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中国古代梳篦发展简说[上]

 聰哥的寶藏 2018-04-19

中国古代梳篦发展简说

   湖南考古集刊第4集,1987

 

关子古代梳篦发展问题,作为一个专门的论题,似乎没有多少文字可写。我之所以要写这篇东西,原本是从考察史前居民装饰品的过程中得到的启发,没想到梳篦的发展从新石器时代末期一直可以追踪到数百年前。这里专为把梳篦提出来研究,以此作为我考察史前时代装饰品的一个开篇。

梳理头发,是文明社会人类日常必要的美容活动之一。现代梳篦,种类繁多,究其渊源,可上溯到六千多年前的原始时代。我国古代梳篦的发展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它是人类美容史的记录。梳篦虽然是一种平凡的创造,但了解它们的发展演变,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方面认识人类物质文化发展的历史。

古代制作梳篦的原料很多,比较贵重的有象牙和金玉,还有石材和骨材等,以木料为最常用,木质梳篦发现最多。

为叙述方便起见,我们把梳子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为“握手”,握手顶部称梳背;下为齿部,齿间空隙称齿缝。

梳篦的形状,从整体造型上看,可分长方形、箕形、半月形和长条形几种,其中长方形的又分竖长式和横长式两种,箕形的也分竖长式和横长式两种。还有一些介乎这几种形状之间的梳篦,它们都可以分归某一类之中,这里不再作进一步分类。如果从梳背上分,又可分为平背、弧背两种,从齿式排列上还可分为平排齿和弧排齿。这些特点往往可以从整体分类上表现来,如平背属长方形一类,弧背属箕形和半月形一类。

梳篦的发展演变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我们分七个大的时代分别叙述如下:

1.史前时代

考古发现的比较早的古梳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墓中,在10号墓人架头部见到两件象牙梳,一件已残,一件制作十分精致①。梳体为长方形,梳背平列三个圆孔,握手部镂出“S”形纹饰,S的凹弯处还镂有“T”字纹。梳高16.7、宽 8厘米16齿,齿缝与齿径接近等大(图一,3)。在江苏邳县刘林遗址也曾两次发现大汶口文化骨梳,亦为长方形,齿数较少,仅四、五齿(图一,2),不过时代比泰安大汶口的象牙梳要更早一些②。

长江流域也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象牙梳,湖北郧县青龙泉曾出土一件横长形的象牙梳③,长6厘米,约有20齿(图一,6)

属于龙山文化时期的比较重要的梳子要数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发现④。那里出土了石梳和玉梳各一件,玉梳11齿,高10.2、宽6.2厘米,石梳20齿,宽7.9、残高9.7厘米(图一,4)。年代与此相近的江南良渚文化也有骨梳发现,制作比较简单,发掘者认为它是制陶时划纹的工具⑤,也不能排除它用于理发的可能性,梳子在此时就具备了两用的性质。

史前时代的梳子出土虽不是很多,但是特点十分突出,大都为平排齿和平背的长方形,以竖长式为主,高宽比值接近2:1,齿数少仅四齿,多到二十齿。

2.商周时代

早商时期梳子的造型与史前时代相比,基本没有什么改变,郑州上街出土的一件骨梳就与大汶口文化的大致相同(图二,3)⑥。在郑州白家庄发现的一件象牙梳,梳体为长方形,高8.5、宽5厘米,共10齿⑦。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两件玉梳一件骨梳,都略为长方形,8~15齿,握手处雕刻鹦鹉和饕餮纹(图二,1.)⑧。山西石楼出土的商代晚期铜梳,高约11厘米,梳背有鸟形饰,握手处饰回纹,共13(图二,2),这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金属发梳⑨。

西周时期除牙梳和骨梳之外,也发现有铜梳,陕西宝鸡竹园沟就出土两件⑩。西周梳子的造型仍为长方形,不过梳背和握手有的己出现变异,上部已不是规整的方形(图二,45),这种变化实际上早在商代晚期就已经开始了。

春秋时期,梳子的做工愈来愈精。山东曲阜鲁城发现的一件象牙梳,握手和梳齿分别制作,以榫相接,梳背刻抽象化的动物纹,共12齿(图二,7)。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一件18齿玉梳,握手琢出云雷纹,十分典雅(图二,6)。这些都是玉梳和牙梳中的珍品(11)

