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阡陌躬耕 2012-04-06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山东省潍坊市广文中学

直到现在,山东省潍坊市广文中学校长赵桂霞仍然记得,2010228日,她作为校长体验到平生未有的巨大欣慰。新华社当天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中写道:“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这似乎是专门为广文中学而写的。赵桂霞当时几乎潸然泪下。诞生于1883年的广文中学现在是省级规范化学校、教学示范校。2006年整合新生后,学校不断发现、靠拢、遵循教育规律,探索出了有益学生身心发展的“适才教育”模式,打造了一所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理想初中学校。

一、   学生适学:用心成就每一个学生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一样的学生。广文中学最看重的,是正视与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独特,适应每个学生的潜能才智,全力助推每个学生的可持续成长与进步。

   自主选班,“我的老师我来选”。2008年新学期开始,“初一新生自主选班入学”的消息,让近两千名新生和家长感到新奇又激动。这一变革,源自学校“用数据说话”的前期调研:初一学生学年结束时已有10%难以跟进课堂教学,至初二时已有20%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部分学生开始“堕”为“问题孩子”。由此,广文中学实行了“二因策略”,即全力提供适合每个学生成长需要的“因材而教”、学校教育适应社会不断发展需要的“因需而教”。自主选班即其一,分别确立了自主学习班、数学强化班、英语强化班、情态强化班,百分百由学生和家长自主选择,每学年动态调整一次。

整合教材,你的“引桥”我来搭。广文中学整合了所有初中学科教材,编定了“广文中学九段学子课程导航”丛书,完成了对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构建了可供学生选择的适才教育课程体系。同时打造以“入校引桥”和“难点引桥”为主要破解点的系列、学科“引桥课程”,以“掌握基本知识”、“综合运用知识”、“拓展所学知识”为重点的三级“梯式作业”,举一反三、一题多变,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和作业设计空间。

高效愉悦,“这种课堂我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最适合广文学生的?“我最喜欢(最不喜欢)的课堂十大特征”调研显示,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是:开放性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注重实践体验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促进学生个体成长进步的,等等。“54321课堂”由此确立:“5”是明确目标、自主学习、讨论质疑、精讲点拨、巩固落实等课堂教学五步教学流程;“4”是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配合、教学方法等4个关键要素;“3”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3个纬度的课程目标;“2”是高效、愉悦的课堂价值追求;“1”是学生实现自我探索、自我选择、自我建构、自我创造的“阅读文本”。

搭建平台,自己的社团自己建。广文中学把活动纳入了课程管理,包括入校教育、离校教育、节日活动、学生社团、阳光60分、演讲与口才等十大个性化活动课程体系。活动课程实行学分管理,纳入中考综合素质评价,并实行“活动课程个性化”,每项活动都通过投票从学生中征集,大部分活动以竞标形式由学生自主承办。

综合评价,我能行我很棒。2007年年底,广文中学的全新评价模式“339”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出台。第一个“3”是每月一次的常规性评价、每学期一次的主题性评价与标志性成果3个评价层次。第二个“3”是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3个评价主体。“9”是学习习惯、行为养成、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等九个评价维度。3年汇总后,真实可靠的综合素质等级就出来了。全班同学休戚与共,大家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二、   教师适教:让每一位教师都获得发展

改变课堂,先改变教师。赵桂霞认为:一所对学生成长负责的学校,必定要首先承担教师专业发展的责任。“教师适教”就是最大限度地创造条件、提供平台,让教师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目的还是满足学生对教师、对课堂的需求。只有教师能教、愿教、乐教,学生才能愿学、会学、乐学。适才教育的关键是“适学”,根本是“适教”。

广文中学的课堂改革,更多的不是靠行政手段,而是学术引导,用数据说话。“以讲为主”的传统课堂达标检测发现,某节习题课老师讲了3道题,下课后留下13名学生进行测试,结果3道原题的正确率仅为56%。所以满足于“我讲了”是不行的,必须“以学为主”。入职、青年、成熟三类教师42节大赛课的数据显示,不少学生活跃的课堂充斥着太多影响效率的“假问题”,所以必须“愉悦”而且“高效”。

转变理念,先转变发展理念。广文中学的特色之一是“主题发展年”,因为服务教师就是服务学生,只有教师的发展才有学校的发展。新成立的教师发展部专司教师培训、课堂引领、促进教师发展重任,由“最闲”成了“最忙”。过去的“周四沙龙”需要点名甚至对旷课者通报,而现在中年教师也参加“青年教师联合体”的活动,其他学科组也“掺和”专家组的语文教学报告……

帮助教师发展,创造“关键事件”。一个又一个关键事件最终促成了名师的成功。广文中学不断给创造关键事件,促进教师发展。仅2007-2008学年,就有92%的老师受到了各种奖励,获奖人次占总人数的142%。就连经常到图书馆借书的老师,也会惊喜地得到一个“最多借阅图书奖”。

