千万万小学教师队伍中平凡的一员,她在困惑中寻求突破,在困境中体会关爱,在艰辛中品味快乐。希望有更多的教师像韩兴娥老师那样,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和汗水,做出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2005年5月22日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