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调查

 wupin 2018-04-15

  随县食用菌产业始于1978年华中农业大学杨新美教授走进三里岗镇指导种植椴木香菇。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从过去的零星种植、提篮小卖、以街为市的小副业发展到基地生产—市场交易—企业加工—出口创汇,成为全国著名“香菇之乡”“花菇之乡”,全国食用菌十大生产基地之一、国家“万吨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县”、中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产品集散地,香菇产业已跻身全省99个重点产业集群之一。

  一、随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一是大基地生产。随县19个镇(场),有120多个食用菌专业村(占全县总村数的31%),10万多个农户,30多万人参入食用菌生产。其中三里岗、草店、殷店、万和等镇,超过80%的农民从事食用菌生产与交易, 农户收入的80%来自于食用菌。2016年,全县食用菌种植规模达1.32亿袋(棒),各类食用菌干品产量达3.2万吨。

  二是大规模加工。建成县经济开发区、三里岗、殷店三大食用菌加工园区,聚集食用菌加工企业60多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 3 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7 家;从事出口的企业24家,出口备案种植基地21个,年出口额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13家。全县有食用菌品牌16个,其中“三里岗香菇”已获得原产地地理标识保护,“三岗”等5个品牌通过HACCP体系认证,“财”牌香菇等4个品牌通过美国FDA认证,“大洪山”等3个品牌香菇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和“湖北十大名牌农产品”,“大洪山”牌香菇还荣获“首届湖北省名优蔬菜金奖”。

  三是大力度创新。创建了全省首家香菇产业研究院,成立了4家校企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和134个食用菌合作组织,网络供种、生产、加工、销售、研究、推广等方面的土专家280多人。3家食用菌相关企业先后登陆创业板、新三版、新四版。

  四是大市场流通。随县常年从事食用菌交易的经纪人3万多人,活跃在全国各大食用菌市场有5000余人,常驻境外的经销大户60多个,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6年全县有24家食用菌加工企业共出口创汇3.16亿美元,在全国全省位居前列。

  二、存在的几大问题

  1.产业引导不够。随县食用菌产业有30多万的从业大军,2016年出口创汇超过全市总额的三分之一,实现税收过亿,但食用菌管理服务与其支柱产业地位不相适应。食用菌产业发展没有强力的领导小组和职能较健全的主管机构。随县食用菌产业越做越大,作为食用菌主管机构是县农业局二级单位食用菌管理站,机构数次调整、编制紧缺、经费不足、职能单一等问题突出,难以全面有效服务产业发展。市、县两级没有一个科学完整的食用菌产业规划,随县虽提出建设“中国香菇之都”的目标,但“十三五”规划及党代会、人代会报告没有拿出具体工作措施,缺乏规划引领。

  2.菌种管理粗放。随县年生产菌种5000斤以上的厂家200余户,每年单季生产3000万斤以上。菌种生产停留在粗放式生产、作坊式经营阶段,有的菌种生产单位不具备实验条件和技术就盲目生产、引种,菌种质量检验部门无法全面实施检验,导致菌种品种多而杂乱,没有一个当家的名优品种,直接影响到香菇种植效益和产业发展。

  3.种植信心不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菌种生产经营厂家市场风险加大,即使培育出优良品种却不敢也无力加以推广。菌种质量下降,品种更新换代跟不上,出花菇率也明显下降,甚至有的菇农出一茬菇就结束了,每袋收入与以往相比少收2-6元。多种原因导致食用菌产业发展信心不足、比较效益下降、种植规模缩减,随县种植规模由2014年的近1.89亿袋减少到2016年的1.32亿袋,减少近30%(详见下表)。

  随县食用菌产业近3年发展情况对比表

                        

年度

种植人数(万)

种植袋数(亿)

总产量(万吨)

总产值(亿元)

出口量(万吨)

出口创汇(亿美金)

2014

21

1.89

4.92

37.39

3.5

4.27

2015

18.6

1.53

4

28.8

3.2

3.78

2016

15.7

1.32

3.2

20.48

2.97

3.16

 

  4.缺乏资金扶持。一线菇农和菌种生产经营厂家,很少享受项目、政策资金的支持。出口退税政策随时受国家大政策调整影响,县域调度资金和产业发展基金不能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困难,出口奖励相对周边县市偏低且不能及时兑现。企业营运资金短缺,担保融资能力不足,担保成本过高,无有效融资渠道,贷款时间效率较低。金融机构防范风险惜贷、慎贷、惧贷情绪较浓,条件不具备宁可不贷。融资难、融资贵长期困扰和制约企业发展,不少企业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筹措资金上,无充足资金购买加工原材料,生产销售受到极大的影响,也间接导致近20%的香菇外流。

  5.应对竞争乏力。周边地区加大对出口企业的补贴力度,使企业外迁或对外投资,造成出口分流。成本要素制约明显,在国际国内经济持续下行和竞争更加激烈的形势下,食用菌行业的盈利空间有限,加之融资成本、用工成本上升等诸多问题,一些企业减产和转产意向已十分明显。

  6.菌林矛盾突出。木腐菌与林木资源的矛盾是所有主产区共同面临的问题,随县现有林木资源已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尤其近两年,有30%的栎木需要从外地购买;还有一些小贩将栎木锯末偷运到外地高价出售。产业与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多年呼吁食用菌生产要柴改煤,没能得到很好落实。