课堂研讨月,沙场“春”点兵。悠扬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乐曲中,一组组获奖教师踏上红地毯,由自己选择的嘉宾为其佩戴花环,颁发证书、奖金。一年一度的广文中学课堂教学研讨月表彰大会,每年710日如期举行。入职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展示课、成熟教师示范课,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讲评课,“黄金搭档”同上一节课、同课异构、学校特色课程等,异彩纷呈。教师或登台献艺,或担任评委,参与率100%。改善关系,赢得学生喜欢。学校对所有学生的调研显示,“好老师”的重要特征排在前两位的是:和蔼可亲、善解人意、尊重学生;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一视同仁。而“教学方法独到、新颖”排第五,“有渊博的知识”仅排在了第六位。于是,《广文教师爱生30条》、《广文中学教师不得逾越的10种行为》和《广文教师忌语10条》相继出台,还有“学生最喜欢的课堂十大特征”、“最和谐班级十大特征”……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谐了,教师适教进一步落到了实处。

三、   全员适位:每个人都很关键很重要

“我们的全员适位,就是所有的人员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才,共同发挥育人作用。”赵桂霞介绍说,“全员适位始自机构设置,落实于内部运行机制,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很关键、很重要。”

以级部为中心,效率更高了以级部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实现了管理重心的下移,

从决策到执行的流程更简化,管理效率更高,“部门围着年级转”使教师群体的智慧得以被最大激发。教学处主任们走近每位教师、走进每个课堂,问题和建议直接带到校长办公会,形成决议后迅速落实,没了常见的“肠梗阻”。教师发展部的主任戏称“一年干了过去十年的活”:第一学年内有60人次获省、市级奖励,450人次校内获奖。

不是“管家”,服务更好了。曾被教师戏称为“大爷处”的总务处成为“教学保障处”,换的不仅是名称,更是工作职能、工作角色。每年一次的“我爱广文年度人物”,每次评选10人,由处室或5人以上联名推荐、全校师生公开投票,而人员仅占教职工总数4.3%的教学保障处,每年都会有一个员工高票当选,这在过去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岗位是学生提供的,更勤谨了。“我们的岗位是服务对象提供的”不仅镶嵌在办公楼内最显眼的位置,更镶嵌在了广文教职工的心里。广文中学的图书馆中午有教师值班,因为“学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他们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责任。”广文中学有“倾听服务对象的声音”和“寻找提高服务满意度的金钥匙”两大行动,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在考评中占有40%的权重。

管理民主,学校和谐了。教龄不足5年的赵磊老师被评为“山东省十大教育创新人物”。教龄不足一年的孙杨老师被评为“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在广文中学,“优秀是计算出来的”,除了上级有明确规定的,“制度是商量出来的”。还有“公开”、“监督”、“倾听”和“沟通”。每周二下午校长与学生“成长对话”,每周三下午校长与教师“课程对话”……

四、   学校适所:全力打造“理想学校”

作为百年名校,如何定位、定什么样的位?如何把学校建成一个最适合育人的场所?赵桂霞的表述是:从“优质”走向“理想”,让学生更喜欢、家长更满意、社区更认可,“用心成就所有广文师生,全力打造初中理想学校”。

学生更喜欢。一所能给学生带来幸福感的学校,一定是学生心中的理想学校。而学生心中所期盼的理想学校,也一定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幸福指数。由此,“提高学生校园生命质量”系列行动开启:“小初衔接”课程化——“入校课程”让初一新生在适应变化中尽快成长;“入校引桥课程”建立了新旧知识联系点会学、爱学、学好。和谐班级建设——包括主题班会十大内容体系的思想品德教育、诚信礼仪教育、亲情感恩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纪律与安全法制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智力开发、合作活动、综合多功能。活动课程自主参与——以课程标准要求之、课程纲要规范之、学分管理保证之,确保学生活动、选修课程落到实处。搭建自主发展舞台——社团活动、大型社会公益活动、科技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全由学生招标主办,就连校训解读、校标校徽设计等都交给学生创造发挥。初一新生谭晔的书法,成了百年名校的校牌。

教师更幸福。“请把您心中的抱怨变成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最重要的开始写起。”书信沟通、调查问卷、座谈会、个别访谈、课程对话、邮件沟通……“倾听您的心声,破解您的难题。”老师讲话多嗓子不好,就在教室安上扩音器。为每位教师配备无线上网功能的笔记本电脑,集体安装家庭网;建立困难教职工帮扶救济机制,成立“广文爱心基金会”,打造“温暖广文”;筹建合唱团、时装表演团、手工编织团、自驾游团等14个教工活动社团;开设化妆、礼仪、服饰讲座;举行赞美同事演讲比赛,“感动广文年度人物评选”……一位老教师说:“不幸福的教师都是相似的,广文的教师各有各的幸福。”

