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移动教育边界的人 (二)

 临朐山民 2018-04-13

作者|高树军 赵媛媛

干啥事都要有股执着劲 

       1976年7月,武际成就读过的“武家联中”扩招教师,曾经教过他的几位老师联名举荐,说他品质好,功底扎实,是个再好不过的人选。就这样,经过村里批准,武际成到这所学校当了一名民办教师。他有些惊喜,爷爷当年曾干过这项受人尊敬的事业,从儿时起自己就一直向往。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干,干出点儿像爷爷那样的业绩!

       书到用时方恨少。武际成真正教起学来才发现,自己的知识既贫乏又不系统。他想,既然当了教师,就要义无反顾地担当起教书育人的责任,绝不能误人子弟!他下定决心,一边教一边学,尽快攻破这些难关。

       学校就在村后不到一里地,他却坚持天天住在学校里。这样做,除了日常教学,还可以挤出更多的时间自学。他从汉语拼音字母的发音学起,一遍遍地念,一个字一个词地订正……直到重新学习了高中的数学、化学。半年后,他给初中生上课,也给高中生(民办戴帽高中)上课,教过数学、化学、语文、体育、美术等许多课程。教学实践使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学习的重要。有一年多的时间,他主动要求承包了同事们轮流带早操的任务,每天晚上学习到深夜,早晨再带领学生一起出操。

       就这样,当教师不长时间的武际成,靠着自己的一股执着劲,不管是教学、自修还是个人生活,都安排得严谨而有规律,一丝不苟,从不马虎。在一些人的眼里,年轻的武际成似乎偏于固执教条,这年头有必要如此的刻板认真?而他却从中品咂到了充实与快乐。

       他被学校任命为团支部书记,负责组织开展校内校外的活动。那段时期,学校的篮球赛、文艺演出、义务劳动、骑车远足,每项活动都搞得有声有色。这个团支部被评为全公社的先进,武际成被推选为公社团委委员。

       学校放了麦假、秋假,武际成便回到熟悉的生产队里参加劳动,割麦、打场、推车、锄地,样样不落在后面。暑假里农活少,他就在学校里拾起老手艺,维修门窗、桌凳,为学校节省了一笔开支。邻居们有木工活也来找他,结婚做嫁妆,盖屋做门窗,谁家用着谁家叫,他能忙得过来就不会推辞。

       武际成练就了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周围村里谁家写喜帖、喜联,拿着大红纸就跑来找他。每年腊月二十三放了寒假,他就在学校里给乡亲们写春联,有时一直写到除夕。家家户户几乎都贴过他写的春联。

       为了学校里的事,也为了乡亲们的事,忙忙碌碌的武际成放弃了1978年恢复的高考。在不少人眼里,他参加高考希望很大。

       他的教学和处世风格吸引了学生。学生们虽然对他课堂上的严厉心怀畏惧,但更着迷于他课后的幽默风趣与多才多艺,他俨然成了学生们心目中的偶像。

       他以近乎狂热的激情投入到工作中。1979年,学校报请公社教育组,提拔他担任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从此,他一边负责学校的教学管理,一边坚持带班教课,学校里到处都能见到他活跃的身影。

       天道酬勤,武际成教的毕业班连创辉煌。1980年武家联中的38名毕业生,有32名考上了高中,其中一大半被潍坊一中、二中录取,一时在全公社引起了轰动。家长们纷纷跑到学校致谢:“俺孩子有福气,遇上了真正的好老师!”一串串朴实的话语使他不禁红透了脸,切实地感受到了做教师的荣光与责任的沉重。有很长一段时间,这个年轻有为的副校长成了人们谈论的话题,给他说媒的人一个接一个。

       武际成于1981年举行婚礼,热烈的鞭炮声响彻了整个武家庄。妻子是小他一级的高中同学,在公社粮管所工作。俩人的老师做的大媒。这年年底,武家联中撤并到沙窝联中,学校达到了30多名教师、500多名学生的规模。武际成调任沙窝联中副校长,继续负责教学管理工作。

