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在西南民院读书期间,如果听到过“中国式读书”,如果听到过古诗文吟诵,我想,在学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时候,在学先秦文学作品选、唐诗宋词的时候,一定不会视诗文背诵如畏途,那些文字呀,多么鲜活地描述了人性的真情,本该令我等沉醉无以自拔,可是,我们竟只认得汉字,非但与内心呼之不应,而且还恼恨其诘倨傲牙!!! 何宁老师的课,常常要求学生大量背诵诗词,以致“首考总有三分之二不及格”,成为汉语言文学系的“传统”。 为了考试得高分,不得已,临考前只好下急功夫,一举背下所要求的诗词,考卷一丢,如释重负,从此与它们不再亲近。虽然,内心里知道它们非常美好,可是,我们并不能体会到它们的美好。 直到年纪渐长,不再需要考试的时候,从书堆里翻出“四书五经”,才发现它们真的美好。文言之雅,情感之真,更兼音声之美——它们,文言写出的诗与文,在创作之初,就是配合着音乐般的读诵方式,而确定选择使用哪个字、哪个词以成诗成文。所以,“中国式读书”——吟诵,可以尽量复原作者的情感,音声竟可以远隔千古,绍介作者与读者,心心相印。由此观之,说音声构成古诗文一半的生命,并不为过。 网络上可以学到许多美好的吟诵调。我想从诗经开始,开口吟唱,体会古诗在文字意义以外,那另一半的生命。 《周南.关睢》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