家长更满意。2007年开始,广文中学先后推出了10种家长课堂模式。沙龙互助式、专家访谈式、成果展示式、学生主讲式、案例剖析式、团体辅导式、亲子远足式、三元互动式、恳谈咨询式、专家讲座式。还有心灵花园、生生相知、家校连线、牵手两代……

社区更认可。凡学期之初、教师节或学校文化艺术节等重大时刻,广文中学的会议室里都会高朋满座。作为社区的各界代表,他们是应邀前来座谈、共商学校发展大计的。广文中学建立了学校与社区联席会议制度、社区参与校务会议制度、社区参与学校考核制度……有专家认为,这些创新举措丰富了民主开放、以人为本的现代学校制度内涵,使师生的胸襟更广博、境界更高远、能力素养更全面,是“适才教育”的又一成功探索。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1年5月10

 

 

 

 

高效愉悦:这种课堂我喜欢

[核心提示]

明确目标,自主学习,讨论质疑,精讲点拨,巩固落实;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配合,教学方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高效,愉悦;阅读文本。

 

[广文实践]

关于课堂,关于课堂改革,可一言以蔽之:乱花渐欲迷人眼。

走出去、请进来,赵桂霞和广文中学的校长们、老师们,看了很多、悟了很多,思考最多的是: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最适合广文学生的?

既然课堂是学生的,还是听听学生的吧。

我最喜欢的课堂十大特征”“我最不喜欢的课堂十大特征,结论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是:开放性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注重实践、体验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自主互助高效愉悦的,契合学生年龄心理阶段的,促进学生个体成长进步的……

广文中学的“54321课堂由此确立:

“5”是课堂教学的五步教学流程,即明确目标,自主学习,讨论质疑,精讲点拨,巩固落实

赵桂霞解释说,自主学习在本质上是学生自我生成、实现、发展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对学习要求、目的、目标、行为、意义的充分觉醒,与明确目标是一脉相承的。讨论质疑不仅仅是互动互助,更是学习个体生命的互相关照和共同发展。虽然学生不喜欢老师喋喋长篇,但欢迎及时、适时、精当的讲解点拨的。巩固落实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4”20076月广文中学面向教师、学生两类对象,针对高效、愉悦两个目标,正向、反向两个角度,在5000名师生中调研出来的高效愉悦课堂4个关键要素: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配合,教学方法。

“3”是应该实现的三个纬度的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赵桂霞的解读是:关键在于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维度简单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2”是独具特色的广文课堂价值追求,即高效、愉悦,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配合和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

“1”阅读文本,即阅读教科书内容。自主学习的灵魂是自立,本质是自为。教科书是最重要的学习载体,阅读教材就是自立、自为行为,是学生实现自我探索、自我选择、自我建构、自我创造的重要途径。

“54321课堂展现出来的是:一人自主学习的安静,两人小组互动巩固的扎实有效,4人小组合作的默契和分工明确,8人大组讨论的唇枪舌剑,小组组际展示时的几十人争相解题板演,还有一个人面对几十人大胆而又精彩的题目讲解,全体互动却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课堂……

综合评价:我能行我很棒

[核心提示]

三个评价层次:常规性评价、主题性评价、标志性成果;三个评价主体: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九个评价维度。

 

[广文实践]

以前违反校纪大不了受老师一顿批,现在不同了,不仅当月的素质评价被直接降为C等,还直接影响到三年后中考的总成绩。

以前自己的表现和他人没关系,现在不同了,表现不好不仅直接影响到所在小组的利益,还影响了全班同学的利益。

是什么举措让学生有如此变化?

赵桂霞曾直接参与的潍坊市中考改革,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与语数外同等重要的考核评价内容。但在实际评价过程中,有些教师反映,学生多,关注不过来,教师课堂、班主任视野以外的学生表现不好评价。

有些学生和家长也认为,如果到初三年级临近中考才组织评定,评价结果太笼统,真实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

2007年底,广文中学的全新评价模式,“339”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出台。

第一个“3”,指三个评价层次,即每月一次的常规性评价,每学期一次的主题性评价标志性成果

第二个“3”,指三个评价主体,即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

“9”,指九个评价维度,包括学习习惯行为养成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身心健康审美表现标志性成果

如此就简单了。积累每个月、每个学期的评价等级,3年汇总后,真实可靠的综合素质等级就出来了。

这个评价体系注重了学生成长的过程,小到学生某天在某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大到一个学期来在综合实践、活动参与等方面的成绩,都体现在每个月、每个学期的评价当中。评价体系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衷心拥护。

不仅如此,这种评价是捆绑性的。每个班、每个学期A等的名额比例,由该班级在全年级的量化管理总成绩决定。每个学习小组的A等名额比例,由该小组在班内的量化成绩决定。如果某个学生因违反校规校纪而扣了本班或本小组的量化分数,自然会影响其他同学。

