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清曲与《红楼梦》 韦明铧 《红楼梦》问世以后,在清代就已经有一些地方曲艺把它改编成了说唱作品。其中较早而又较为人熟悉的,有北京子弟书和苏州弹词。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子弟书作家韩小窗和弹词艺人马如飞分别创作了《露泪缘》十三回和《南词小引》十三篇,这南北两种俗曲,都是演唱红楼故事的。这通常被认为是最早演唱红楼故事的俗曲。但实际上,早在道光初年就有另一个地方曲种将《红楼梦》改编成曲艺作品,这就是扬州清曲。 香港今梦曲 扬州清曲亦称扬州歌、扬州调、扬州小曲、扬州小唱、扬州小调、扬州小词、扬州南音、扬州六书。元代的扬州已出现了“小唱”名称,据元人夏庭芝《青楼集》载:“李芝仪,维扬名妓也,工小唱,尤善慢词。”明清两代扬州清曲极为流行。张岱《陶庵梦忆》“二十四桥风月”条说扬州普通娼妓都能“发娇声唱[劈破玉]等小词”。《金瓶梅》第五十五回写扬州苗员外送两个唱“南曲”的歌童给西门庆,他们唱的一套{新水令]“果然是响遏行云,调成白雪”。清人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一则说:
这里把扬州清曲的曲牌情况记述得十分详细。扬州清曲在清代中叶最为鼎盛。乾隆间颜自德、王廷昭编辑的《霓裳续谱》里收有许多俗曲,其中有的标明是“扬州歌”,傅惜华先生在《乾隆时代之时调小曲》中说:“扬州歌一名‘扬州调’,清代扬州地方所产生之时调。” 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曲调的扬州清曲,至今还有不少爱好者。而红楼故事,自清以来一直是扬州清曲演唱得最多、最广的曲目。兹就三部有关的书,来考察扬州清曲与《红楼梦》的关系。 韦明铧韦艾佳著书 一、《风月梦》:道光年间扬州清曲演唱红楼故事的实录 小说《风月梦》三十二回,清邗上蒙人著,有道光戊申年 (1848) 自序。邗上蒙人姓名不详,但“邗上”二字已经点明他是扬州人,至少是寄籍在扬州的人。有上海申报馆、江左书林、江右书林及扬州聚盛堂等刊本。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 《风月梦》全书以扬州为地理背景,对道光年间的扬州风俗有大量描写,尤其是多次写到扬州清曲的演唱情形,朱自清先生在《中国歌谣》中曾提到:“《国语周刊》第八期有《扬州的小曲》一文,介绍邗上蒙人的《风月梦》中的扬州妓女唱的小曲。”据统计,《风月梦》写扬州清曲的演唱共十五次:。 第五回,翠琴唱[满江红],月香唱[满江红],月香唱[叠落];月香再唱[叠落]。 第七回:桂林唱[软平],风林唱[叠落],双林唱[满江红],月香唱[劈破玉],月香唱[二黄],文兰唱[剪剪花],文兰唱[叹五更]。 第十二回,凤林唱[南京调]。 第十三回,妇人唱[南京调]。 第二十九回,凤林唱[离京调],贾铭唱[吉祥草]。 其中演唱《红楼梦》有三次。第一次。写在扬州湖上游船里,“月香拿起琵琶,将弦和准,向众人道:“唱得不好诸位老爷包含。众人道:‘洗耳恭听。’月香遂唱了一个[叠落],其词曰”—— 潇湘馆茜纱窗,潇湘馆茜纱窗。哎哟! 鹦鹉帘前唤晓妆。愁肠! 林黛玉闷恹恹。斜倚在雕栏、雕栏上。 小袭人手捧着,小袭人手捧着,哎哟!一幅花笺字数行。姑娘!咱奉宝玉之命,特地前来将你、将你望。 第二次,写扬州虹桥东岸酒馆里,众人饮酒猜拳,“陆书道:‘第三拳,请你唱个小曲。’月香递了筹,有人递过琵琶,月香将弦和准,唱了一个[叠落]。其词曰”——
上面两段唱词,都是撷取了《红楼梦》中的某一特定场景加以歌咏,故篇幅均极短小。但篇幅虽短小,却提到了林黛玉、贾宝玉等人物,潇湘馆、栊翠庵等地名,说明《红楼梦》中的人物故事经过清曲的演唱,在道光年间已为扬州普通市民所非常熟悉。 《风月梦》第三次写月香唱《红楼梦》,是用的[二黄]曲调。[二黄]属于皮黄系统,不同于清曲固有曲调的[叠落],但它偶尔也为清曲所借用。这一段唱词比较长,已经很接近现在还流传着的清曲唱段。其词云:
