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方陶瓷】中国古代精美的艺术品欣赏

 RK588 2018-04-23

我今天才知道,我之所以漂泊就是在向你靠近。

--《廊桥遗梦》

中国古代瓷器

中国古代陶瓷器可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中国闻名于世界,瓷器在其中起了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一词的英文china原意是瓷器。瓷器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代表着中国悠久的文明。从瓷器的造型和装饰来看,它比较完美地体现中国文化的面貌,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相对来说,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汉髹漆茧形陶壶

高26.5、口径11、底径9.7、腹通长29、宽15厘米

1994年连云港市花果山乡飞泉汉墓出土

该茧形壶平口,带盖,细颈,圈足,腹部似蚕茧,腹上有纵向弦纹六匝,通体髹褐黄色生漆,构造巧妙。这种器型流行于秦至西汉中期以前,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鉴赏价值。

隋青釉盘口四龙首形系瓷罐

高46.5、口径18.5、腹径64、底径17厘米

1992年于连云港市花果山乡当路村征集

该四系罐盘口,丰肩,鼓腹,腹下内收,平底,颈上及肩部各有两道突起弦纹,四龙首形系,龙首雕刻精美。釉色青中泛绿,内施满釉,外半釉,垂淌至足,局部脱落。胎体较厚,胎色呈灰白色。该罐器形规整,装饰精致是南方青瓷越窑系的代表作品之一。

宋景德镇窑青白釉花瓣口瓷碗

高5、口径14、底径3.7厘米

旧藏

该青白釉花瓣口瓷碗圆形、浅腹、圈足,宋代景德镇窑产。口沿呈花瓣状,有六道沿花瓣缺口向碗内伸展的线纹。胎质细腻,厚薄均匀,釉色青中泛白,温润如玉,制作精细,是青白瓷中的精品。

清康熙款绿地紫龙纹瓷碗

口径11.3、底径4.1、高5.5厘米

1986年与故宫博物院交换

该瓷碗侈口,尖唇微撇,深腹,平底,矮圈足。圈足内书“大清康熙年制”双圈青花楷书款。碗内壁胎体洁白细腻,外壁以绿色为底,绘有紫红色的翔龙图案,周围填充吉祥云纹。为清代景德镇官窑器中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

清乾隆款黄釉忍冬纹瓷盘

高4.7、口径26.8、底径17.2厘米

1986年与故宫博物院交换

该盘侈口,弧壁,浅腹平底,矮圈足。圈足内书'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篆书款。盘内为色彩均匀细腻的黄釉,盘外壁以黄色为地,绘有工整对称的数株绿色蔓藤图案。为清代景德镇官窑器中的精品,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清乾隆款炉均釉灯笼瓷尊

高23、口径7.7、底径8.3厘米

1986年与故宫博物院交换

该瓷尊小直口,尖唇微撇,短颈,溜肩,肩下两侧有对称的细条状隆起,直壁,下腹微收,矮圈足。釉质凝厚,釉面呈深浅两种蓝色的气泡状斑点,发色均匀柔和。器型完整,胎质坚致细腻,釉色晶莹,工艺精湛。为清代景德镇官窑器中的精品,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清嘉庆款青花梵文八宝勾莲高足瓷盏

高13.8厘米、口径13.6厘米、底径7.4厘米

1986年与故宫博物院交换

该瓷盏口沿微残。侈口,尖唇微撇,弧壁,深腹,平底,高圈豆状足。圈足内书“大清嘉庆年制”青花篆书款。盏内外以白胎为底,口部和底部内外一周有青花双弦线,盏内底部绘仰莲纹,外壁绘缠枝莲纹并夹杂有梵文,足部绘有如意缨络纹。为清代景德镇官窑器中的精品,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战国襄城楚境尹铜戈

