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风玉露一相逢——《红楼梦》题材的五更调研究

 夜黑心明 2018-04-19

 

多种曲艺都改编过《红楼梦》故事,但长期以来学界的研究都集中在子弟书这一种上,《红楼梦》其他说唱的研究则很冷清,更鲜有人论及《红楼梦》说唱中五更调这一特殊的体式。五更调是定格联章体制,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大都是原生的。然而,在《红楼梦》相关的民歌时调中,却出现了五更调,这是小说、戏曲作品和民歌时调相互融和的又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五更调和《红楼梦》有着相似的抒情基调,二者结合为一体是必然的,《红楼梦》故事可借五更调的传统形式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深入到民间和群众生活,五更调可由《红楼梦》故事为已注入新的血液、保持鲜活的生命状态。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尤其是在一百二十回本刊行以后,被改编成多种曲艺形式,地方民歌时调纷纷吸收其内容,或描摹人物,或表现情怀。短期内《红楼梦》故事便已超越先出的《三国》、《水浒》等,成为最受说唱艺术喜爱的题材。学界对《红楼梦》说唱文学的关注多集中在子弟书上。文献整理方面,胡文彬编有《红楼梦子弟书》,关德栋、周中明《子弟书丛钞》[2]和黄仕忠等编的《子弟书全集》也都选录了《红楼梦》子弟书。具体研究方面,胡文彬《<红楼梦>子弟书初探》最早对《红楼梦》子弟书的产生、作者、版本、内容、价值等作了全面论述,王晓宁博士学位论文就红楼梦子弟书作了深入的综合研究[5],其他如子弟书对《红楼梦》人物的改造、风格的重构、语言的继承和创新等都有相关研究成果。相比之下,《红楼梦》其他说唱的研究则很冷清,更鲜有人论及《红楼梦》说唱中五更调这一特殊的体式。

一 抒情基调的应和:夜间时序和悲剧故事

五更调,或称五更转、五更词等,是一种时序体联章韵文,它产生很早,在长期的发展中,出现了多种变体,融入了多样的内容,渗透到民歌时调、戏曲、诗词等多个领域。但是,民歌时调中的五更调因是固定的联章体制,不能像其他民歌调子一样,自由地化用或改造戏曲、小说中的人物故事,所以民歌时调中五更调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大都是原生的。然而,在《红楼梦》相关的民歌时调中,却出现了五更调,这是小说、戏曲作品和民歌时调相互融和的又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红楼梦五更调出现的背景是《红楼梦》被改编成各类曲艺,走出案头笔端,走向台前场上。据李静统计,自《红楼梦》诞生起,有20余种地方曲艺改编过这部小说。多数改编在清代就已完成。《红楼梦》故事传播范围之广和速度之快可见一斑。浸淫在这种风气之中,古老传统的五更调体式难免要与新兴的《红楼梦》故事发生碰撞。五更调本不适于移花接木,但它和《红楼梦》故事的结合却不乏佳篇。其根本原因在于五更调和《红楼梦》有着相似的抒情基调。

五更调的抒情基调是哀叹、感伤,主要内容为人们长夜无眠之时的所思所想。它与其他时序体民歌最大的区别就是时序都是夜间时段。用五更来记夜间时段,起自汉魏时期。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或问:‘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训?’答曰:‘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更,历也,经也,故曰五更尔。’”《孔雀东南飞》有“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句。五更调的产生当在五更计时不久之后。目前所见最早五更体作品是《乐府诗集》卷三十三所收的《从军五更转》,郭茂倩注解说:“《乐苑》曰:‘《五更转》,商调曲。’按伏知道已有《从军辞》,则《五更转》盖陈以前曲也。”《从军五更转》以军旅生活为对象,写出了随着时间推移,人物越来越寂寥、沉重的心理。早期许多五更调,都以征人为主题。至隋唐时期,五更调内容更加丰富,如《五更转·缘名利》:

