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业革命—正传:34.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星光闪亮图书馆 2018-04-22


上文书讲到太平洋铁路终于在1869年通车了。美国那个时代的铁路公司如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美国当时修建的铁路网达总里程已经够绕地球两圈还多了,可见投资的狂热。接下来就开始经济危机了。

那么这一松一紧之间,美国铁路行业到底是各种什么情形呢?简直是军阀混战啊。当时美国的铁路线主要集中在东部,西部铁路线虽然里程很长,但是密度不行,毕竟西部地广人稀。我在这儿说清楚啊,早先美国人嘴里的西北其实是五大湖地区,今天你翻开地图一看,这不是明明在东半边儿吗?美国西北大学,翻翻地图在伊利诺伊州,这地方也算西北?

早年美国的人口都分布在东海岸,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地方都叫西部。伴随着疆域的扩展,西部这个概念多次发生改变。其实我国也差不多,陕西基本上是在我国地图的几何中心上,过了兰州还有半个中国呢,可是陕西和甘肃已经被称为西北了。

范德比尔特

当时美国最厉害的铁路大亨就是范德比尔特,他控制了非常多的铁路线路。不过这个范德比尔特早年是在运河和大洋上搞水运的。我们先前提到过这个人,1794年出生,他家就住在纽约的斯坦顿岛上。当年他从母亲那里搞到了第一桶金,弄到100美元。100美元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他就从这100美元开始白手起家的。

他先用100美元买了一艘小船,在纽约干起了摆渡的行当。在斯坦顿岛和曼哈顿岛之间运送乘客。运输旺季结束,他给了母亲1000美元。

1812年,发生了第二次独立战争。英国控制着北边的加拿大,美国人打算向北扩张。麦迪逊总统觉得可以一鼓而下,彻底把英国人赶出北美。

结果美国人还是毛儿嫩,英军绕开前线,坐船直取首都华盛顿。形势和后来的仁川登陆极其类似。美国一下就不行了,首都华盛顿也被一把火烧了,总统官邸被烧得乌漆麻黑。不得不涂上白油漆掩盖,从此美国总统官邸被称为白宫,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有一位名叫弗朗西斯·斯科特·基的美国律师到英国军舰上交涉释放被扣留的平民。抬眼看到对面巴尔的摩的麦克亨利堡要塞还飘扬着美国的国旗,当下感慨万千,写下一首诗。后来配上当时流行的曲调,取名为《星条旗之歌》,传唱很广,就是如今的美国国歌。

范德比尔特在这一场战争里面赚了大钱,因为军队需要像他这样的人来帮着运送军需物资。到了1817年,范德比尔特赚了9000美元。他那时候才23岁。就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他卖掉了自己全部家当,去一艘蒸汽船上当船长。因为蒸汽船才是当时的高科技,范德比尔特算是接入到蒸汽船的航运业。这艘蒸汽船的名字非常难听,叫“老鼠号”。

范德比尔特的老板吉斯本当时涉及了一桩案子,那就是打破了利文斯顿和富尔顿家族的垄断地位。纽约水域都是他家地盘儿。所以范德比尔特当时经常要开着船东躲西藏,生怕被利文斯顿公司的人抓到。1824年,马歇尔法官裁定垄断违宪,是无效的,水域理所应当是大家的。这次判决在美国历史上影响深远。航运业也开始蓬勃发展。

1828年,范德比尔特的蒸汽船航运公司开张。到了1849年,他已经拥有了上百艘蒸汽船,他的船运公司在淘金热中每年盈利超过100万美元。因为从东部去西部的路线都是在他的控制之下。范德比尔特的外号叫“海军准将”,当时海军的最高军衔也就是准将,这个词还有很多含义,比如船队队长,资深船长之类的。放在范德比尔特身上那是相当合适的,你也可以理解成“船王”。这是个语帯双关的外号。

有趣的是,1833年,范德比尔特遇上了一次铁路事故,车翻了,他的腿受了伤,他发誓一辈子也不坐火车。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最终他还是食言了,因为他成了最大的铁路大亨。当时车上一共24个乘客,一个当场死亡,另外一个受伤不治身亡。范德比尔特算是幸运儿。同车另一位乘客虽然被吓得不轻,但是毫发未损。他叫约翰·昆西·亚当斯,美国前总统。

范德比尔特最大的船只“范德比尔特”号,后来给了美国政府

后来范德比尔特在南北战争之中支持北方,把自己最大的一艘船捐给了美国政府,他的大儿子也参军入伍。但是没上战场就去世了。范德比尔特白发人送黑发人,不由得黯然神伤。本来大儿子是他的接班人啊,现在一切计划都打乱了。到战争结束的时候,范德比尔特已经是70岁的老人了。