所以,每个小组、每个班级都成了休戚与共的整体,大家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赵桂霞认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途径的立体化,有效促进了学生自主、主动、创造性发展。评价成了学生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教育过程。

最具说服力的是,广文中学近两年的初三毕业生,均按这个办法评定综合素质等级,没有一个家长或学生提出异议。

【原载《山东教育》中学版,200912期】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稿件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讲解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顾明远教授

  / 本报记者 谢鑫名 王德江

  

  很多人追求的

  不是适合的教育

  

  2005年我在黑龙江呼兰县开会,在会议期间认识了一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学生。他向我介绍了他的经历,说他在初中时因为学习成绩不好,爸爸让他辍学,而他的老师去做家长的工作说:这娃喜欢画画,让他上学吧,将来可能会有出息。爸爸答应了,后来他考上了清华大学的美术学院。

  这个清华学生的求学经历,很大程度上是对国家教育纲要的诠释。我们国家2010—2020年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这个学生,就是找到了也接受了适合的教育

  什么是适合的教育?我理解,就是个性化教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因材施教,就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就要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就要改变原来那种千篇一律的人才培养方式。

  试想,如果不是他的老师因材施教,而是按照他家长的意思,那这个学生今天就只是一个有着初中文化的人。当然,大多数家长会选择这个家长的反向,看孩子学习不好,就报补习班,就学奥数。那结果,他可能连个本三也考不上。

  现在很多学校,很多家长,追求的恰恰不是适合的教育。 

  对于家长而言,明明是九年义务教育,有的地区甚至高中阶段也实现了义务教育,可在当下,老百姓却把教育支出列为家庭主要支出,为什么?我觉得,是家长花了冤枉钱。有一些甚至很大一部分家长,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放着免费的就近上学的片内学校不上,非得去花高价的择校费,找省示范市重点去。

  对于学校来说,一个学生形象思维好,喜欢文学艺术,偏要让他学奥数;一个学生动手能力很强,创造意识很强,你偏要让他去学理论学科。这就是没有找到他最适合的教育的结果。

  

  个性化教育

  才是适合的教育

  

  有一年我参观法国巴黎郊区一所学校,发现上课时有一名学生不在教室上课,而在图书室看书。校长见我很诧异,告诉我:这名学生认为对课上的内容都理解了,向老师请求不上这节课,自己来学习,老师允许了。又看见个别的学生在做钣金工,校长告诉我说:这些孩子智力有障碍,为了他们能走向社会,学校为他们提供一些技能课。

  应该说,这种情况,在我们这儿基本不会看到。学校的课程表是统一的,语、数、外、理、化、史等等,不管你有没有兴趣,也不管有没有天赋,大家一起学。

  从生理学上讲,人的遗传素质是不同的,普通儿童的智商是100,超常儿童的智商可达130140,智障儿童只能达到7080;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他说每个人的智能结构是不同的。就拿人的思维品质来说,有的人逻辑思维比较强,有的人形象思维比较好;有的人思维开阔,有的人喜欢钻牛角尖。

  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儿童的特点、特长、爱好来因材施教,才能获得教育成功。我国古代《学记》就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选择,把选择权还给学生,并为学生选择提供条件。

  当前教育中一大弊端是学生被教育被学习,学生欠缺主体性,不能使他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多些选修 少些必修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德国化学家李比希,从小帮助父亲制造颜料、染料而爱上了化学实验。有一次父亲要试制一种新药,让李比希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

  李比希第一次看到书,就被书的海洋吸引住了。他翻阅一本本化学书,才知道原来化学是一门非常丰富的科学,从此,他终身爱上了化学。

  有一次,他把实验带到学校,上课时突然轰的一声发生爆炸,老师勃然大怒,把他从学校开除了。他只好到父亲的朋友皮尔斯先生的药房里去当学徒,但他仍不放弃化学实验。有一次实验爆炸把老板的房顶给掀掉了,皮尔斯先生不敢再雇用这个小学徒了。直到李比希17岁考上波恩大学,后来又转到巴黎,逐渐步入了化学的殿堂,在化学上有许多重大成就,后来又研究各种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就有了今天的化肥。

  这个例子给我们的启迪,就是要对现在的教育进行改革。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我主张必修课要降低难度,让所有学生都能学懂学会。让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选学他喜爱的学科,有的学生甚至可以跳级或者提前毕业,有的可以到大学选学一些课程,这样才能涌现出各种杰出创新人才。现在许多有条件的学校都能做到,有些学校设有上百门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有的学校甚至只要学生提出要求,就设法开设课程。我觉得这还不够。必修课也可以设立不同的层次。美国有的学校高中数学就设有三个层次,即普通数学、高级数学、快速学习数学,供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选择。

  

  教师少教些 学生多学点儿

  