一更初夜坐调琴,欲奏相思伤妾心。每恨狂夫薄行迹,一过抛人年月深。

君自去来经几春,不传书信绝知闻。愿妾变作天边雁,万里悲鸣寻访君。

二更孤帐理秦筝,若个弦中无怨声。忽忆狂夫镇沙漠,遣妾烦怨双泪盈。

当本只言今载归,谁知一别音信稀。贱妾犹自姮娥月,一片贞心守空闺。

三更寂寞取箜篌,叹狂夫□□□□。□□□□□□□,□□□□□□□。

尔为君王效忠节,都缘名利觅封侯。愿君早登丞相位,妾亦能孤守百秋。

四更丛竹弄宫商,每恨贤夫在渔阳。池中比目鱼游戏,海鸥只□□□□。[7]1248-1249

曲中女子,因思念丈夫长夜不眠,无奈借琴筝遣怀,怎知思念和怨望萦绕在胸,剪不断、理还乱,既盼望佳婿能“早登丞相位”,又因杳无音讯而烦恼煎熬。与此类似的写闺思的五更调有很多,明清民歌写男女恋情多用五更调。不过五更调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并不局限于征人、思妇,而是多方位记录了不同身份、经历的人们的生活悲苦。如敦煌曲歌辞中《五更转·识字》: 

一更初,自恨长养枉身躯。耶娘小来不教授,如今争识文与书?

二更深,孝经一卷不曾寻。之乎者也都不识,如今嗟叹始悲吟。

三更半,到处被他笔头算。纵然身达得官职,公事文书争处断?

四更长,昼夜常如面向墙。男儿到此屈折地,悔不孝经读一行。

五更晓,作人已来都未了。东西南北被驱使,恰如盲人不见道。

曲子抒发了一个人因不得读《孝经》而引发出身为文盲的不幸、感叹和悲吟。又如清代《南京调词》之的《哭妻房》描写了一个男子妻子新丧,儿女们哭闹着要找娘。好不容易哄孩子入睡,蓦地瞥见踏板上绣花鞋,更加痛彻心扉。多少亲友劝他娶填房,但他立志要独伴孤灯。如上所示,五更调内容丰富,将普通民众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融入时间体叙事的格式中。经留意可发现,尽管五更调内容多种多样,但绝大多数五更调都是书写现实生活悲苦、感伤的一面,其抒情基调和红楼故事相同。

《红楼梦》是部悲剧小说,显赫一时的家族由兴盛到败落,宝黛纯真的爱情由滋生到幻灭,可敬可爱的女子由鲜活到死寂。曹雪芹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铸就了贾府绚烂如花的开端、飞鸟散尽的结局,塑造一群性情各异、命运堪伤的女子,令无数读者为之扼腕痛惜、潸然泪下。如明义《绿烟琐窗集·题红楼梦》末两首:

莫问金姻与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纵使能言亦枉然。

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青娥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

永忠《延芬室集·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绝句第一首:

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

同样,由《红楼梦》梦改编的曲艺作品也多继承了原小说的悲剧主题,小说中典型的悲剧人物黛玉和晴雯成了为人钟爱和同情的人物。如《子弟书全集》中共收录了31篇《红楼梦》故事作品,改编自黛玉故事的有《会玉摔玉》、《埋红》、《伤春葬花》、《二玉论心》(甲)、《二玉论心》(乙)、《全悲秋》、《石头记》、《露泪缘》,共8篇;改编自晴雯故事的有《晴雯撕扇》、《遣晴雯》、《探雯换袄》、《晴雯赍恨》、《芙蓉诔传》,共5篇;改编自刘姥姥故事的有《一入荣府》、《二入荣国府》、《两宴大观园》、《议宴陈园》、《醉卧怡红院》,共5篇;改编自宝钗故事的有《宝钗代绣》、《宝钗产玉》2篇;改编自湘云故事的仅《湘云醉酒》1篇;改编自袭人故事的仅《玉香花语》1篇;其他改编自凤姐、鸳鸯、妙玉等人故事的共9篇。全31篇中至少有13篇,感情基调是悲伤沉痛的。《红楼梦说唱集·弹词开篇》共收录51篇,除《红楼梦》和《金陵十二钗》外,有19篇主写黛玉、5篇主写宝玉、25篇写元春、晴雯等24人。其他曲艺改编情况与此类似。所以,抒情基调相同的《红楼梦》和五更调,二者结合为一体是必然的,《红楼梦》故事可借五更调的传统形式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深入到民间和群众生活,五更调可由《红楼梦》故事为已注入新的血液、保持鲜活的生命状态。