铭戈通长22.3、援宽1.8、周长10.6、周宽2.5、内长8.2、内宽2.4厘米

海州区陶湾战国墓出土

战国时期连云港处于南方吴楚和北方齐鲁的交替控制地带,是南北方争夺的焦点,也是南方北征的必经之路。这一组三枚铜戈,推测戈应为军伍用于陪葬的器物。以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之例,这一组戈应上下排列,绑缚于木杆上,就组成了一个具有很强的杀伤力的武器——“行戟”。三戈中,最小的一件在内部有镌刻铭文两行,右起竖读为:“都寿之岁,襄城楚尹所造”。其中“都寿之岁”当指公元前241年楚国迁都安徽省寿县之年。这件行戟的价值在于戈上的十个铭文。是一件极为罕见的有绝对纪年的楚国晚期的标准器,对研究当时楚国舆地、列国关系、楚文字以及楚兵北上灭莒、灭鲁的时间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西晋铜鐎斗

高26.5、口径18.5、把长19、流长2.8、宽3.8厘米

1978年连云港市中云公社隔村大队收购

铜鐎斗是汉至六朝的一种温煮器,由盆身、长曲柄、三足组成。眼前这件铜鐎斗,圆盆身,附长龙首曲柄,三兽足外撇,腹部有二道弦纹,短流,器物口沿稍残,上有一对立耳,器物造型甚佳,器形较完整,为我市西晋遗物中的精品。

汉星云乳钉纹铜镜

直径13厘米,厚1.3厘米

1973年于连云港市海州区霍贺墓出土

该铜镜内向连弧纹,厚边缘,连峰钮,有钮座,钮座外依次有四组回弦线条纹,一周内向连弧纹,一周栉齿纹,主纹为乳凸状星云带,向外一周有两匝弦线。整个镜体器形完整层次感较强,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清嘉庆紫铜琉球炉

高20.5、口径17.7、腹径3、重5.1公斤

法起寺移交

琉球炉,原为连云港市法起寺“镇寺之宝”。该铜炉记述了清代中国与琉球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话,是清代琉球国八品巡官毛朝玉赠谢海州知州师亮采的礼品,是我国现存极少关于与琉球交往的文物。

此炉质地为紫铜,造型古朴简洁,给人以威严庄重之感。缺口下方正中刻有“琉球炉”三个较大的篆字,左右两边分别刻有“朝议大夫知海州事,韩城师亮采题”和“嘉庆丙子秋月”两组竖行篆字。另有71字隶书记述了此炉的来历。此外还有“三品金,一瓣香,航海来兮波不扬”的篆字题刻。该铜炉是反映清代中国与琉球友好关系的重要物证,对于中外交流史的研究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

北宋熙宁七年盐撇

直径158.5、齿长30、齿宽29、厚8厘米

1992年在海州区甲子桥下采集

盐撇,也叫盘铁,是制盐的工具。制盐时由四块拼接成圆形,对盐撇进行加热后,把盐卤水泼在盐撇上,熬干后取盐。此为四块中的一块,上铸铭文“熙宁七年,字二。”说明此盐撇为北宋熙宁七年的文物,编号为二。这类盐撇在全国范围内发现极少,对研究宋代的制盐业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明龟驮圣旨铜碑

高31、长18.2、宽10厘米

1970年连云港市花果山三元宫移交

龟驮圣旨碑质地为青铜。器形设计巧妙,分为神龟和圣旨碑两部分。神龟的头、颈异常粗大,昂扬远眺;四肢纤细;龟壳高高隆起,上有插槽,背负起圣旨碑。龟的底部正中刻有'洪武年制'篆书款。圣旨碑碑首正中为楷书'圣旨'二字,在其两侧各有一条头朝文字、倒挂身体的小蛟龙,其下方为云气纹。碑身为圣旨内容,楷体,落款'皇考稽古创制树石敬立'。是一件精致的明初遗物,对了解明代圣旨的行文格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北宋海清寺阿育王塔银棺

高10.5、长20.5、宽8.8厘米

1974年连云港市海青寺阿育王塔塔心柱出土

形制仿同真棺,前宽厚窄,是用来瘗埋舍利子的容具。函首有二执兵器的天王力士像,函盖上为佛涅槃像,两侧为十大弟子哭泣像,底部为模压的缠枝如意纹,下连须弥座,四周为镂空云纹,函后部刻有施主姓名及年款七行九十四字。采用棺椁形式的容器来瘗埋舍利是唐代以来佛教与中国传统的丧葬思想结合的重要表现。