       人们的命运一半属于时代,一半靠自己把握。

       1982年是武际成学习和从教生涯中的一个转折年。这年5 月,昌潍地区教育局颁发文件,具有四年以上教龄的初中民办教师可以报考中等师范学校。武际成考虑再三,最终加入了备考竞争队伍。

       说考虑再三,是武际成当时面临着几个可供选择的机会。叔叔在坊子煤矿工作,已托人安排他到煤矿当正式工人;公社教育组支部已发展他为中共预备党员,准备提拔到正职岗位;村里三番五次传话,要求他回村,支部重点培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的儿子未满周岁,弟妹们还小,到师范求学两年,远离家乡,不挣只花,全家上下离不开这“半壁江山”。

       武际成以对求学的热切向往和对人生的更高追求,最终下定决心把握机会,重新打造自己。

       确定报考后,接下来的日子过得极其紧张。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苦读时,满天的星星见证了他的勤奋。管理、上课、复习,样样不敢懈怠。他简直成了一个连轴转的“机器人”,脸上天天挂着黑眼圈。功夫不负有心人,1982年8月,他终于以优秀的成绩被诸城师范录取,开始了为期两年崭新的学习生活。

       自从踏进诸城师范学校的大门,武际成就被深深地打动了。整齐优美的校园环境,综合配套的硬件设施,浓郁淳厚的文化氛围,时时处处让他感到欣喜。学校就当如此!一股莫名的激动、冲动和感动涌上心头。回想自己“文革”期间动荡的学习生活,几年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教学经历令他感慨万千!他庆幸自己走对了这步棋,庆幸自己能够进入师范学校接受一次正规的教育。他再三告诫自己,一定要把握住机会,多学些真本领。

       武际成犹如一个饿极了的人见到食物,一头扎进了知识的海洋。他有六年的执教经验,深知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图书馆、阅览室、活动室,到处都有他勤奋攻读的身影;学校篮球队、文艺集训队、美术小组、文史小组,他是重要成员。他摘编刻印的《中国文学史》材料,是这级民师班学习的重要参考教材;他画的山水、人物习作,时常陈列在学校宣传橱窗内;他经常带领同学们在舞台上一展歌喉,像《战士的第二个故乡》《红头绳》等,都是他的拿手曲目;他领衔的学校篮球队,曾夺得五校联赛的冠军。他成为那个时期诸城师范校园里尽人皆知的人物。

       师范求学的两年是紧张而充实的两年,其中也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心酸。1983年麦收期间,他乘车赶到家时,天已大黑,可是大门紧锁。他急忙跑到自家的地里一看,年迈的奶奶、父母和妻子,都在忙着收麦子,幼小的儿子已趴在麦子堆上睡着了。再看别家的地,早都收拾得干干净净,他的泪珠一颗颗重重地跌落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第二天,他必须赶回学校,临走前抱着儿子亲了又亲,拉着奶奶的手舍不得放下,看着亲人们鼓励的眼神,他只能用加倍的学习来补偿。

       武际成白天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由得想念那个虽然贫困却温暖的家。1984年春天,妻子打电话说村里批准了申请,家里要急着盖屋。这在农村来说是件大事!妻子在粮管所工作脱不开身,他不到月休又回不去,心中十分焦急。待他半月之后匆匆赶回家时,还没等进村,远远地就看见了由妻子主持建造的那四间新房。这个满腔抱负的热血青年禁不住热泪盈眶。

       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长,武际成的思想越来越成熟,观点越来越鲜明。他在近年发表的《“知天命”之年的回望》一文中深情地写道:

       “我这个民办教师,通过考试录取到诸城师范学校系统学习两年,对我一生的影响有三点是决定性的。第一,铁定了我终生从事教育事业的决心和信心。第二,使我充分认识到开齐课程、上足课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受教育者素质所必需的。第三,严格的学校管理,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办学之必须。”他深刻地认识到:“严谨”不仅能给予学生精准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学生对待学问、对待人生的态度。

       师范毕业这一年,武际成28岁。他就像蓄势已久的运动员,准备冲向全新的人生舞台。(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