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哑河 | 无知即恶:有些人缺乏道德,内心脆弱,或只因读书太少

 何荣海 2018-04-23



  

书籍具有抵抗黑暗的力量。阅读就是对知识、真理、自由和爱的追求。读书,不止在世界读书日。

 


 

1

和心灵契合的朋友,好书是精神共同体中极为重要的群体她们有着坚忍不拔的本性,穿越时空生死,来到你身边。就此意义而言,承载着思想与慈悲的书有着信仰般的质地,在这万物速朽的世界,一定程度上接近永恒。

 

读书即修行,文字是最养人的,真正的润物细无声。书和电影、话剧、音乐、美术等有着本质的区别。大多艺术,你无需多用心投入,声色相会自然刺激着你,将你带入。但文字几乎没具体的形象,她静默平淡,近乎无形。只有当你内心同样寂静,向她走近,她才会走近你,呈现其不可貌相的灵魂世界。

 

置身已然上了高铁的国度与时代,能够自愿甘心慢下来落后于时代的人,注定越发罕见,也越发艰辛。如果你说自己喜爱看书,多被人视为怪物异类你要成为一尊不言人设或大大与麻麻的雕像,往往需要借助命运之神的力量。

 

 

2

读书有两个基础目的,一是知识体系(事实)的充实,二是思维方式(逻辑)的训练。两者相互奠基到一定时候,后者起决定性的瓶颈作用。有些人是博导或著名高校海归,但交流下去,会发现他们的知识理论一套套,但思维方式仍然僵化,二元对立,对世界与生命的多元与丰富面相缺乏感知,内心的从容与慈悲可想而知。这或许是因为之前脑子已经坏了。至于被迫坏的,还是自愿坏的,不必计较。

 

智识上的健全与人格的健全其实具有一致性。这么一个结论,或许不一定绝对正确,但多一个角度,不失为一种提醒或警惕。我们老是说社会道德败坏,其实很可能就源于(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的僵化。比如对农民、同性恋、独身等边缘人群的歧视。

 

国人难讲理几乎成为共识。对于基本的概念比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民/主、宪蒸,很多人理解有明显偏差,他们没有读过这方面的书,几乎都是来历不明的伪知识。

 

当面对这些人类已经诞生数百年的基本启蒙价值或常识,人们视若洪水猛兽。对追求自由,为民众(包括他们)疾苦呼喊,试图促进社会进步的人士,他们视若敌人。菜市口的烂菜叶一直扔向的都是谭嗣同等先行者觉醒者。

 

平庸之众犹如黑洞,日夜不休地吞噬群体中最有良知最有学识最优秀的同胞,然后他们在洞穴里视烛光如太阳,却不知身处正在陷落的天国。这便是大清王朝的覆灭。

 

就此而言,无知即恶。这种恶,不仅葬送自己、家人孩子的人生,也葬送大共同体的未来。一个思想单薄的人,不可能有厚实的道德与深刻的爱。

 

 

3

有病就需要看医生,吃药,而不是相信什么人血馒头、大师巫术、神奇药酒或红宝书。鲁迅的《药》,书写的正是无知者对真相、正义、灵魂的无视,对人世的吞噬。正义者的血注定白流,患病的人们包括后代注定白活。

 

无论科学,还是民/主和自由,既是知识,也是实践。知识是基础,若没有正确的知识,必然走向反面:愚昧、专/制与奴役。无知并非天生,只因受蒙蔽。人要觉醒,就需要知识或真相的刺激。

 

谁是敌人,什么是恶。如果看点真实的历史,就多少会有直观的判断力。比如看看前苏联大清洗的历史,看看《古拉格群岛》,你就不会对斯大林和前苏联五体投地。

 

每个人内心都藏着善良,有些人通过阅读等方式获得某些真相,自然会激发内在的良知,就算现实中受到压抑无法发声或反抗,但内心仍然是自由的。这就是潜藏的力量。

 

无知导致内心脆弱,很好理解。就像现实中,你要做一件事或遇到困难,如果什么也不知道,还随时担心被人欺骗,你怎么可能内心从容强大呢?

 

无知的结构里,有知识(体系)的欠缺,也有思维方式的不足。无知者,普遍缺乏整体世界观和自我意识(自知力),缺乏基本判断力,既无法判断对错,又无力判断善恶,注定容易被忽悠还帮着数钱,还以为很主流很光荣。反映在日常中,就是本应自我把控的生活被操纵,正常的人伦关系被毁坏,大义灭亲或爹亲娘亲不如伟大领/袖亲。

 

现实中,经常可见低智商或无知的善良。那些向谭嗣同扔烂菜叶的民众又何尝不善良呢?却因为无知,最终沦为专制的情绪动物。就此而言,无知的善良即恶。

 

 

4

有些人,读的书似乎不少,却依然充满偏见。这看似另一种病,但同样可用读书太少来解释。这里说的读书太少,是就书的质量和整体平衡而言的。

 

如果只读某些可见的书,包括大量人际关系学成功学厚黑学的书,终其一生,就算吃掉无数墨水,也依然是偏颇而危险的。有些人比如希特勒将恶草当圣经,在权/力的傲慢之下,自以为正确博爱集于一身,只准民众读其筛选过的可读之书。根本上而言,无知是因为居于洞穴之中,源于外力的禁锢和内心的恐惧。

 

有些人的确读了很多书,也大概知道真相,却选择性失明,忽视对自己不利的事实与观点,从而获益,推卸责任。这当然是自身良知的欠缺,或许是内在信仰或道德的缺失所致,今生的有限性,悬置或延缓了因果报应的实现。

 

但如果世俗社会法治与伦理充分,长期渲染,人们自然还是会负责任而真实地过活。如果人们对社会制度和伦理学有更多的知识和思考,特别是看到现代文明制度回馈的事实或书籍资料,以及反面的事实或资料,最终内心自然有所倾向与选择,懂得只有越来越多的人遵守规则和坚守良知,大共同体才会长久美好,进而反馈于每一个人。观念的力量是无穷的。

 

就此而言,好的书籍具有抵抗黑暗的力量。阅读本身,就是对知识、真理、自由和爱的追求。

 

 

5

这里强调的是有所偏颇的人,并不否认,个别没怎么受教育和读书的人,也可以是有判断力和善良的。事实上,书并非就是实体的具体的书,而可以是一切生命。


广义而言,一切具有反思性意义的行为,比如与人交往——包括与自己对话——,听音乐,看电影话剧,观自然,皆是阅读。未经反思的人生是静止的,没有成长的,是不值得过的。

 

书其实就是人,人本质是思想或精神性的存在,人类史归根到底是思想史。你必须接触不同的人,同时深入了解某些人,某个人,才可能触及尽可能完整的世界。他们都在成全你。

 

世界作为一种物自体,真实与整体当然不可能抵达,但尽量多元的阅读和经历可以平衡你的世界观,让你变得内心强大,豁达慈悲。当然,有些人或书是不容易见到的,特别在特殊时空,但你要心存向往。

 

每个人的一生都很短暂,所处的空间也狭小,这种有限性注定我们需要通过他人的经历(作品,思想)来成全自己。如此,我们的一生,因为他人(书籍)的存在,而活了很多次。(节选,哑河微信:wjbeye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