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说它古老是,人类探索自己的心理现象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从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的《论灵魂》开始,心理学一直是包括在哲学之中。 说它年轻,因为它是十九世纪中叶才开始从哲学中分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只有百年来的历史。 本期推荐几个心理学效应,每一个都发人深省,懂心理学的人,更懂世界! 破窗效应 一个房子若窗户破了,无人修补,隔不久,其它窗户也会莫名其妙被人打破。 正如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不好意思丢垃圾。若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就会毫不犹疑地也丢,丝毫不觉羞愧。 任何坏事,若最初没及时阻拦,形成风气后就难改了。 鸟笼效应 当你挂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一定会做出以下两个选择之一:一是把鸟笼扔掉,二是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 原因在于,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没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你这鸟笼干嘛用?」 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在生活中,这样无意识被操控的情况,正是鸟笼效应。 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了这样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使出浑身解数,狂风呼啸,试图吹掉行人的衣服。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寒冷,把大衣裹得更紧了。 而南风徐徐吹动,使天气温暖起来,行人因为觉得暖和,相继脱掉大衣。这场比赛,南风获得了胜利。 这就是「南风效应」,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旦方法错误,反而适得其反。 帕金森定律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曾长期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 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种选择: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 自己只需发号施令,他们也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两个助手若无能,就会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有时又称为第一印象的作用,指的是初次与人或事接触时,在心理上产生对某人或某事带有情感因素的定势,从而影响到以后对该人或该事的评价。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对决策中收集正确的情报加以分析而言,这种效应是不利的。无论第一印象是好或是坏都是片面的,不利于全面地了解、分析。 首因效应在招聘过程中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以貌取人。对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的应聘者容易赢得主考官的好感; 二是以言取人,那些口若悬河、对答如流者往往给人留下好印象。因此在选拔人才时,既要听其言、观其貌,还要察其行、考其绩。 马太效应 由美国科学史学者罗伯特·默顿提出,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经济学启示:强者愈强弱者越弱,即贫者愈贫富者愈富。 现实中就是指,只要获得了每一点的成功,就会产生累积优势,使之拥有更大的机会获得更卓越的成就。马太效应是造就贫富差距的原因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