在河南固始楚墓中出土一件无握手的合体梳篦,一端为梳,一端为篦,长方形,长12、宽34厘米(图二,8)。这不仅是现在发现的最早的木梳篦,也是最早的合体梳篦,它在梳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12)。类似梳篦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托和沙赖古墓也发现过两件,黄文弼先生认为它们晚于汉代,时代还可以重新考虑,是否象固始合体梳篦一样,也要早到战国以前,现在还不好论定(13)

在这里还要提到的是,在甘肃永靖张家嘴辛店文化遗址和新疆木垒县四道沟遗址都发现了一种长柄带齿骨片,其特点是齿短齿数也少,发掘报告的执笔者都把它称之为骨梳(14)。这种器物在商代甚至晚到战国的遗址里也有发现(15),从器形观察,由于过于窄小,似乎难作理发之用,本文暂不将其列入梳篦之内(图三)

3.战国时代

从战国早期开始,梳篦的造型发生了根本变化,长方形梳被箕形梳所取代。篦子的数量发现渐多,其形状与梳子相同,唯齿细密而已。

江西贵溪仙岩崖墓中发现两件象牙梳,由于它们与织机的一些构件共出,所以被认定为纺织用的“理经梳”,恐怕是理发理经两用梳。这两件梳虽说还保留着长方体的形状,但梳顶两端已抹成圆角形,整体开始向箕形过渡(图四,12)。发掘者把仙岩崖墓的年代订在春秋晚或战国早期,这是可信的(16)。湖北襄阳一座出土吴王夫差剑的墓中也随葬有这种平顶圆角梳篦,并彩绘有动植物纹饰,时代亦早到春秋战国之交(图四,3)(17)。著名的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玉梳也是圆角长方形,时代为战国初期(18)。如此看来,这种梳子可能是春秋战国之交常见的形状,具有过渡阶段的特征,它很快演进成为标准的箕形。

现在所见的战国梳篦绝大部分都是在楚墓中出土的,其主要原因恐怕在于南方具备比较好的保存漆木器的条件。楚国梳篦一般都是成套出土,形状相同,均为箕形,规格为高8~10、一宽5~7厘米,也有的还略为小一些,但都是高度大于宽度,齿长一般与握手等高。齿数范围大致是:15~26齿,篦37~67齿(图四,56)

在战国中晚期,木梳篦的握手往往两面都绘有图案化的立鸟等动物以及几何形纹饰,有的还绘有人物图形(图四,5),装饰十分雅致。四川境内也出土过几件战国中晚期的梳篦(图四,4),其风格与楚国无异(19)

4.秦及两汉时代

同战国时代相比,秦和两汉的梳篦没有什么明显变化,仍以箕形为主,不过规格略略见小,高到9厘米和宽到7厘米的梳篦很难见到(图四,89)。一般也是宽小于高,齿长与握手高度接近相等。梳齿一般以15~21齿为限,篦齿多到68~80齿,最多的达到117齿,可宽不过6.5厘米,可见工艺之精。这件百齿篦出自江苏扬州,属王莽之时(20)

秦及两汉时代的梳篦一般也是成套出土,往往都是置于与梳篦同样形状的漆盒内,再把它放在漆奁之中。

值得提到的是,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和湖北江陵凤凰山各出土一件西汉初期的长方形梳,握手均为五栏四柱形(图二,910),这是战国前梳篦古制的孑遗(21),它在汉代实用梳篦中所占的位置还值得研究。

5.两晋至隋唐时代

从战国初年一直到三国之时,历七百之久,梳篦的制作始终以竖长的箕形为主,基本没有什么太大变化。一到西晋时,这种情形开始有了改观。虽然从两晋到隋唐时代,梳篦整体仍然以箕形为主,但是有了明显变化,变成横长的箕形为主,即梳体的宽大于高,主要区别就在这里。梳篦的规格比以前有所增大,有的宽达10厘米以上。还有一部分梳齿长大于握手高度,握手所占的位置开始变小。当然还有相当多梳齿的长度与握手高度比例相当,保持了以往的传统。

隋唐时代的横长式箕形梳,其形状介乎竖长式箕形和半月形梳篦之间,它是标准箕形向半月形变化的一种过渡形态(图五)。

隋唐时代除了木梳,还见到骨梳和角梳。西安唐墓中发现一件仅宽3.15、高1.85厘米的小骨梳,虽有齿线并无梳齿,显然明器,这也是一件典型的横长式箕形梳(22)

[转载]中国古代梳篦发展简说[上]

[转载]中国古代梳篦发展简说[上]

[转载]中国古代梳篦发展简说[上]

[转载]中国古代梳篦发展简说[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