  一位美国华裔学生写了一本书叫《我在美国读高中》,他讲了几门课的学习情况。例如:九年级的历史课,讲1898年至1945年间的世界史。老师布置历史文体组合的作业,包含10个内容:列出历史事件表、对历史人物专访、给历史人物发逝世的讣告、对历史人物的颂文、一部历史电影评论、一部历史书的书评、一幅历史画的画评、假如历史可以假设、献词。作业封面要求:一是采用表现美国历史的艺术形式,二是有历史名人的名言,两个月完成。

  这个孩子选择的历史事件是二战时的东方战场,历史人物专访是陈纳德,对历史人物的颂文是宋庆龄等。这一堂课的作业充分体现出学生的选择,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同时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采集信息、探究等学习方法,而不是死记历史知识。

  从美国的教育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可借鉴的东西。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开展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把时间还给学生,使他们有时间思考,有时间实践,有时间参加自己喜爱的科技或文艺活动。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生动活泼。

  

  走出死记硬背的泥潭

  

  前不久,有一个热点是虎妈教育。

  有人宣扬中国式的传统教育优于西方教育。

  我想,这是一种误导。且不说虎妈提倡的教育方式是否可取,仔细读读虎妈写的那本书,你会发现,虎妈的教育并非只是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虽然她确实写到中国的文化传统与西方文化传统有许多不同,但整个教育过程中渗透着美国方式。

  其实,东西方教育各有优缺点,应该互相学习,互相补充。中国主张严格要求,打好基础;西方强调学生自由发展,创造思维。打好基础与创造思维两者在教育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创造高质量的教育。

  我国现在的教育已陷入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泥潭。有人说我们学习西方的教育理念太多了,今天该反思了。其实真经并未学到,反思也很浅薄。我想还是要把人家的真经学透了,才能真正地反思,才能真正地本土化。

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把选择权还给学生,是我国教育摆脱困境的出路。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江苏省教科院   成尚荣

我们对教育的未来充满信心。

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任务,面对人民群众接受更高质量教育的新期待,教育改革与发展正作出积极而又慎重的战略选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追求教育的公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向深处,实施素质教育,追求学校的特色发展;教师教育的深度变革,追求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等等。无疑,这些都是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命题,而且有的已有了很好地开题。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一方面还未引起足够的关注,对其还未有较为深入的研究,那就是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适合的教育,是当下教育的基本命题

用联系的、整体的观点来看,教育的适合性不是孤立的,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和其他命题紧密关联。它关联着教育的均衡发展,不适合学生的教育,必将影响学生个体的发展,最终也将影响着教育均衡的达成;它关联着学校的特色发展,特色如果不适合学生,就既无存在的价值也不能真正实现;它关联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适合学生的教育,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实质影响着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命题,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框架中,应该有它的重要位置。

同时,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来自对教育特性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它不是外加的,而是教育应有的基本命题。

其一,适合学生,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基本前提。基础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应该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而要达到这一根本要求,前提是教育要适合每一个,即只有适合每一个,才能发展每一个,才能保证面向所有学生,也才能体现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成为真正的基础教育。

其二,适合学生,是教育多样性的必然要求。教育不只是一张面孔,而是具有双重面貌。法国教育家涂尔干在讨论教育定义时就非常明确地指出:可以说没有一个社会的教育制度不具有双重面貌:它既是统一的,又是多样的……社会中越是有不同的环境,也就越是有不同种类的教育。而且,他进一步说:在所有的文明国家,都可以看到教育越来越趋向于多样化和专业化。教育的多样性,使学生有了选择的机会,也就增加了教育的适合性。

其三,适合学生,才能因势利导,有效地发展学生。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特别的能力,因此也就有不同的需求。教育需要根据儿童不同的天赋,把他们引导到不同的渠道,相应地,就需要给儿童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内容和方式。

其四,适合学生,体现了教育的节律和原则。教育的节律,不只是教育的节奏,而且体现了教育的规律。英国哲学家、数学家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把教育节律当作一个教育的原则。他说:这个原则就是:学生应该在适合的时间,在他们到达恰当的心理发展阶段时,学习不同的学科,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适合学生的教育,一定是适合生命规律、发展规律的教育,包括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等。可见,适合学生是教育的重要原则,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执行不可的。

不适合之痛:带来童年的消逝

从总体上看,基础教育在适合学生发展方面,还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比如,目标要求设置偏高、偏多、偏急;关注了统一性,忽略了差异性;教育的年龄阶段特点被模糊,衔接性、过渡性被淡化。由于教育的不适合,造成了一些学生不良的发展状态,主要表现在学生童年的忙碌、童年的恐慌以及童年的逐步消逝。

