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守卫墓主的“护法神祗”

 聰哥的寶藏 2018-04-22


(2015-03-11 11:49:59)


                      文/崇义放牛娃

[转载]守卫墓主的“护法神祗”

    唐(618—907年)  高61.5厘米、53.5厘米   1955年陕西西安韩森寨出土。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为死者驱祟避邪的习俗,《风俗通》云,在周代,地下有一种名叫“罔象”的恶魔,喜食死人肝脑,人莫能禁,惟有“方相氏”可以制服它。死者入葬之际,“方相氏”先墓圹,驱除罔象,人们还将“方相氏”的形象立干墓侧,以保护死者。除“方相氏”外,罔象还畏惧虎和柏树。与此相类似的说法是秦穆公时,陈仓人掘地获一怪兽,其状若羊,此人欲将其献给官府,途中遇见两位童子,童子告诉他,这种怪兽名“口”,常在地下吞噬死人脑髓,如果将它杀掉,用柏树的东南技捶其首,地下的死者就可以安然无恙了。墓中放置陶制镇墓兽(方相氏),墓旁置石兽和植柏树的习俗由此而来。这说明驱祟避邪的习俗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
    约从战国时就流行在坟墓中普遍放置镇墓兽,到了北朝、隋及初唐时期,就流行用甲胄装束的镇墓兽和武士俑各一对作为随葬,天王俑就是镇墓俑和武士俑的融合体。天王俑一般成对随葬,放在墓室中以保护墓主的尸首、财物及灵魂不受侵扰,起到镇恶驱邪的作用。

[转载]守卫墓主的“护法神祗”

   天王俑一般成对随葬,放在墓室中以保护墓主的尸首、财物及灵魂不受侵扰,起到镇恶驱邪的作用。
    唐代兴起的这种新的镇墓俑类——天王俑,它是佛教传播的产物,借鉴佛教护法神天王像的体貌特征而塑的镇墓避邪的随葬品。天王俑起源于佛教中统领一方的护法神,习惯被放置在寺院门前或是佛像前面。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逐步被汉化了,佛法护卫神经过艺术的夸张也逐步演变为中国武士的形象,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天王俑。达官贵人们往往将它奉为死后的保护神,相们佛法无边,有了天王俑的保护,死者就可以在阴间过上安宁的生活。

[转载]守卫墓主的“护法神祗” 

   三彩俑的制作与其他唐三彩有所不同,釉烧出来以后,俑的头部不上釉,他的面目是经过彩绘而成的,需增加画眉、点唇、画头发等工序。面目经彩绘后,俑便鲜活起来。这一也是其显著特点之一和价值之所在。
   
1955年在陕西西安韩森寨出土的这对天王俑三彩,鲜艳华丽,红、绿、蓝三色相互交融,自然流淌,是唐三彩中的上乘之作,也是唐代天王俑中罕见的艺术珍品。三彩俑的制作与其他唐三彩有所不同,釉烧出来以后,俑的头部不上釉,他的面目是经过彩绘而成的,需增加画眉、点唇、画头发等工序。面目经彩绘后,俑便鲜活起来。这一也是其显著特点之一和价值之所在。

    这对天王俑都是武士装扮,身材魁梧,头戴盔冠,身穿铠甲,但也不能掩饰住他发达的肌肉。天王俑雕塑技艺精湛,天王高大威猛,气势逼人,身披铠甲,脚上穿着长靴,四肢矫健,一只手叉腰,另一只手握拳或上扬,双腿呈箭步,怒目圆睁,面容冷酷凶狠,看上去就是凶神恶煞。他的双脚踩踏在想要坐起正在垂死挣扎的夜叉(夜叉为梵文译音。亦译作“野叉”、“药叉”、“阅叉”、“夜乞叉”等。佛经中指一种恶鬼,列为天龙八部神众之一,在民间夜叉又是阴间独有的鬼怪。),姿态威武强悍。夜叉的身材矮小,猥琐狰狞。工匠大胆采用对比夸张手法,突出显示了天王俑驱邪镇恶的威慑力量,它体现了主人希望阴间太平,不受鬼神侵扰的心愿。

[转载]守卫墓主的“护法神祗”

[转载]守卫墓主的“护法神祗”

   天王俑雕塑技艺精湛,天王高大威猛,气势逼人,身披铠甲,脚上穿着长靴,四肢矫健,一只手叉腰,另一只手握拳或上扬,双腿呈箭步,怒目圆睁,面容冷酷凶狠,看上去就是凶神恶煞。

    由于外来艺术的影响,天王俑表现出不同于单个人物、动物雕塑的显著特点,具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悲剧性。天王俨然是一个胜利者,他气宇轩昂,神态严峻,千钧之脚踩在小鬼身上。小鬼面目狰狞,虽已失去了嚣张气焰,但却不甘于被践踏的地位,极力挣扎,妄图推倒体魄巨大的天王俑。在塑造上,天王身体硕大,臂膀有力,身上的甲胄或贴塑或刻划透出他刚毅峻健的性格;小鬼的塑造简捷、朴素,以衬托天王的威武。通过大小,粗细的对比形成了完整统一的立体雕塑,给人留下庄严神圣之感。

[转载]守卫墓主的“护法神祗”

  在塑造上,天王身体硕大,臂膀有力,身上的甲胄或贴塑或刻划透出他刚毅峻健的性格;小鬼的塑造简捷、朴素,以衬托天王的威武。通过大小,粗细的对比形成了完整统一的立体雕塑,给人留下庄严神圣之感。

    唐代是一个文化上兼容并蓄的时代,表现在美学思想上是阴柔与阳刚之美并重。天王俑的塑造形象,折射出唐代蓬勃向上的美学观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