范德比尔特可不服老,他看准了战后铁路大发展的契机,果断把主要注意力转移到铁路上。他出手买下了好几条铁路线的股份。1863年,控制了纽约到哈林的铁路,1864年控制了哈德逊河铁路,1868年控制了纽约中央铁路。建铁路需要钱是,谁家也没有这么多的现金,都是在金融市场上融资。运河也好、铁路也罢,背后都是华尔街在当提款机。华尔街也由此崛起。

范德比尔特控制铁路线也不是乱买,他脑子里有个完整的铁路版图。他把几家铁路公司加以整合,形成了一个垄断性的巨无霸,下一个被他盯上的就是伊利铁路。

这条伊利铁路可以说是金融史上反面典型,本来预计要花1000万美元,可是工程难度远远出乎预料,不得不一次次的加码,最后造价高达2300万美元,公司被迫一次次向华尔街筹集资金。结果就造成了股权极其混乱的状况。其中有一批债券甚至可以随意变成股票。来回转换都不是问题,这下股权结构更混乱了。那时候的美国就是丛林法则,大家都没规矩。怎么来都行。

绰号“牛贩子”的德鲁

控制伊利铁路的家伙叫德鲁,绰号叫“牛贩子”。他曾经被范德比尔特击败过。但是他马上冲着范德比尔特点头哈腰的示好,不但在董事会留任,还获得了财务总监的职位。这下他就有了兴风作浪的机会了。当时华尔街流传一句话,早上大家都争着以高价从德鲁手里买进伊利铁路的股票,晚上再以低价卖给他。德鲁可以随意操纵股价。

中西部地区到纽约的铁路线控制在3家人手里,纽约中央铁路在范德比尔特手里,他管理的铁路是非常高效的。宾夕法尼亚铁路在斯科特手里,他也是一个严谨的商人,把投资者的利益放在首位。

托马斯·A·斯科特

斯科特能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因为他在内战的时候是助理战争部长,后来成了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的第四任总裁,也当过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的总裁。这些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发现了宾夕法尼亚铁路上有个年轻的电报员,他技术娴熟,而且他身上散发出一种非同寻常的气质。这个年轻人叫安德鲁·卡内基,老家苏格兰,1848年刚移居美国。这是后话,按下不表。

3条铁路线,两家人比较靠谱儿,第3家伊利铁路的德鲁显得诡异多变。因此三家人想达成价格联盟就很难办。而且铁路互相之间不能衔接是非常头痛的事情。范德比尔特就想拿下伊利铁路的控制权。但是他在伊利铁路董事会的代表被边缘化。被德鲁这种老骗子弄得晕头转向。范德比尔特就想吃下伊利铁路的股份,自己当大股东,这不就能控制伊利铁路了嘛。

范德比尔特可以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德鲁当然也知道。当时对金融界的监管根本就不到位。伊利铁路的章程里边写了,可以随时增发股票,不用通知一个个股东。伊利铁路到底有多少股票,大家也不清楚。范德比尔特使劲买,德鲁就开足马力印。钞票是赚的,股票是印的。范德比尔特花了700万美元,买到一堆废纸。

菲克斯和古尔德才是德鲁背后的黑手

范德比尔特找纽约最高法院的法官,判决德鲁不许债转股,不许出售股票。听着名字好像“最高法院”,其实在纽约法院体系里边这只是个普通的法院。往上有中间上诉法院,州上诉法院,往下有有限管辖权法院。千万别搞错了。反正,法院的法官都被买通了。

德鲁一伙人找了另外三个法官,接连出台对自己有利的法令。说实话,那时候是美国历史上最腐败的时候,真的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几个法官的判决完全矛盾,这听谁的啊?那年头别说法官的法令打架,警察还打架呢。纽约有两个互不隶属的警察局,两边的警察打起来了。爱尔兰黑帮和本地黑帮各帮一伙。最后还是调动州国民警卫队给镇压下去。

反正,范德比尔特和德鲁之间闹得不可开交。公众的关注度甚至超过了安德鲁·约翰逊总统的弹劾案。吃瓜群众也不嫌热闹大?不是,吃瓜群众不是看热闹的。范德比尔特买了700万美元的废纸,散户们起码买了1400万美元的废纸。正是因为公众的参与,后来美国的监管制度才逐渐完善起来。当群众不吃瓜了,事情就起变化了。