二 叙事抒情的张力:五更体例和人物剪影

现见到的典型的《红楼梦》五更调有三首:清代华广生《白雪遗音》中《银纽丝·补雀裘》,扬州调《黛玉悲秋》之《梳妆台》和《宝玉哭灵》之《梳妆台》。其他还有些不是严格的一更到五更的格式,如韦人、韦明铧《扬州清曲》收录的《晴雯补裘》之《剪靛花》一节。前已述及,五更调夜晚时序特有的悲凉凄清的氛围和《红楼梦》的悲剧故事相互贴合,《黛玉悲秋》、《宝玉哭灵》和《晴雯补裘》可谓是截取了《红楼梦》故事中这三个人物最令人唏嘘感叹的场景之一。黛玉“以泪还债”的宿命注定了她的愁肠千转,又加上体弱多病,夜深难寐成为她的常态。小说鲜有正面工笔描写黛玉深夜辗转反侧时所思所想,五更调却尽情发挥想象,补足这部分留白,将黛玉夜不成眠时的心理活动表现得细致淋漓。宝玉生在温柔富贵,珠翠环绕、奴仆成群。晴雯夭亡、姐妹远嫁,都曾让他伤怀落泪,但对他打击最大的莫过于黛玉的逝去,所以“哭灵”一节是贾家败落之前宝玉最悲痛的时刻。晴雯心高气傲,但心直口快,锋芒过盛,最终在病中被赶出贾府。“补雀裘”一节是她病重的根源,导致了她被驱逐时无力反抗,也间接导致了她归家后很快病逝。她的才华,她的尽心,她的不幸,都隐含在“补雀裘”的过程中。

五更调铺陈往复的体例,利于将典型环境下人物细腻丰富的情感变化进行多层次全方位展现。如《黛玉悲秋·梳妆台》:

耳听得莲花漏已报初更,不怨天不怨地不怨旁人。怨只怨,二老爹娘亡故得早,怎忍心,撇下我年幼小姣生。

二更里,泪纷纷,无兄弟,少姐妹独自一人。举目无亲真可痛,没奈何,投入在外婆婆家来存身。

三更里,身入贾氏门,眉高眼低,各事总留神。多蒙那外婆婆疼爱,宝哥哥常照应,终日间作伴,都是一班表嫂姊妹们。

四更里,月落晓星沉,虚度光阴十六春。自幼儿。聪敏伶俐争强好胜。怎奈是,心高命薄各事不如人。

五更里,金鸡啼叫天色明,一夜相思好梦难成。四肢无力,勉强抬身起,整一整衣衫,揩一揩泪痕。

黛玉之叹,一叹父母早亡,二叹无兄弟姐妹,三叹寄人篱下,四叹心事无着处,五叹又是一夜无眠。层层推进,由身世到处境,有对过去的哀伤更有对现在和将来的担忧。这首五更调,是黛玉一生的剪影,曲辞巧妙地将她的身世、个性、情感等浓缩在五更体的叙事中,兼用互文的修辞,形式上是五更体例,但人物情感并不为时序限制,细腻地写出了黛玉长夜不眠、种种悲叹萦绕于胸挥之不去的情形。第一人称的视角,使得感情的抒发更直接、更打动人心。又如《补雀裘》:

怡红院的晴雯命儿薄,芙蓉衔恨恨偏多,痴情儿一点错把青春过。辜负奴姣姿罢哟,喝喝咳咳!令人泪如梭,辜负奴姣姿罢哟,喝喝咳咳!令人泪如梭。

弱体难禁这朔风凉,恹恹染病卧牙床,偏遇公子把雀裘坏。怜惜宝玉儿罢哟,喝喝咳咳推被把活计忙,怜惜宝玉儿罢哟,喝喝咳咳推被把活计忙。

一更里来秉上灯,十指尖尖把绣针擎,动动针来奴的神不定。斜倚着绣枕儿罢哟,喝喝咳咳,桃腮面通红,斜倚着绣枕儿罢哟,喝喝咳咳,桃腮面通红。

二更里翠裘补上了半边,紧蹙着蛾眉默默无言,风送铁马声不断。似这等病体恹恹罢哟,喝喝咳咳,补到何时完?似这等病体恹恹罢哟,喝喝咳咳,补到何时完?