北宋海清寺阿育王塔鎏金银函

高7.5、底长13、宽5厘米

1974年连云港市海青寺阿育王塔塔心柱出土

鎏金银函呈盝顶形,盖中央为佛涅槃图,四周围绕有缠枝如意纹,函前,两侧各有一尊结跏趺坐于莲台上的菩萨像,函底部为一朵模压而成的大莲花,函后有铭文,共五行三十三个字。鎏金银函造型精致,雕工精美,对研究北宋佛教葬仪具有重要意义。


西汉长寿绣

残长170.5×宽55厘米

1993年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汉墓2号墓出土

目前我省保存尺寸最大的汉代绣品。发现时覆盖在死者身上,用于殓葬死者,也称为“长寿绣”。该缯绣画面内容丰富,以稠密的星云、瑞气为地纹,悬缀的三条球形饰物为主纹饰,辅助羽人、凤鸟和众多的仙人神兽纹样来表现天、地、人间,寓意灵魂升天,长寿极乐。同时,运用了多种刺绣技法。该缯绣工艺精湛,纹饰精美,构思独特,图案清晰,是十分难得的汉代绣品,为研究汉代的思想信仰、纺织技术等,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唐人物矾石罐

高9.2、口径9、底径6.6厘米

1965年连云港市海州区南门大队采集

这件唐代人物矾石罐外壁上用浅浮雕技法刻画仕女六人,花三枝,树三株,仕女皆两两相对,仕女体态丰腴,脸上带有欢快神情,中间有花枝,花上各有一只飞舞的蝴蝶。雕刻手法淳朴,所用线条简洁粗放,描绘的物体比例夸张,既写实又写意,是唐代雕刻艺术中的一件珍品,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北宋海清寺阿育王塔石函

前高60、后高53.5、长89、宽41厘米

1974年连云港市海青寺阿育王塔塔心柱出土

该石函是目前我国发现极少的唐宋舍利石函之一,全器制作精美,充分反映出唐宋时期高超的石雕工艺水平和佛教艺术风格。

石函系用整块青砚石雕成,函体的上半截为石棺,下半截连着束腰形的须弥座,两者结合为一整体。函盖呈盝顶状,出土时已断为三节,后部原有细腰三个;函盖边坡四周浮雕四神: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出土时石函正按照四神所在方位安置;石函头端的中间阴刻浅线门扉,门扉上有排列整齐的五行阴刻的门钉,门扉上有锁,突出体外,两侧各阴刻直线纹类似窗棂;石函两侧浮雕内容相同的画面:前半部是诸天降十二部天乐来迎佛入涅磐境。后半部细致刻画了一幅生动的“涅磐变图”;下半截连着束腰形的须弥座,浮雕四力士肩扛舍利函。

整个石函造型凝重、构思巧妙,内涵丰富,高浅浮雕和阴线刻技法并用,纹饰精美,雕刻细腻、形象生动,是件具有唐代风格的佛教艺术珍品。

明万历三十年圣旨

纵31厘米、横78厘米

1970年连云港市花果山三元宫移交

这是一份明万历三十年万历皇帝颁赐三元宫大藏经的圣旨诏书。该圣旨为纸本,色黄,天地各有二龙戏珠的云龙图案,正文楷书20行,行9~11字,款1行,12字,正文前二行漫漶不清。内容主要记述万历三十年(1602年),万历皇帝亲颁赐《大藏经》四十一函,派御马监陈增泰奉圣旨“护持”云台山三元宫。文后加砛“广运大宝”大印。明代圣旨传世极少,此圣旨对于研究明代圣旨程式以及佛教史都有较高的价值,为我们研究皇牍文化打开了一扇窗口。

清沈闳秋山楼阁青绿山水图轴

纵269、横90、画心纵163.5、横71.5厘米

1967年市财政局拨交

该图轴系绢本。画面中峰峦叠嶂,浓密茂盛的树木和参差不齐的庙宇楼阁相互掩映,宛如人间仙境一般。尤其作者将山峰、怪石用以绿色渲染,更给人意境悠远的感觉。落款为“秋山楼阁 甲寅仲冬写 华亭沈闳”。作者沈闳,字元渚,号远渚,娄县(今上海)人。清乾隆时期著名书法家。善画山水,有沈周风。




来源: 《连云港市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