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认识这些斧劈刀削般的碑刻,美的如此震惊! 2016-07-05 艺术网 从钟张羲献,颜欧柳赵,到苏黄米蔡,成铁翁刘,帖学始终居于正统不可撼动,那灵动秀美、充满书卷气的墨迹,陶醉了每一代人。而在处江湖之远的山林高崖,古时工匠用刻刀雕琢下的碑刻墓志,却用大开大合的金石气息,铸刻属于自己的感动。 《朝侯小子残石》 石碑碑阳存十四行,行十五字,碑阴漫漶存十字。残石首行有“ 朝侯之小子”等字,故得名。残石年月无存,曾有人定为西汉刻石,但番其书法,是成熟的隶书风格,应是东汉时期的作品,字体秀美飘逸。笔法劲健。 秦文锦评谕此残石说:“书体介于《孔宙》、《史晨》之间,逊其浑厚而劲利过之,亦妙刻也” 。 《天发神谶碑》 建于吴天玺元年,又名《天玺纪功碑》、《三断碑》。传为华文、皇象书,又传为苏建所书,清嘉庆十年毁于火。 此碑书法非隶非篆,篆书的笔意重些。雄伟劲健,锋棱有威,下笔多呈方棱,收笔多作尖形。转折方圆并用,结体上紧下松,字形修长,形象奇异瑰伟。其笔法及体势,在书法史上可说是前无先例,后无继者。 由于原碑早毁,流传拓本很少。尤以断裂之前的宋拓本极为珍贵。这里所选的拓本为故宫博物院藏宋拓孤本,字迹清晰,墨色醇古。 《三体石经残石》 此石经又称正始石经,是用战国古文、小篆、隶书三种字体刻写《尚书》、《春秋》及部分《左传》,立于汉魏洛阳南郊太学讲堂西侧。 三体石经文字书写有几种格式:三种字体的文字向下排列成直行;三种字体的文字呈品字形排列,战国古文在上,小篆在下右,隶书在下左;只有战国古文、小篆二体字而无隶书;只有战国古文、小篆或隶书一体字。 《爨宝子碑》 南朝沿袭晋制,禁止立碑,故碑刻极少,而云南“二爨” ( 《爨宝子碑》, 《爨龙颜碑》)可谓灿若星辰,光耀夜空。该书体是带有明显隶意的楷书体,部分横画仍保留了隶书的波挑,但结体却方整而近于楷书。用笔以方笔为主,端重古朴,拙中有巧。看似呆笨,却飞动之势常现,古气盎然。 康有为称其书法“朴厚古茂,奇姿百出”, 而在《广艺舟双楫》中更是评此碑“端朴若古佛之容”。 《好大王碑》 全称《高丽好大王碑》,又称《广开土王境平安好大王碑》。 此碑碑文叙述了高句丽建国的神话和谈德的战功。书法似隶似楷,有秦诏版遗意。笔划方整纯厚,气静神凝,遒古朴茂,属笔势宽绰高美一宗。与东汉诸碑刻隶书相比,别具风格,故此碑名冠古今。 《瘗鹤铭·玉烟堂法帖》 一传为道教宗师陶宏景所书,另一说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遗迹。他生平极爱养鹤,家门口有“鹅池”,又常以池水洗笔,以鹤的优美舞姿来丰富他的书法。传说此铭是王羲之悼念他死去的两只仙鹤而作。 “大字无过《瘗鹤铭》”碑文存字虽少而气势宏逸,神态飞动,读之令人回味无穷。用笔撑挺劲健,圆笔藏锋,体法从篆隶中变化而来。结体宽博舒展,上下相衔,如仙鹤低舞,仪态大方,飘然欲仙,字如其名,表里一致,堪称书法杰作。 《吊比干碑》 立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十一月,篆额“皇帝吊殷比干文”7字,碑文为孝文帝元宏撰文,无书丹者姓名,传为崔浩书。 碑文字体方整,笔画瘦硬峻直,两端方而粗,犹如硬骨。杨守敬《学术迩言》评曰:“瘦削独出,险不可近”,为“北碑之杰作也”,为书家所珍重。 《王建之夫妇墓志》 该墓志乃六朝墓志书法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书体介于隶楷之间,横画虽有波挑,但极为收敛,体势明显具有一定楷书的特点。其中有的字隶意浓厚,与汉隶十分相近,又有个别字具有明显仿古的篆书遗意,极富有装饰性,实属罕见。 《北齐沙丘城造像残碑》 即《北齐河清三年造像记》,简称《沙丘碑》正书,现存于兖州市博物馆。 此碑刻的书法价值也极高,其书飘逸秀美,舒展自然,结体为楷书,波磔有隶意,堪称为北齐时期书法的珍品。 《汉三老讳字忌日碑》 三老碑立于公元223年,为浙东第一古碑,出土时碑额已断缺,高93厘米,宽42厘米,共存217字,碑文首主要内容为东汉三老讳字忌日。碑文刻划浑厚、遒劲,书体介于篆隶之间,为国家一级文物。 吴昌硕专此写了《汉三老碑石室记》:“三老神碑去复还,长教灵气壮湖山。漫言片石无轻重,点点犹留汉土斑。” 在这些风格迥异的书体当中,你最钟情哪一款呢?快快留言告诉小艺! 本文作者:刘T 点击展开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