三更里翠裘未补成,阵阵的喘吁咳连声,玉体儿斜靠红绫难扎挣。欲待不补罢哟,喝喝咳咳,辜负了夙日的情,欲待不补罢哟,喝喝咳咳,辜负了夙日的情。

四更里翠裘才补完,针针相连,线线相连,佳人忽把朱颜变。娇喘微微罢哟,喝喝咳咳,实在令人怜,娇喘微微罢哟,喝喝咳咳,实在令人怜。

五更里翠裘递给宝玉瞧,叫声:“公子,仔细听着,心血费尽补完了孔雀裘。你要知情罢哟,喝喝咳咳,不负奴心苗,你要知情罢哟,喝喝咳咳,不负奴心苗。”

《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写晴雯补雀裘一节时,详写了晴雯补雀裘工序之繁杂、过程之艰辛及宝玉对她的照顾之细心,对晴雯的心理描写却不多,只在开始写她“挽了一挽头发,批了衣裳,只觉头重身轻,满眼金星乱迸,实实掌不住。待不做,又怕宝玉着急,少不得狠命咬牙捱着。”补完之后“嗳哟了一声,便身不由主倒下了。”五更调《补雀裘》基于原著,采用了不一样的角度,将焦点锁定在晴雯身上,浓墨叙写她拖着沉重病体、仍挣扎着补完雀裘过程中的所思所想。

三 带着镣铐舞蹈:五更调书写的限制

同样是五更调,但是不得不承认,《宝玉哭灵·梳妆台》是三篇中文学成就较差的一篇:一更里,魂游离恨天,上穷碧落下黄泉;仙凡路隔难相见,梦里凄凉实可怜。

二更里,独自想婵娟,空叹才高似谪仙;不该焚稿把痴情断,枉将心事寄香奁。

三更里,回忆暮春天,手持花锄出绣帘;葬花感泣萌闪念,人面桃花两杳然。

四更里,相伴宝钗眠,春风一度了前缘;闺中岂是真留恋?不过接续宗祧把孝道全。

五更里,云窗立志坚,埋头温习旧书篇;博成一第把双亲显,好将忠孝学神仙。

这首曲子中,五个层次的叙事放在一起并不自然。前三段,悼念黛玉,展开回忆,把焚稿断痴情和暮春葬花两个经典场景纳入唱词,有效地强化了阴阳两隔的悲剧效果。后两段基调突转,由凄凉悲痛的情绪忽然转至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的打算,感情转变极不自然,宝玉哭灵的形象也因此大打折扣,整体抒情性比起前两首逊色不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因为五更调本身在移植固有故事时颇多体例上的桎梏,既要符合格式,又要尽量保持故事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因为改编者接触《红楼梦》故事的途径多样,也许是阅读了《红楼梦》或其续书,也许是通过其他曲艺的表演,以致于改编者对故事人物形象的把握和《红楼梦》原著存在偏差。而且,把这首五更调置于《宝玉哭灵》全篇中进行考察会发现,这部分曲子在《宝玉哭灵》套曲全篇中的位置决定了其叙事抒情两方面的缺憾。

《黛玉悲秋》和《宝玉哭灵》都采用了扬州清曲中的“大五瓣梅”形式,《黛玉悲秋》所用的曲牌依次是[满江红]、[梳妆台]、[跌断桥]、[银纽丝]、[哭小郎]、[剪靛花]、[跌板]、[落板],[梳妆台]位于全曲的前部,在高潮[哭小郎]之前,是全曲叙事刚刚开展开、抒情步步上升的阶段,正适于借五更调大肆铺陈渲染。《宝玉哭灵》所用曲牌依次是[满江红]、[跌断桥]、[银纽丝]、[剪靛花]、[鲜花调]、[哭小郎]、[补缸]、[梳妆台]、[跌板]、[落板]。[梳妆台]位于全曲高潮[哭小郎]之后,而紧接着曲尾[跌板]、[落板],很明显是全曲叙事即将收拢、感情抒发由全面迸发到平复的阶段,此处用五更调,不好发挥其层层推进的优势,只得寥寥数语,渐唱渐收,逐步过渡到结尾。在音乐上,五更调不论处于高潮前还是高潮后,应当都有其合理之处,但是从文本上看,由于整套曲辞的限制,改编成果未能尽如人意。

(文章原载《淮阴师院学报(哲社版)》2016年第1期“民歌整理与研究”专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