  7.科研创新滞后。在种植方面,随县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专业食用菌科研机构,没有一个国家级项目支持,缺少属于本地区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模式,影响产业发展。如洪山双河等多村由于缺少食用菌新技术的培训更新,现在种植水平还停留在从前的模式上,产量不及三里岗吉祥寺的一半。在加工方面,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机械化程度低,生产处于初级加工水平,干制产品和简单加工品以原材料形式出售,衍生品太少,产业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大大降低了市场竞争能力。在服务方面,新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技术无专业单位和专业人员承担;春栽脱袋栽培等栽培技术不高;秋栽袋料香菇种植出现烂袋现象,引起部分菇农恐慌;食用菌的技术服务仅停留在谁提供菌种谁就技术服务的层面,协会在菇民中指导力量薄弱。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专业人才缺乏整体规划和布局,导致食用菌精深加工中的技术研发人才、品牌创建和市场营销人才紧缺,制约了产业正常发展。

  三、意见建议

  1.夯实基础,在提振种植信心上下功夫。种植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基础,种植规模得不到保障,食用菌产业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加工出口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是加快食用菌品种更新换代,积极推进“两转”工作,即生产原料转换(由过度消耗原木资源转向大量利用稻草、麦草和棉籽壳),积极寻找替代原料发展新型食用菌品种,不断减少对栎木资源的依赖;产品结构转型(由单一的香菇、木耳转向多品种结构),加快现有食用菌品种结构调整。稳定香菇、木耳两大主导产品,大力发展羊肚菌、巴西菇、双孢菇、袋料黑木耳、金针菇等。创新争取食用菌良种补贴政策。二是建设高标准产业板块基地,实施“绿色、有机、无公害”生产,提升香菇中重金属镉、铅、汞、砷的来源分析水平,阻断菌丝吸收的环境条件,严厉打击菌棒打蜡、有毒浸泡等不法行为。对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香菇生产基地建设给予政策补贴。三是宣传引导进行工厂化供袋,减轻制袋、灭菌的劳动强度,提升菌袋成活率。四是开展技术培训,进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和完善技术服务机构,组织专业协会,全方位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农民和企业适应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定期在镇村开展栽培、病虫害、环保等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定期选派优秀人才到技术先进的省市考察交流,培养储备一批农村技术骨干,形成从村组到县级机构有专人专管技术的信息体系,降低菇农种植风险。五是加强市场监管,确保菌种和原材料的质量。落实香菇市场价格监测,督导菇贩与菇农购销现金结算;对香菇种植,探索实施农业保险政策,保障菇农利益。

  2.把握关键,在菌种培育推广上下功夫。菌种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头道关口,必须摆在重中之重。一是扶持建立新品种研发的机构,包括新品种试验、推广的展示基地,鼓励支持企业进行优良新品种的选育和审定、认定。建立功能相对完善的食用菌质量检验室。二是强化对食用菌生产全过程的市场的监管(包括菌种生产、新品种引进,食用菌无害化栽培及原材料产品采购、销售、加工)和规范管理。按照《食用菌管理条例》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建立统一、公平、公正的市场经营环境,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三是提升优质菌种供应的组织化程度,实施“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统一提供原辅材料,统一科学配方,统一菌种品种,统一种植技术,实现全覆盖无公害标准化种植局面。四是组建菌种生产厂家与菇农、香菇收购加工企业信息沟通平台,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五是将菌种生产、推广纳入农业保险范畴。

  3.找准方向,在转型升级增效上下功夫。一是坚持两个“两条腿走路”。第一,在巩固花菇出口优势地位的同时,打造食用菌出口新的拳头产品,实现异军突起,既争第一也争唯一。第二,在巩固传统产品市场的同时,加大对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的支持力度,尽快在香菇罐头、即食食品等加工上取得突破,加速开发食用菌多糖多酶、多氨基酸、保健胶囊、易拉罐饮品等新产品,使食用菌产业由“以量求效”转为“以质求效”,开辟新的客源市场,提升产品附加值。二是发展工厂化生产,认真总结炎帝科技等企业的经验得失,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工艺,实现对食用菌生长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的智能控制,以及对产品形状和质量安全的自动化、标准化控制。注重工厂化生产的新产品开发和市场的细分整合,将鲜菇引入大型超市和国际市场,错位发展抢占国内外市场,找到外贸出口新的增长点。三是密切加工企业与种植大户利益联结,吸收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建立工厂化、半工厂化生产基地,坚定走“公司+基地+农户”道路,多培育种植大户,确保加工企业有规模较大且稳定的优质香菇货源。四是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设立食用菌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奖励基金,增强信贷支持,加强县域调度资金对出口企业的倾斜,及时落实对出口企业的奖励政策,切实提升企业外贸出口积极性。五是建立食用菌市场共享平台,加强交易市场配套设施建设,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更大的外商进入交易市场,重拳打击欺行霸市、压级压价、掺杂兑假等不良商业行为。加强食用菌交易经纪人队伍和企业驻外机构建设,不断巩固随县“买全国,卖世界”的食用菌市场地位。六是强化对外宣传,鼓励扶持企业开展品牌创建。

  4.强化管理,在产业服务指导上下功夫。一是强化产业领导,成立高规格的产业领导小组,组建专门管理机构,切实服务好产业发展。二是强化规划引领,制订详实可行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引领食用菌产业做强做大。三是强化政策扶持,除继续落实出口退税、县域调度资金、出口奖励等政策外,要拿出专项资金,支持香菇基地建设、菌种研发和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四是强化行业管理,理顺食用菌管理站体制机制和职能,在机构、编制、经费、装备等方面予以保障,使菌政管理与支柱产业的地位相适应。(县农业局食用菌管理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