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点赞!这所学校把培养“会当家的孩子”作为办学目标,家长们乐了……

 wwm5837 2018-04-20

民小编说

现在,许多孩子在家是不做家务的,日常生活事务多由家长包办代替,导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劳动意识薄弱。


针对此现象,重庆市两江新区康庄美地第二小学把“培养会当家的孩子”为办学目标,让孩子在体验式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感受劳动的快乐与美好。逐渐地,在学校、家庭与社区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在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中体验实践、发展素质、塑造人格,培养出具有“齐家之识、爱家之情、立家之责、持家之能”的“当家少年”。



现在,许多孩子不做家务,日常生活事务多由家长包办代替,在学校除了值日以外,学生很少参与其他形式的劳动,导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劳动意识薄弱。


为此,学校基于“培养会当家的孩子”的办学目标,通过开展简单家务、基本厨艺等生活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生活实践能力,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情感,树立“自己事情自己做”的自主意识,提高劳动本领,感受劳动乐趣,体验劳动价值,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01

六年一贯的“厨房小当家”课程体系


基于当家文化,学校开发了“厨房小当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为“主内容(必修)”和“自选内容(选修)”两种类型,安排在六年12个学期的课程中,形成六年一贯的学习序列(见表1)。


“主内容”和“自选内容”通过涵盖低、中、高不同学段的“厨房小帮手”“厨艺我最棒”“今天我当家”三大主题,让学生围绕学习主题,了解、体验、感悟真实的生活,将学校所学的知识、生活积累的经验学以致用,锻炼、积累、转化为各种真实生活所需要的综合素养,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表一:“厨房小当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表


02

以“三个结合”推动课程设计落地


好的课程设计必须找到落地的方式,才能生根发芽。为此,通过学校与家庭的结合,“主内容”与“自选内容”的结合和学校、家庭、社区的结合,推动课程的落实。


一是学校与家庭结合。课程设计之初,学校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了解学生和家长对课程的需求。在每学期末,对学生和家长发出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和家长对课程实施的改进意见与建议,学校和家庭一起制订初步的“厨房小当家”课程实施方案。


比如,三年级(下)的“厨艺我最棒”实施之前,首先在全年级进行问卷调查,筛选出目前孩子会做的菜、不会做的菜、想学做的菜几种类别,让孩子确定学习内容。


在课程设计环节,学生与教师和家长一起制订详细的课程方案:“主内容”是芙蓉蒸蛋、海带排骨汤,“自选内容”是煎蛋、炒蛋、番茄排骨汤等。不难看出,这些内容是层级递进关系,可以在每个年段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选择不同内容来实施。


在课程实施环节,学生可以是一个家庭为一组,也可以是3-5个家庭为一组,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完善和确定最终方案。


二是“主内容”与“自选内容”相结合。在明晰学生和家长需求、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已有的厨艺水平基础上,设置“厨房小当家”课程的“主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六年的学习留下生活实践和成长的印记。


与此同时,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提升学习,在“主内容”的基础上设计“自选内容”,通过对家务劳动、家庭美食、具体家庭事务等模块的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掌握日常生活和家庭经营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快乐。


这样,“主内容”与“自选内容”实现无缝对接。如五年级(下)的“主内容”是烘焙简单的蛋糕,在此基础上设置“自选内容”烘焙蛋挞。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厨师所讲授的烘焙蛋糕的操作方法,在每周的“厨房小当家”活动课上,带五年级的每一个班轮流到厨艺教室进行烘焙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通过教师进一步的巩固教学以及回家与家长的合作,经过几次实际操练,学生就能掌握烘焙蛋糕的做法。


三是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十分注重社区与家长资源的开发利用。学校开设“厨艺大讲堂”活动,邀请社区商铺(餐馆、餐厅)的厨师或者有烹饪特长的家长,到学校任“厨艺大讲堂”活动的主讲师,请他们走进班级,走上讲台,直接参与每个年级具体学习模块的开发和讲授,让社区的厨艺“讲师”把自己的社会角色、生活体验、食材技法等作为一种独特的课程,呈现在学生面前。


经过观察、听讲、模拟和操作并用的实施方式,学生完成整个认知和体验过程。


学校分年级邀请家长到学校与孩子一起参与“厨艺大讲堂”活动。每个“分讲坛”设置不同的内容,家长可以在微信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内容。


“厨艺大讲堂”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和形式,激发了家长参与的热情,也使家长认识到让孩子做家务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家长更愿意在家里指导和帮助孩子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03