当下的儿童是忙碌的儿童,忙碌已成为当下儿童的行为特征和行为方式。美国学者把儿童的忙碌分为两种:日历忙碌和钟表忙碌。所谓日历忙碌,是成人们要求儿童理解超出他们理解力范围之外的东西,做出超出他们决策能力的决定,在他们还不具备意志力做一件事之前强迫他们去做,希望日历上的纸快快撕掉,未来的日子早早来到。所谓钟表忙碌,是指在短时间内向孩子提出过多的要求,强迫孩子消耗他们储存的能量。在成人的眼里,在钟表的分针与秒针之间,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情。人是需要忙碌的,儿童也一样需要忙碌,但现在问题是,儿童过于忙碌;儿童有不该的忙碌;儿童的忙碌不一定促进儿童发展;在儿童忙碌的后面是成人的高期望,以及高期望带来的高压力。忙碌的实质是让儿童过早地构建人生。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是对儿童发展的违约和剥削

面对如此的忙碌,面对成人如此多的、如此高的期望,儿童必然产生巨大的压力。他们会觉得,自己面前横亘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他们往往害怕起来,甚至惊慌起来,处在无所适从的状态。这样,儿童原本就应有的那种快乐,教育原本应有的那种从容,全部被打乱,被破坏了。在这样的压力情境里,儿童恐慌是必然的,而恐慌也使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趋于淡化,以致失却,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对学习,甚至是对人生的厌恶。童年恐慌造成了教育的错乱。教育一旦错乱,还有什么适合性可言?由此看来,教育的适合性,应是医治童年恐慌的一剂良药。

忙碌、恐慌,将带来童年的消逝。那些带着忙碌和恐慌走完童年的儿童,他们的未来不太可能是快乐、幸福的。毕竟童年的恐慌会造成成年后的恐慌,因为成人存在的问题,其根源都可以回溯到童年时期的遭遇。

造成童年忙碌、童年恐慌、童年消逝的原因是复杂的,不全是教育不适合造成的,但是,不可否认,不适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认定:不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不道德的教育,因为它不尊重人,不了解人,与人的发展要求不适切;不适合学生的教育是压迫者的教育学,因为它已压迫的要求和方式造成对学生的压迫。不道德的、压迫人的教育肯定会造成儿童的恐慌和童年的消逝。

教育为什么存在不适合学生发展的问题?笔者认为,是教育缺失了对学生需求和基础的真正了解,造成了教育的要求与学生基础、需求之间的反差。如果再追问的话,又是以下两方面原因造成了反差。一是教育理念。社会上有句非常流行的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赢在起跑线,学校和家庭追求教育的超前和加速度,把成人的高期待、高要求投射在孩子身上,总以为教育的标准越好、内容越深越好、时间越短越好。不仅如此,成人还蛮横地以自己的意志替代孩子的希求。高期望、高要求的背后是给孩子的高压力,让孩子高速度成长。这是教育的急功近利,是典型的揠苗助长式的教育。结果,以为了孩子更好成长的名义,无情地剥弱了、抹杀了教育应有的适合性,造成了教育的严重扭曲,造成了孩子在起跑线上。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口号所形成的错误理念,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

二是高度标准化的教育制度。教育应当建立自己的标准,但是问题在于:教育除统一标准外,还应多样化,应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标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加以选择。标准的唯一性,忽视了学生间的差异性,势必导致教育适合性的丧失;标准本身也应适合学生的现实基础和发展要求,不是越高越好。不适当地拔高教育标准,势必使学生望洋兴叹,丧失信心,适合性也随之不复存在。目前,国家规定了比较合适的课程标准,但在课程标准转化为教材编写时,在教材转化为实际教学时,在实际教学再转化为考试标准时,被不断加码而变形。为此,我们必须从教育要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出发,对标准化的教育制度进行反思和改进。

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我们的追求。笔者认为,要深刻理解这个命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应是这样的教育:教育与学生的契合。记得印度哲学家奥修的名言说: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了。这显然是关于人生与世界的隐喻。这一隐喻的含义,奥修在接下来的话里说得更为明确:你降生,你为自己降生努力了吗?你成长,你为自己的成长努力了吗?你呼吸,你为你的呼吸努力了吗?其实,降生、成长、呼吸,都是不需要刻意努力的;这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同样,如果教育与学生的发展相契合,那么学生的发展也就自然而然。这种与学生发展相契合的教育,就是适合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中,学生会全身心地陶醉于学习之中,走向自然,走向纯洁,走向成功。所以,适合学生的教育是鞋合脚的教育,虽需要精心设计,但一定要自然呈现。

二、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应是这样的教育:让学生处在最近发展区。我们应当警惕这样的错误认识:只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即只要适合了,教育就成功了。是的,教育要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出发,但是,教育不仅要满足学生已有的基础和能力,更要促进他们的发展,而这完全是可能的。我们都知道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理论,即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现有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智力任务;第二种水平则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指向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的表现。赞可夫将其作了解释:教学与其说是依靠那些正在成熟中的机能,不如说是依靠那些正在成熟中的机能,才能推动发展前进。教学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最近发展区则转化到现有发展水平的范围之中。正因为此,适合学生既要关注、重视学生现有水平,但绝不是消极的迁就,相反,应当是积极地引导他们,在现有的基础上,跳一跳摘到果子。这样的适合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笔者借用赞可夫的观点来说,就是适合学生的教育应当走在学生发展的前头。