歌词用韵颇乱,但对于黛玉的苦闷心情,也可以说是曲尽其情了。 《风月梦》有作者道光二十八年(1848)自序,说明书中所反映的至迟是道光二十八年(1848)以前的情况。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北京子弟书作家韩小窗、苏州弹词艺人马如飞都是咸丰以后才从事曲艺活动的。那么,扬州清曲很可能是最早将《红楼梦》改编成曲艺的曲种。 实际上邗上蒙人的《风月梦》不仅真实反映了当时《红楼梦》在扬州流传的情形,而且《风月梦》本身也是在《红楼梦》的影响下产生的。《风月梦》的书名显系来源于《红楼梦》的异名《风月宝鉴》。第一回说在险峻的高山下“有一块五尺多高的石碣”,上面镌刻着“自迷山无底潭”六个大字,接着声明“此书虽曰风月,不涉淫邪”,最后一回写“忽见又有一人,年约五十馀岁,发白齿脱,面容枯槁,拍着手掌,高声作歌”,道是:“烟花好,烟花好,越是情痴越坏了;昨宵枕上说从良,今日另跟别人了”,“烟花好,烟花好,橐尽囊空钱尽了:百般恩爱许多情、一旦无钱脸变了。”所有这些,都带着模仿《红楼梦》的明显痕迹。 二、《今梦曲》:一部从未见诸著录的红楼俗曲集 歌词集《今梦曲》,清末民初钟德著。香港聚珍书楼出版,书末有民国九年南海天放氏序。未见著录。 著者钟德,字培贤,号希伯,大约生于清代道光三十年(1850) ,卒于1934年。他是晚清秀才,因屡试不第,便终身从事扬州清曲的演唱与创作。他擅唱泼口(即生角,用真嗓子),声音洪亮,富于变化,被同行目为“泼口之王”。但他对扬州清曲的更大贡献,却是改编和创作了大量的新曲目,尤以红楼曲目最脍炙人口,一粟所编《红楼梦书目》中收“扬州调”数种, 其中《贾宝玉哭灵祭奠》署为“宗希伯撰”,即为钟德(“宗”字为钟之误)。 《今梦曲》一书共含唱词十五篇,其篇目是:
书前有序文和题词若干,对著者与作品颇多评述。著者钟德是扬州人,晚年生活于岭南,艺术造诣虽深,然而境遇却很潦倒,如稚援在《序一》中说:“瞽师钟德,年六十矣,主平以擅唱扬州著,而时移世易,知音者稀,则又与刘禹锡赠歌者米嘉荣诗‘近来时世轻先辈’一语相同。”叶宗公则在《序二》中说:“德,里中瞽人,善歌,尤善歌《石头记》诸故事,市巷所闻,腾咳久矣。”南海天放氏的《增刊今梦曲后序》,对钟德的艺术这样评论说:
《今梦曲》中的歌词,写得情意真挚,辞藻典雅,在俗文学中堪称精品。如《黛玉焚稿》中写道:
“讲乜”是说什么的意思。《宝黛谈禅》中写道:
《今梦曲》一书绝版已久,十分罕见,故极少有论者提起。笔者只见到日本波多野太郎先生曾在《华南民间音乐文学研究》(横滨市立大学出版)一书中提到过这部书。他说:“民国九年(1920)增刊后序的《今梦曲》(香港聚珍书楼刊),是扬州南音名家瞽师钟德的曲词集。”他认为稚援的《序》对于弹词——扬州南音——广东南音的形成历史,作了“雄辩的论述”。 央视采访韦明铧 三、《红楼曲》:现在还流传在扬州清曲爱好者之中 歌词集《红楼梦》,近人施元铭编,抄本未刊。 施元铭字鼎新,扬州人,生于光绪八年 ( 1882 ),卒于1957年,一生所编扬州清曲唱词甚多,曾集为《施元铭曲词》数册,惜未付梓,已多散失。《红楼曲》抄本现只存六篇,即:《宝王哭灵》《晴雯补袭》《黛玉葬花》《黛玉悲秋》《黛玉归天》《紫鹃哭灵》。阿英先生的《红楼梦书录(简目)》“地方小曲”项内,只著录了《宝玉哭灵》一种,注明是“扬州调”。 《红楼曲》的唱调,既通俗又雅训。现今扬州清曲已无专业艺人,业馀爱好者们即以《红楼曲》为经常演唱的曲目。《红楼曲》有无名氏写的《序》 ,对曲词推崇备至。也是关于红楼俗曲的一篇重要文献:
《序》中说到《宝玉哭灵》一篇系“邑人钟希伯”所作,钟希伯即一粟《红楼梦书目》中的“宗希伯”,亦即前文所述之钟德。其馀诸篇,当即施元铭所作。 《红楼曲》里的作品,《黛玉悲秋》《宝玉哭灵》二篇已收入扬州市文联编辑的《扬州清曲选》(1957年7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晴雯补裘》《黛玉葬花》《黛玉悲秋》《紫鹃哭灵》《宝玉哭灵》五篇已收入韦人、韦明铧编的《扬州清曲》(1985年6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春风文艺出版社曾出版过一部《红楼梦子弟书》,其中收集了子弟书历史上所有的红楼曲目,对于研究子弟书和研究《红楼梦》均很有裨益。如果把扬州清曲历史上所有的红楼曲目,以及苏州弹词历史上所有的红楼曲目,亦加以收集整理,编辑成《红楼梦清曲》和《红楼梦弹词》,那对于研究清曲、弹词和研究《红楼梦》本身,应该同样是很有裨益的。由于北京、扬州、苏州都是《红楼梦》的重要地理背景,也是与曹雪芹家庭极有关系的地方,因此看看这三个地方的曲艺曲种是怎样改编和演唱《红楼梦》的,对于红学研究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原载《红楼梦学刊》1989年第三辑
|
|
来自: 新用户6526zsvC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