体验:让学习真正发生


为了让学习真正发生,我们充分调动家长力量,让家庭成为学习真正发生的地方,让学生在家里经历生活实践的学习过程,收到显著效果。


如六年级的“筹备一次家宴”,要求食材的准备、购买、制作以学生为主,家长为辅,让学生成为“小小当家人”。


准备阶段,家长、学生和教师一起设计需要制作的菜式,形成“家宴菜单”,并做好荤素的标记与搭配。确定菜单后,大家一起讨论这些菜单所需要的食材,列出“家宴食材清单”。


到超市购买之前特别要了解食材的挑选方法,以便挑选到营养价值高、有益身体健康的新鲜食材。


购买阶段,家长给学生100元钱,根据“家宴食材清单”,在家长的帮助下到超市选购,清单上的食材既要想办法买齐也不能超出预算。


制作阶段,利用周末时间,学生为“主厨”,家长“打下手”,学生自己洗菜、择菜、切菜;自己煮饭、烧菜、炖汤;再加上自己的烘焙,一桌美味的“家宴”上桌了。


之后郑重邀请家人入席,请家人品尝自己的手艺。通过与家人合作,完成一桌可口的饭菜,把学习了五年的厨房技艺展示出来,成为真正的“厨房小当家”。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初步掌握了合理采购、科学烹饪、平衡膳食及营养合理搭配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烹饪的基本技能,学会制作家乡特色菜、制作家常菜等,做到色、香、味、意,提高了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在“厨房小当家”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家长、社区是课程的“支架”,学生自主地爬上或越过“支架”,进行体验、尝试、探索,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体验式学习和实践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将教育目标与教育设计自然而然地隐藏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使学生有了更大的自主学习和体验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厨房小当家”活动的深层意义。


04

学校主导与家庭协同的课程评价


为使“厨房小当家”课程得到常态化有效实施,学校充分运用评价的导向作用和促进作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多层次、全方位的多元评价和过程评价,引导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在评价过程中,学校遵循“让每一个孩子成为当家人”的理念,对课程实施进行全程监控,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


1. 获得性导向的学生自主评价

评价旨在让学生明确通过“厨房小当家”生活实践活动可以有何收获,是指向学生自我的自主评价,因此“获得性”是学生评价的主要特征,自主性是学生评价的主要方式。既让每个孩子都有所获得,也帮助他们找到努力的方向。


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访谈、问题回答、成果制作、收集等形式,对自我进行评价,发现自己的成长以及存在的不足。


如一二年级通过访谈的形式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主要内容包括:今天我做了什么,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好,我该如何进一步改进,这学期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等,从学生那里得到最真实的获得性评价。


到了中高年级,教师引导学生书写自己的“美食日记”,收集自己的“美食作品”,制作自己的“美食小报”等,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孩子发现自我、成就自我、反思自我。


2. 家长督导评价

基于“厨房小当家”课程的特点,家长参与学生评价成为一个重要方面。每个家长不仅要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评价,还要参与到班级或学校层面的评价中,发挥评价与督导的双重作用。


家长督导评价分几个方面:


一是填写星级评价手册。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在这一评价过程中,家长负责记录学生的日常表现,记录和保存学生参与家庭劳动的过程性资料和成果性资料;


二是针对学生的表现,家长每周、每月都要为学生书写一篇“寄语性评价”,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客观判断,并在与学生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写出下一阶段学生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方面;


三是作为班级和学校课程评价小组成员,家长每月随机查看其他学生的评价手册,并对所查看学生的评价手册进行评价,加强横向之间的评价,确保评价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3. 学校综合评价

学校是评价的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在评价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种表演和展示的机会,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当家本领”。


此外,学校还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发展进行综合性评价。


一是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学校通过访谈、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以及学生的内心感受,掌握和记录第一手资料;


二是积极与家长和家委会保持联系,并通过对星级评价手册、记录档案以及相关的过程性资料的掌握,研判学生的真实状况;


三是为学生提供多种展示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自我。


另外,学校还借助小明星印章、课程护照、评价手册,每学期举行一次“厨神、厨王、厨师”三大级别的荣誉称号表彰大会,一次“超级厨艺家庭”评选,颁发奖状与奖杯。


经过六年的学习,学校为学生颁发“厨房小当家结业证书”,学校收集学生的各类美食作品,如“美食日记”“美食手账”“美食小报”等,编辑成一本本“厨房小当家美食秘籍”“厨房小当家美食菜谱”等班本成果或者校本成果。


文章来源 | 《人民教育》2018年第3—4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解读与案例”专辑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