三、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说到底是这样的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适合谁?当然适合学生。学生,既是适合教育的对象,又是适合教育的主体。离开了学生,偏离了学生的发展,就无适合教育可言。因此,适合学生的教育,是学生永远在场的教育。

适合什么样的学生?既要适合所有的学生,又要适合不同的学生。适合所有的学生,表现在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要求、任务和方法,讲求教育的整体节律;适合不同的学生,表现为在对不同学生深入地、具体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干预,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讲求教育的个体节律。因此,适合学生的教育是多样化、特色的教育。

适合的载体是什么?无非是教育的目标要求、课程内容和教育方式。这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做,绝非易事。因此,适合学生的教育是实实在在的教育。适合学生了,学生学习主动了、愉快了、发展了,适合学生的教育也就真正成功了。

让适合的教育成为教育的基本形态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既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命题,也是教育的基本形态。为了这一基本命题的展开,为了这一基本形态的实现,我们需要付出努力,贡献教育的智慧。

第一,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应成为教育者的理念和信念,并深深地植根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土壤里。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事业,应当循序渐进。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确立目的观。给学生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标尺是学生,而不应是成人,绝不能把成人的成就作为给学生教育的参考;教育需要目的,但目的不能过于强烈,否则会产生目的颤抖(一个人做事过度用力和意念过于集中,反而会将平常可以轻松完成的事情搞砸。在科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为目的颤抖,即目的性越强,越不容易成功。编者注),导致教育的挫折和失败;就像我们永远记住,就有可能破坏的适合度一样。

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还需要我们确立时间观。对任何人来说,时间都是一件礼物,未成年人尤其需要这件礼物,他们需要成年人的耐心,需要充满信心的等待。如果对教育进行快速修理的话,就有可能丢失时间礼物,时间会惩罚我们,结果教育走向浮躁,走向失败。当今,正如尼采所说,世界弥漫着焦躁不安的气氛。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消除这种氛围,从焦躁不安中解脱出来,让时间证明一切。

我们需要确立差异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滴完全相同的水珠。差异是客观的存在,看到差异,就是看到个体;抓住差异,就是抓住机会;利用差异,就是利用资源,适合的教育应当是有差异的教育。

最终我们需要确立一个核心理念:学校要适应学生,而不是学生适应学校。这就是教育的儿童立场,教育就应从这一立场出发。学校适应学生,不是放弃教育的使命,恰恰是在适应学生中完成发展学生、提升学生的使命。我们不仅需要这些理念,更为重要的是把这些理念转化为信念,牢牢扎根在思想深处。

第二,让教育大纲与学生大纲整合在一起,契合起来。维果茨基提出了儿童的大纲和教学的大纲两个概念,并依据二者在教学中不同关系提出了自发型教学、反应型教学、自发——反应型教学。尽管他说的是学前教育,但实际上,基础教育也存在着这两个大纲,也应相整合、相契合。这一论述的核心思想是,教育大纲、教学大纲应当向学生大纲靠拢,与学生的基础相适合,与学生的经验相适合,与学生的需求相适合,与学生发展的节律相适合。当两个大纲相适合时,教育就会产生神奇的力量。

要让两个大纲相契合,关键是教师真正了解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他们身上都存在着内心教师(蒙台梭利语)。蒙台梭利所说的这个内在教师,指的就是学生内在的自主教育能力,也就是维果茨基所说的儿童自己的发展大纲。因此,适合学生的教育一定要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第三,进行制度、目标、课程、方式的创新。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需要保障体系。首先是教育制度的保障。芬兰孩子满7岁才入小学,比大多数国家都晚。他们认为,7岁的孩子在心智与情绪各方面的发展都相对成熟,所以比较适合开始进入小学。如果孩子尚未准备好,学校会鼓励父母让孩子多预备一年,即所谓的零年级。有的国家规定,孩子跳科不跳级,即某一学科学得特别优秀、也学得特别轻松,可以在高一年级学习,而其他学科仍在原年级学习。我们举这个例子,并不是建议对小学入学年龄作调整,而是整个教育制度应当改变、创新,以适合学生更好发展。其次是目标。目标应适当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但应高得合理,高得有效。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同时,可以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的智能优势得到进一步发展。再其次是课程。国家课程也应当进行校本化开发、创造性实施,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同时也应适当体现差异性要求。校本课程更应基于学生的差异性和选择性,从而创造出适合的教育。最后是教育方式。教育方式的个性化才能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式,也许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是最合适的。

