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羲之书论精髓,系从传为王羲之撰《自论书》、《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中辑出,论述相近者编列一起,便于比较研究,而分为如下八个条目:自评、书前、总论、笔势、草书、章草、缓急、操作;2、从书论中自述来看,王羲之是做了万里之行,及看了诸多前辈名家的碑刻,才知道只学卫夫人的不足,这才“仍于众碑学习焉”。此处的众碑应包含所述的几种篆隶楷书碑刻,但这里有两个问题应予质疑:一是那时应没有拓碑技术,那是怎么学习这些碑刻的;二是蔡邕写的是《熹平石经》,“三体石经”是三国时期魏正始二年(公元241年)立,分古文、篆、隶三种书体,书写者有卫觊、邯郸淳、嵇康诸说,但无定论。怎么会有如此的笔误?3、还有两个问题值得学书者深思:其一,相比这些碑刻,卫夫人的书法到底有什么不足?其二,同样面对碑刻(当然以他的家世,肯定不只是碑刻,还有当时名家的真迹),王羲之学起来,肯定是不同于清朝的羊毫生宣的碑味,他是怎么学习,然后转化成他的楷行草,还取得如此的成就的? 4、自述中说“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则书圣觉得自己沉迷得还不够,还要更勤奋,才可不逊色于张芝。王羲之家学本就渊源,更是自小亲承卫夫人指授,本身天分才情学识都高,学书本已很勤奋,犹觉不足,实在令人警醒。5、书写之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心静,心静才能凝神,心志收束一处,绝无旁骛,这份静心的功夫就已不易。再则,预想字形,意在笔前。心欲急笔要迟,心到、意到,然后笔才能到。至于苏轼说的“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没有这番工夫,怎能达到? ![]() 王羲之书论精髓一、自评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张精熟过人,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二、书前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心欲急不宜迟,何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 ![]() ![]() ![]() ![]() 文化传鲜香,书法看读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