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释道三教的思考

 徐乙井 2018-04-16

说起传统文化人们多会说儒释道三教。但我们必须要知道,佛教是外来的,所以佛教在很多观点上和儒道两家不同。

同样佛教虽是外来,但在千百年来已融入中国和华夏文明同呼吸共命运,其思想主旨在经历了魏晋玄学的熏陶,宋朝儒学的进入,元明清三代三教合一潮流改造,其实和华夏文化冲突不大了,因此才有了我们今天说传统文化多会说儒释道三教。

(三教合一图)

多人提起儒释道三教总会说“儒家入世,佛道出家出世。”其实不然,儒释道三教皆有出世入世之云,君不闻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此儒家隐士之学。君不见千古明相魏征,在乱世来临之前便是道士,此道教入世建奇功者。君不曾听唐三藏西天取经是要取大乘佛法,大乘佛法讲究度己度众生,众生就在红尘俗世,如完全离了红尘俗世,又怎么度众生?三教都有归隐,隐士三教皆入世,故有三教不缺闲云野鹤,也有世间伟丈夫。

但三教看这红尘滚滚是有区别的,细致说是分两家,这两家来源于两个不同的文明,一名华夏,一名印度。这里就从印度和中国的历史来看两家为何看红尘如此不同。

印度和华夏都是文明古国,也都曾被英国等列强欺凌,但印度在今天已不能和中国相提并论。

今日印度虽有崛起之势,但印度依然人分三六九等,不入四种姓的“贱民”(在华夏看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无有贱民,故此处打引号表示这是印度概念,不是华夏观念。)被视作污秽!

近代历史上印度曾出贱民领袖安培德卡尔,他曾参加印度独立运动,为印度宪法之父。但他的成功和印度关系不大,是因为西方培养。虽然如此但他依旧爱国,在他争取“贱民”权益之时,想到了在印度被商羯罗彻底辩倒后失去信徒,退出印度的佛教。曾组织五十万“贱民”皈依佛教。

但是直到今日印度的“贱民”不论是皈依什么教,依旧会被其他印度人另眼相看。可能有读者要问“都被当贱民了,怎么不把那些自以为高高在上的贵人扯下来,狠狠揍!”说实在的,这种想法太中国了,并不适合印度。

印度的高等种姓主要是雅利安人,就是大家看印度电影里那些皮肤比其他印度人白,鼻子高的人,不是希特勒和戈培尔制造的那个。雅利安人是中亚地区和印度地区的游牧民族,发源于今天的伊朗一带,是古波斯帝国的主要民族。

我们熟知的四大文明古国,其他三大文明古国的灭亡都和雅利安人关系很大。在公元1200年左右,也就是我们的商朝末期。一群南迁的雅利安人来到印度半岛,逐渐征服了土著,并建立了种姓制度和印度教,形成我们今天熟知的印度文明。

但雅利安人少,印度人多,雅利安和华夏不同是游牧民族出身。我们华夏对其他文明,其他民族的态度可在《后汉书》中见到,这段话中的“汉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皆为臣妾。”在网上很流行,但前后的话更见中国胸怀。

此为《奏议答北匈奴》中的一段,上一句是“念斯言,不可独听,又以北单于比年贡献,欲修和亲,故拒而未许,将以成单于忠孝之义。”下一句则是“殊俗百蛮,义无亲疏,服顺者褒赏,畔逆者诛罚,善恶之效,呼韩、郅支是也。”当时人的胸怀是我中国虽领天下,但以道德领导。

历史事实也是如此,凡是成为中华之地者皆摆脱愚昧,走向文明。凡是被游牧民族文化侵略之地,如不能赶走游牧民族!便是几百年的愚昧,如印度等地是其愚昧流毒至今不消。

当时雅利安人为了让被征服者安心做奴隶,以雅利安原有宗教信仰融入古印度文明的信仰,创建了婆罗门教,其《摩奴法典》宣称人分四等,不如等者为贱民。为让人安心做贱民,又创立了后世被今生更重要,在其典籍《薄伽梵歌》中有“肉体如衣服,灵魂是根本。”“肉体常换,灵魂永存。”

(印度神话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印度教主神毗湿奴第八个化身奎师那在阵前对英雄阿朱那讲解奥义,便是后世的《薄伽梵歌》。印度教还认为佛陀是毗湿奴的第九个化身,其目的是专门忽悠人信仰邪道。)

这一套下来,类似于说“你今生不安心受苦,你下辈子会受苦更重!你今生安心受苦,你下辈子就能转世更好。”佛教本身是印度沙门思潮的一员,印度教的这种思想也影响到了佛教,以至于民间有“道讲今生,佛求来世”之说。

正是因为印度的不平等,佛陀提出“众生平等”,正是因为印度的现状,让佛陀觉得一切皆苦,众生皆苦。

源于中国的儒道两家,承认世上的确有苦事,但我们可以一起努力在中国创建一个乐多苦少的世界。

说到这里,儒释道三教对红尘的看法已经说完,接下来兴扬要说点道家的私货。

在元明清时期三教合一思想对道教也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间接的催生了我们今天熟知的道教五术。《张三丰全集》中有“张三丰曾说:“呜乎悲哉!凡人之有五劫也。五劫维何?生、老、病、死、苦也。”

今天的人可能不理解生为何是苦,这是因为1949年后中国建立了母婴保障体系,让生育没那么危险了。在中国古代生日多被称为母难日,这种文化连妖怪都讲究。在《西游记》盗取唐僧袈裟的熊怪,邀请别人时都会说“后日是我母难之日。”

任何苦道教都认为应以积极的态度应对,都要寻找相应的方法帮人远离痛苦,而不是一味的感叹有求皆苦,一切皆苦。公正的讲佛教进入中国后也从中华文化中吸取了这种思想,没有一味消沉了。一味消沉沉迷于思想的世界,完全脱离红尘的佛教,在印度被商羯罗消灭了。

思想如此,人又何尝不是。不管是悲观主义者,还是乐观主义者,遇到再多的苦事,也不要忘记红尘俗世是有快乐的,只有这样人才有改变现状的勇气!不然虽活世上但心已在地狱。种种无可奈何后人会渐渐坏掉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