第四,因材施教,使教育的适合性真正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至今都在影响着我们。但十分遗憾的是,这一条原则尚未得到很好贯彻,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甚至常常被遗忘。对于教育的适合性,因材施教原则显得特别重要,也尤为紧迫,从某个角度说,实施因材施教原则应是给予儿童适合的教育的关键。现在的问题是,当下班级规模偏大、对学生了解难度加大、教师负担也比较重,因材施教面临着不少新问题。我们应当调整思路,采取新的对策,真正从学生出发,积极进行试验和研究,逐步积累经验,这一原则的实施定会有新的进展和突破。

相信终有一天,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会培养出我们期望已久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就如在丰润的土壤上,一定会长出最好的苗木来。

 

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公平的教育。怎样理解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有入学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而最终的公平应该是使每个儿童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都能获得教育的成功。

  教师和家长都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发展能力,人人都能成才。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研究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特长,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从幼儿开始要保护儿童的好奇心,逐渐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到中学阶段逐渐形成自己的志向。

  在刚结束征求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有这样一句话: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句话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刻的内涵,需要我们认真去理解和执行。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生理学和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遗传素质是不同的。普通儿童的智商是100,超常儿童的智商可达到130140,智障儿童只能达到7080。当然智商测量是否科学,也有疑义,不一定说明问题,但大家都承认人的天赋是有差异的。就拿人的思维品质来说,有的人逻辑思维比较强,有的人形象思维比较好;有的人思维敏捷,有的人思维迟缓;有的人思维开阔,有的人喜欢钻牛角尖,等等,各有不同。如果用一种模式、一种标准去培养学生,很难取得圆满的效果。

  从教育学来说,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儿童的特点、特长、爱好来因材施教,才能获得教育成功。我国古代《学记》就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又说: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要诚心,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优势和劣势,因材施教,否则就达不到育人的目的。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公平的教育。怎样理解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有入学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而最终的公平应该是使每个儿童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都能获得教育的成功。一个学生本来形象思维比较好,喜欢文学艺术,你偏要让他学奥数,这不是对他最大的不公平吗?一个学生动手能力很强,创造意识很强,你偏要让他去学理论学科,这不是对他最大的不公平吗?有些家长明知自己的孩子成绩平平,偏要让他上重点学校、重点班、实验班,结果孩子的学习越来越跟不上,越来越自卑,优势消失殆尽。这都是没有找到孩子最适合的教育的结果。相反,如果给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他就能得到发展。

  2005年我们在黑龙江呼兰县开会,一个清华大学的学生介绍自己的经历,他说,在初中时因为学习成绩不好,父亲让他辍学,老师去做家长的工作,说:这娃喜欢画画,让他上学吧,将来可能会有出息。父亲答应了,后来他考上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这就是很典型的成功例子。所以,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人尽其才的思想。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现代社会多元化人才结构的要求。古代社会的人才结构是二元对立的,不是人上人,就是人下人。而现代社会的人才结构是多元的,现代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什么是人才?我认为,只要有社会责任感,勤奋努力,为社会作出一定贡献的就是人才。据报道,香港大学前不久给一位勤奋工作几十年的清洁工颁发荣誉博士学位,这是尊重人才的典型。天才是人才中的精英,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就像《规划纲要》征求意见文本中所写的,现代社会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怎样才能做到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首先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规划纲要》征求意见文本指出,要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教师和家长都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发展能力,人人都能成才。

  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研究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特长,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有一年我参观法国巴黎郊区的一所学校,发现上课时有一名学生不在教室里上课,而是在图书室里看书,校长见我很诧异,告诉我说,这名学生认为对课上的内容都理解了,向老师请求不上这节课,自己来学习,老师允许了。我又看见个别学生在做钣金工,校长告诉我说,这些孩子智力有障碍,为了让他们能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学校为他们提供一些技能课。我想这就是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从幼儿开始要保护儿童的好奇心,逐渐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到中学阶段逐渐形成自己的志向。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孩子到了十二三岁还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的话,做老师的就要为他担忧,担心他将来成为一个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平平庸庸的人。而我国当前却缺乏这种教育思想,高中毕业报考大学时往往没有自己的志愿,只凭分数报志愿。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担忧吗?

  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选择,为学生的选择提供条件。为此,课程要改革。要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我主张必修课要降低程度,让所有学生都能学懂学会,这样有余力的学生就可以选学他喜爱的学科,有的学生甚至可以跳级,提前毕业,有的可以到大学选学一些课程,这样才能涌现出各种杰出创新人才。

  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教学要摒弃注入式,采用启发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把时间还给学生,使他们有时间思考、有时间实践、有时间锻炼身体、有时间参加自己喜爱的科技或文艺活动。这样我们的教育才生动活泼,我们的学生才能享受到教育的幸福。(来源:中国教育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