本来要抓德鲁这一伙人,但是人家跑到纽约州管不着的新泽西州,你又能拿他们怎么办呢?最后,范德比尔特还是拿到了伊利铁路的控股权。但是元气大伤啊,毕竟是好大一笔钱啊。范德比尔特敏感的意识到,铁路已经过度投资了。热钱太多了,拼命扩充线路是不行的,必须找新的市场。假如能在运输大宗货物上有新的突破,那岂不是一桩美事?顺便还能把触角伸到新的领域之内。

当时还真的有个新兴的行业在喷薄而出,那就是石油业。美国可以说是石油工业的发源地。最早大家在煤矿里面发现了烛煤,这种煤比较特殊,有不少石油的特性。居然可以提炼出一种油。

亚伯拉罕·格斯纳

1852年,加拿大地质专家格斯那博士研发出了类似的工艺,获得了美国的专利。这种东西就是所谓“煤油”。煤里面提炼出来的油嘛,当然叫煤油。

烛煤

基尔原本是美国匹兹堡买药的商人。他拥有一座煤矿和一座铸铁工厂。多年来他还经营着宾夕法尼亚阿列汉尼河沿岸的盐井,打井获取卤水,用卤水来煮盐是一门很古老的手艺了。我国自贡的就是井盐之都。这个基尔发现,有时候卤水里边有黑乎乎的的油渗出来。别的盐矿主都当垃圾扔掉了。这个基尔把他们装载玻璃瓶里当药卖。反正那年头什么都可以当药卖。取名叫“石油”。

基尔弄了些样品来找当时美国化学学会的主席布斯教授,请他作分析。布斯教授发现,这东西经过分馏变成很好的照明用油。而且布斯教授一高兴给基尔画了一张草图,应该如何设计分馏装置。

基尔按照布斯教授的图样,自己造了一个分馏装置。直径110厘米,高142厘米,容量0.8立方米,其实做蒸馏装置,大家也并不陌生,就跟做蒸馏威士忌的器械差不多嘛。制取出来的油发黄,基尔就在匹兹堡大街上公开出售,起名字叫做“炭油”。每加仑1.5美元,点起来很亮,但是气味很难闻。

纽约的一位咖啡和香料商人费里斯看中了这种炭油,买了12加仑回去研究。他发现用氢氧化钾和硫酸处理以后,这种炭油再也没有难闻的气味了。这种灯油大受欢迎。要知道那个时代,灯油是非常贵的,因为有钱人家都是用鲸鱼的脂肪做成的油。穷人家,点蜡烛恐怕都显得奢侈。天一黑,上床睡觉啦。

在加拿大,费里斯找到经营恩宁斯基林油田的威廉姆斯,向他收购原油。1858年,费里斯加工了161吨原油,成为美国当时最大的炼油商。据记载,1859年那年,美国已经有50多家炼油厂,分别用软煤、油页岩或天然沥青生产煤油。

不管叫什么名字,大家发现生产出来的油都差不多,干脆统称都叫煤油算了。1859年8月27日,宾夕法尼亚德雷克井的出油,标志着近代石油工业的诞生。

早期木质井架,后来被大火烧毁,现在已经复原作为历史纪念地

大家可能有疑问,石油非要提炼吗?为什么不能直接烧呢?的确,有的石油是可以直接烧的。宋代的沈括在《梦溪笔谈》里面记载了石油,但是他发现,这种东西一烧起来浓烟滚滚,什么东西都熏得乌漆吗黑。穿着白衣服进去,出来变“德国青”了。赵云进去,变张飞出来。他觉得这东西作燃料口味太重,但是做墨倒是不错。当时都是用松烟墨。为了制取松烟墨,到处砍树,已经弄出了大片荒山秃岭了。有了石油造墨,就不用再砍树了。

世界上最早发现石油的也不是沈括,传说希腊火就是石油。早在18世纪末,俄国人就已经对石油感兴趣。第一座炼油厂是1823年建成投产的,其实这种炼油厂,也就是个小作坊。后来巴库地区石油工业慢慢开始冒头。1866年,巴库地区生产了1600吨煤油。里海地区也是个石油宝库,等到石油大发展那是要等到诺贝尔兄弟和大化学家门捷列夫出手了。想不到诺贝尔这个姓氏又在这里冒出来了,这是后话了。

美国是石油工业的摇篮,无数人冲进宾夕法尼亚和俄亥俄,开始疯狂的找油,很快开采量就上升了,油价开始下跌。炼油成了巨大的瓶颈,毕竟原油不经提炼是没法用的,只有5万人的小城克利夫兰变得热闹非凡,这里大有赶超匹兹堡成为炼油中心的趋势。当地最大的炼油厂厂长也是一个年轻人,他刚刚接到一封信,需要去纽约一趟。他买了张清晨的火车票,早上6:25分,火车准点出发了,哪知道,这列火车再也没能到达纽约……,我们下次再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