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那些亮瞎后人眼睛的金银首饰

 来来永胜 2018-04-22



今天成君要和大家简单聊一下中国历代的那些奢侈金银器,你们就随我一起看看那些亮瞎现代人眼睛的古代奢侈品吧 。


在最早的时候,人类其实对金银根本没概念。我国境内发现的早期人类装饰品,约在距今4~1万年之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主要有石、骨、牙、贝、蛋壳等五种质地。千万不要问我为什么有蛋壳,因为我也不知道什么样的蛋壳可以拿来做装饰 。


我们一般说金银金银,很少说银金,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金制品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比银出现的早一些。中国的金制品最迟在商代(距今3000多年前)出现,银器较晚,大概是春秋战国时期。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我国很可能在原始社会后期已经出现金银制品了,或许证据不足吧,这个观点,我们了解一下就好。


在早期,金制品多为装饰品(其他器物上的饰件或人身上的配饰)。商代金银器的分布范围主要以商文化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以及北部、西北部和偏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即在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甘肃、青海及四川等地。一般而言,商代的金器制作比较简单朴素,器形小巧。


商,太阳神鸟金箔,古蜀国遗址出土,现藏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据说,此金箔 “ 再现了远古人类“金乌负日”的神话传说故事,四只神鸟围绕着旋转的太阳飞翔,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体现了远古人类对太阳及鸟的强烈崇拜。另外 2005年“太阳神鸟”金饰正式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厉害了我的金箔 。


从“太阳神鸟”金箔残留的痕迹分析,它的加工至少采用了热锻、锤揲、剪切、打磨、镂空等多种工艺。先用自然金热锻成为圆形,然后经过反复的锤揲,使金箔的厚薄基本一致,再用剪切的方法去掉外表参差不齐的部分,使其成为一个较为标准的圆形,在圆形的金箔片表面画出整个图形(包括太阳及光芒和四只鸟),最后根据已画的纹样反复刻划切割形成镂空。


商,金箔虎形饰,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


在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条件与技术条件下,青铜工艺的繁荣,为金银器的发展作了很大的铺垫,春秋战国时期,银器登场了,金银器皿也出现了,从技术特色和制作工艺来看,南北风格迥异。


秦银鎏金龙凤纹盘,出土于山东淄博的一个西汉墓,盘上有铭文40多个,秦代金银器本来就出土的少,这盘子堪称国宝。


在有限的出土陪葬物中,已能证明秦代金银器制作已综合使用了铸造、焊接、掐丝、嵌铸、磋磨、抛光、多种机械连接及胶粘等工艺,纹饰简约,多为压印与铸造。


东汉金镶嵌兽形铜盒砚,南京博物院藏。以后谁再跟我说金光闪闪的东西俗气,我跟TA急眼 。


而在汉代,最重要的一点,是金细工逐步走向成熟,最终脱离青铜工艺的传统技术,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掌握了熔金为珠的技法和拉金成丝的编缀及堆累技巧。


北朝牛首马首金步摇冠,传说中的金叶子啊,为毛我看左边的像个鹿头呢?


在魏晋南北朝,对外交流的扩大及佛教艺术的传播,在金银器的形制纹样上打下了清晰的印记,忍冬纹是当时出现的新花纹,这些金银器既有汉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又有北方和西方的风格特点


国博藏的画像砖,边上的就是忍冬纹了。


虽然忍冬纹经常出现在金银器上,但它的原型不是忍冬花(即俗称的金银花)。


沿丝绸之路向东传播的'忍冬纹',历来被认为是源于希腊并取材于中国人十分喜爱的忍冬花(金银花)。中国虽在秦汉时已用忍冬枝叶入药,但用金银花蕾入药却在明代,魏晋时期传入的外来纹样显然不可能取材于金银花。


古代西亚和中亚盛行的 '生命树' 崇拜,形成了理想化的 '圣树',其中类似葡萄、有枝叶和丰硕果实的卷叶纹样就成了象征'生命树'的'忍冬纹'


它们随着中亚地区曾经十分兴旺的佛教和祆教流入中原,既是南北朝时期流行的'胡饰',也是佛国天界和净土的象征,还可能与'厌火'的'藻纹'混为一体。


隋,李静训墓出土,金珠宝镶嵌首饰。有没有发现超级奢侈?一千多年前啊,简直亮瞎了偶的眼


隋,李静训墓出土,嵌珍珠宝石金花蝶头饰。


隋代历史很短,但从李静训墓中出土的金饰品便可管窥隋代金银器的辉煌,这个时代的金银器工艺,主要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当我们的目光停留在唐代金银器的时候,发现金银器皿在那时兴盛起来,在唐代,出现了第一批在历史上留下名款的工匠。


神化了的幻想动物(龙、凤、天马、摩羯——印度神话中的龙首鱼身)和现实中的动物、写实或图案化的植物(折纸花、宝相花、团花、缠枝花、串枝花、小簇花、花结)在器物上的多彩多姿,让人感受到唐代日常生活的豪放与瑰丽。


银饰从汉代独立发展到唐代,已达成熟的巅峰。


唐代法门寺地宫的鎏金银碗,好想有这么一只金饭碗的说 。


城市的繁荣与经济的发展,使宋代的金银器行业十分兴旺,有铭款的金银器显著增多,金银器皿的使用,也从贵族阶层发展到市民阶层,甚至下层妇女也开始使用银质饰物。


南宋龙纹夹层银杯,四川彭州市博物馆藏。


虽与唐代工艺一脉相承,宋代金银器的特点趋向典雅秀美、轻盈奇巧,表现内容更为宽泛和世俗化,除龙凤外,唐代金银器上常见的神怪异兽不再出现,其图案,还常常出现人物亭台楼阁或诗词文章,意境高雅而恬淡。


明万历双龙戏珠束发金冠,《万历十五年》里男主的帽子,也不知道每天顶着这么一大坨金子,累不累啊。


明代金银器纹饰渐趋于细致繁复,虽某些有宝石过于堆砌的毛病,但仍未脱尽生动古朴。


大清的镇国之宝——乾隆嵌宝金瓯永固杯,故宫博物院藏,买到你就赚到啦。


与明代相比,清代金银器则多工整华丽,其工艺集浇筑、锤鍱、炸珠、焊接、镌镂、掐丝、累丝、镶嵌、鎏金、珐琅、点翠、压模、切削等之大成,并与珍珠百宝相配使用,造型、纹饰与色彩的整体设计,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