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W411n7zo?p=127 ![]()
![]()
![]()
![]() 楷书 ![]() 行书 ![]() 草书 田蕴章书法讲座《每日一题 每日一字》【127-後-作假只为取笑不取利】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W411n7zo?p=127 每日一题 印章上书“向雷锋同志学习”。“高樓曉看一花開,便見春光四面來”。 每日一字 古碑帖寫法與規範字不同。 学写后字。第一撇写得要短要快,起笔是慢的,行笔是快的。第二笔起笔时是对着第一笔中间的地方。接下来的竖笔可以挨上第二个撇,也可以不挨上,但不要写得太长了。这右边没有一笔是直笔,全凭最后一笔捺,来使全字平稳。在险绝当中求平正,平正当中见险绝。行书的后字,左边的双人旁一般都用三点水来代替,最后的捺也用反捺来代替。草书的双人旁只是挑一长竖,更简单了。
後,遲也。从彳幺夊者,後也。𨒥,古文後从辵。
——《說文》 後,步伐迟缓而滞后。字形采用“彳、幺、夊”会意,表示的正是“後”的意思。𨒥,这是古文写法的“後”,字形采用“辵”作边旁。
——《象形字典》 後,会意。金文,从“彳”,表示与走路有关;从“夊”(是“足”的反写,有“行路迟缓”的意思);从“幺”,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幺者小也,小而行迟,后可知矣。”本义:迟到,走在后。——《汉典》 后,繼體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之。从一口,發令者,君后也。凡后之屬皆从后。
——《說文》 后,继承王位的君主。象人之形。发布号令通告天下四方,所以广布。字形采用“一、口”会意,发号施令者,就是君王之后。所有与后相关的字,都采用“后”作边旁。
——《象形字典》 后,会意。本义:君主,帝王。——《汉典》 【构造】后,会意字。甲骨文从女(母),从倒子,或旁有小点,为羊水,会母生子之意。是“毓”(育)的本字。或省从人。金文承接甲骨文,其简形,人变成反向,倒子省为口,成了“司”字的反文。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后。如今也用作“後”的简化字。上列第三个甲骨文是“後”,本从彳(半条街),从夂(脚),从幺(绳),会脚上系有绳索行动迟缓之意。金文大同。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後。如今简化用“后”来表示。 【本义】《说文·后部》:“后,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析形是就篆文所作的解说,所释为引申义。本义当为妇女产子。又《彳部》:“後,迟也。从彳幺夂者,後也。”本义为落在后边。 【演变】后,本义指①妇女产子。母系氏族时代,酋长是一族之始祖母,以其生育子孙之功,尊之为“后”。故上古用以指
②君主:昔三~(禹、汤、周文王)之纯粹兮,固群芳之所在。也指③诸侯:汝~稷,播时百谷。春秋战国以后专用以指④帝王的妻子:吕公女乃吕~,生孝惠帝、鲁元公主。又指⑤土地神:~皇嘉树,橘徕服兮|皇天~土。子女为人后代,故古又通作“後”,如今也作了“後”的简化字,表示⑥后代:不孝有三,无~为大。又指
⑦时间、空间、次序在后的:岁寒,然~知松柏之~凋也|塞其前,断其~|前不能救~,~不能救前。用作动词,又指
⑧落在后边:三子者出,曾皙~。 【组字】后,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口部。凡从后取义的字皆与君主、落后等义有关。 以后作声符的字有:诟、郈、逅、垢、茩、垕。 资料主要来源: ①谢光辉主编《汉语字源字典(图解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②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华夏出版社,2003年) hòu
后,表意,一说甲骨文1象妇人生孩子之形,本义为生育,是“毓(育)”的本字。金文1、小篆1从人从口,表示发号施令的人,本义为君主(多指远古的君主),引申为古代的诸侯、君主的妻,假借为“後”。後,表意,甲骨文2、金文2、小篆2从幺、彳、夊,幺象束丝,有延续义,彳、夊都有行来义,本义表示行而继其前者之后。引申为位置在背面的、未来的、较晚的、靠近末尾的、子孙后代等。近代俗字、《手头字》、《简化字表》把“後”简作“后”,采用同音通用字。 【辨析】①“后”与“後”不是等义简繁字,用法不同:古代用于先后、子孙后代一般写“後”,现简作“后”;用于君王、王后写作“后”,因此繁体字不能写“後”;用于姓或人名要按习惯写,如“后苍(汉代人,经学家)”“後敏”“後政(均为明代人)”。②以“后”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韵母为ou,但声调和声母不同。hòu:逅∣ɡòu:垢、诟。 