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90%以上是由胆道结石梗阻感染引起。胆总管结石及胆道蛔虫常是化脓性胆囊炎的原因。由于胆管引流不畅,细菌繁殖所致。致病菌70%以上是大肠杆菌,其次是葡萄球菌、链球茵及厌氧菌等。另有非结石性胆囊炎,发病原因不十分清楚,常发生在胆囊及腹部手术后,临床少见。文献报告妊娠合并急性胆囊炎的胎儿丢失率约12.5%~26.9%。 1.诊断: (1)临床表现:右上腹突发性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且向右肩部放射,伴有发烧、恶心、呕吐。化脓性胆囊炎可出现高烧、血压下降等中毒性休克表现。梗阻者可出现黄疸。 (2)腹部检查:右上腹压痛、反跳痛阳性。Murphy征阳性。 (3)化验: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及谷丙转氨酶(ALT)升高,黄疸者血清胆红素升高。 (4)B超检查:胆囊壁增厚(>3mm),胆囊增大,轮廓模糊,囊内出现云雾状微弱光点,或充满粗糙回声。有梗阻者,可见蛔虫或强回声的结石阴影。 2.治疗: 妊娠合并单纯性胆囊炎,首选非手术治疗,多数患者(90%)疗效满意。 (1)支持疗法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饮食以高糖、高蛋白、低脂肪为宜。出现黄疸者,补充维生素k。 (2)控制感染,选用对胎儿无损害的高效、广谱抗生素。经过5~7日治疗,多数患者病情缓解。 (3)解痊止痛,阿托品0.5~1mg或杜冷丁50~100mg肌肉或静脉注射。 (4)手术治疗,指征非手术治疗失败,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并发症,如梗阻性黄疸、胆囊穿孔、坏死、腹膜炎、胆源性胰腺炎、胆总管囊肿等。胆源性胰腺炎虽属少见,但病情发展迅速,处理不当,孕产妇死亡率可达60%以上。胆总管囊肿在妊娠晚期及分娩中易发生破裂,应高度警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