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策基础部额济纳综合车间工务组职工抗击风沙、守护荒漠铁路—— 逐沙前行,只为畅通无阻 □特约记者付爱民 通讯员胡鹏飞 “天窗”检修作业 在临策铁路最西段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班组——临策基础部额济纳综合车间工务组。他们管辖区线路沙害路段多,外出作业必须乘坐轨道车前往,到最远的区段作业,单程就要2个多小时。 工务组有50余名职工,他们中有年过五旬的线路工人,也有正值芳华的青年职工。在荒无人烟的铁道线上,与之相伴的是火车轰鸣和大风扬沙,长年食宿于车间、工作在无人区,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守护荒漠铁路的安全。 严管厚爱好“兵头” 作为车间工务组组长,韩起银明白班组管理人员需要的是技术权威、业务过硬的大拿。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他利用车间集中食宿的优势,组织职工利用出工前、晚饭后时间,开展岗位技术培训,还和职工同场竞技。他扎实的业务技能和娴熟的操作手法很快赢得职工们的认可。 在日常管理中,韩启银深知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从班组安全生产到职工生活,他都细心观察,对每一名职工关怀备至。他在班前会上组织职工学习规章制度;上班前观察职工精神状态,对问题职工及时进行谈心交流,帮助解决困难;对作业中存在违章违纪行为的,都严格按照制度考核,及时公示考核原因和结果。严格管理加透明考核减少了职工违章违纪行为,让作业标准化在工务组职工中形成习惯。 能工巧匠众人夸 工务组领工员徐东升是班组的大能人。每一次线路检查,他对轨距、水平总是“三步一弯腰”检查,不放过线路上任何蛛丝马迹,一天作业往往需弯腰上千次,常常累得直不起腰。徐东升对线路隐患问题如数家珍,如何整治更是有自己的方法。 除了业务精,他还是职工眼中的巧手木匠。在徐东升的工具箱里,斧子、锯子、锤子、电钻样样齐全,放下锯子,拿起斧子,每样工具他应用娴熟,修旧利废是徐东升的业余爱好。 额济纳综合车间距巴彦淖尔市700多公里,离额济纳镇也有10多公里的路程,车间200多人所用的桌椅板凳、门窗等日常用品损坏后如何维修成了大问题。徐东升自费购买木匠工具,义务献工为职工排忧解难。 有一次,他看到乘坐轨道车外出作业的人员增加,部分轨道车乘车人员没有坐处,或站或席地而坐,十分不便。徐东升利用废旧木料和一些角钢,为轨道车制作长条椅,很快4把长条椅安装在了轨道车上,职工们交口称赞。人多时并排坐人,人少时就成了简易床铺,为外出作业人员解决了休息难的问题。 防沙明洞铁卫士 4月17日5时,韩启银与30多名线路工带着午饭在沙尘弥漫中上了轨道车。这天的作业任务是整修K653公里处防沙明洞内线路及清理明洞外积沙。 为了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临策铁路修建时绕过当地40多万亩胡杨林,从沙漠中穿过,并在沙害最严重的两段线路处修建总长6公里的人工隧道——防沙明洞。这样的设计,可以使滚滚流沙从隧道上方通过,保证线路不被黄沙埋道,但薄厚不匀的流沙堆积明洞两侧也留下安全留下隐患。所以,清理明洞内及两侧的积沙就成为工务组常态化工作。 到达作业点时,大漠天边正泛起鱼肚白,大家有序分成两组开始作业。明洞内,在轨道车大灯的照射下,电动扳手、便携式捣固机、打磨机的轰鸣声此起彼伏,调高低、测水平、量轨距,各项线路整修工作有条不紊,高强度、快节奏的作业外加轨道车尾气、作业中扬起的尘土,作业人员很快就被画上“脸谱”。明洞外,作业人员一字排开,在凛冽的寒风中,他们挥舞铁锹、顺风扬沙,在大风作用下黄沙飘向远离铁路的地方,没多久,就变成了“小黄人”。3个小时的“天窗”很快就要到了,干完活的职工没有丝毫喘息机会,立即上车驶向最近的小站,为即将通过的列车让道。 “每次整修线路我们都会当做一次‘打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线路安全畅通。”韩启银介绍说。去年,工务组线路工作完成率达100%。 远离城市的热闹和喧嚣,每天做着重复单调的检修工作,眼里看到的大都是戈壁和沙漠,但无畏的工务人员脸上仍然洋溢着开心的笑容,默默坚守在线路养护第一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