【构词】后代(後代)∣后方(後方)∣后果(後果)∣《后汉书》(《後漢書》)∣后患(後患)∣后援(後援)∣落后(落後)∣事后(事後)∣先后(先後)∣后妃(后妃)∣后宫(后宮,古代君王的妻妾等所居住的处所)∣后土(后土,古代称大地)∣后王(后王,君王)∣皇后(皇后)∣太后(太后)∣后稷(后稷,传说中的周代祖先,曾任农官,负责耕种和收获之事)∣后夔(后夔,传说中的上古乐官)∣后唐(后唐,即帝尧,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后辛(后辛,殷纣王)∣后羿(后羿,传说中的上古夷族首领,善于射箭) 资料主要来源: ①魏励《常用汉字源流字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先后”之“后”的本字为“後”,原为会意字。甲骨文①的上部为绳索之形,下部是一只脚趾朝下的脚(止)。林义光说:“足有所系,故后不得前。”②是金文的形体,其左又增加一个表示行走的“彳”,由原来的会意字变成了形声字。③是小篆的形体,与金文基本相同。④为楷书的繁体字。⑤为被借用的简化字。 《说文》:“后,迟也。”“后”字的本义为“走在后面”的意思,如《论语·先进》:“子畏于匡,颜渊后。”大意是:孔子在匡这个地方被囚禁了,(他的学生)颜渊最后才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将后齐、燕。”意思是:将要落在齐国和燕国的后面。“后”亦可引申为时间的“迟”、“晚”,如《荀子·修身》:“或先或后。”这是说:有的早有的晚。 请注意:在古书中常见“后进”一词,这决非指进步较慢的人,而是指“晚辈”,比如《晋书·裴秀传》:“后进领袖有裴秀。”这是说:晚辈们的领袖是裴秀。“后事”今天多指“丧事”,如“料理后事”。但是古代则多指“后来的事情”,如《晋书·阎缵传》:“前事不忘,后事之戒。” ——(左民安《细说汉字》) 善生孩子的女人——“后”字趣释 “后”是“後”的简化字,也是“君后”的“后”的本字。古代的“后”与“後”有着什么关系,下面作些简要分析。在这里先说“君后”的“后”。“后”字的甲骨文为“ ![]() ![]() “后”字是母系社会的产物,“后”字的结构向后人展示了善于生育的女性才是先民早期的崇拜对象。早期的先民对生育为何如此渴望呢?这是因为远古时代由于生产方式的落后,以及部族战争的频繁,加之生产过程中种种非人力所能改变的灾难,人口增加困难。又因为那时人口的增加是部落或家庭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这就导致先民对善产者、多育者的重视与尊崇。 以女性为生育崇拜对象,虽然是母系社会的产物,而更深的原因,则因初民对生育过程中男性作用的无知。他们否认了生育是性行为的结果,都认为是某种精灵进入妇女体内所致。这种“感天而生”的神话传说在中国古代颇多。在母系社会里强调妇女在生育功能上的决定作用与维护母权是完全一致的。在远古时代,氏族作为一种社会的基本群体,实际上是一种血缘集团,因而氏族首领地位的确定最初是由生育繁衍后代的功绩奠定的。在那个社会里,人们对一个氏族首领的确定及尊重,正好体现了人们对生育的赞美和崇拜。 在母系社会里,部落即氏族的最高主宰者是母氏,而母氏的最高德行就是生育,因此“后”就成了女性酋长的称呼。“后”是母系社会的写照。在这一社会中,与母权制相适应的婚姻制度是群婚制。以后,“后”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了变化,由群婚制发展到专偶婚,母权制度被夫权制所替代,作为氏族首领的“后”从女子变成男子。由于阶级、国家的出现,“后”又从氏族首领转变为君王或诸侯。而“后”的字形却因为文字的约定俗成的特性,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于是字形和字义就出现了这种差异。如禹死后,由选举而产生的部落首领称“后益”,后来禹的儿子杀掉后益,继承了父位,并自称为“夏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出现了。此时又改“君后”为“君王”,而称帝王的妻子为“君后”或“皇后”。《白虎通·嫁娶》:“天子之妃谓之后,何为后,君也,天下尊之,故谓之后。”在现代汉语中,“后”作“先后”的“后”时,另有一繁体字为“後”。 在上古无“後”字(有的学者认为甲骨文中有“後”字),那时表示先后的“後”就是“后”。“后”是怎样具有“先后”之“后”的意义的呢?据王国维说,甲骨文的“后”均像倒“子”在“人”后,故引申为先后之“后”。有的学者不同意这种解释,认为这种解释带有较大的主观性,不足以令人信服。表示君后的“后”用作“先后”之“后”,只是一种同音假借现象。郭沫若在《甲骨文研究》中指出:“(后)用为先后字者,盖出于假借矣。”此后,为表示“先后”的“后”,古人又造一字,即“後”字。 “後”到金文中才出现。《说文解字·彳部》:“後,迟也。从彳、幺、夊者,後也。”彳(chì)与走路有关,小步走。幺,古“玄”字,系也(一曰“小”也)。将足系住,当然要落在后面,不能前进。夊,“止”的变体,即“止”的反字,就是行,也与行走有关。可见“後”的本义是走在后面,落在后面。此后,“后”与“後”才有明确分工。而进入现代,“後”又简化为“后”,与古代相同。 ——(吴东平《汉字文化趣释》) |
|
来自: MAY的学习簿 > 《田蕴章《每日一题 每日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