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无为无欲,是很高的一种境界

 无为馆藏 2020-08-12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三章,提出了“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的观点,而后又说“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不推崇贤能之人,民众也不需要学习他们争取荣誉。远离容易引起欲望之事,使人的内心不产生迷乱。无知无欲,即便那些很有见地的人,也不会去随意做一些不合时宜的事,如此,则天下大治。

无知,并不是真的什么都不知道,而是说要依着自然的状态,去感受世界,除此之外,剩下的自然就是多余的了,也不需要过多的去了解,这便是无知的概念。

老子是把自然的状态看得非常重的一个人,所以他的很多观点,都是以此为出发点,展开来谈的。联系第二章的相关内容,可以更好的理解“无知”。

《道德经》:无为无欲,是很高的一种境界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教之言”。老子认为你如果执着于某种事情,就会走向反面,事物相反相成,处无为之事,行不教之言,其实也就是依循自然之道,让事物自己去自由发展,这这种发展状态,也是最健康最蓬勃的状态。

由此再看“无知”,就知道老子要表达的真实含义了。因为追求知识,会陷入知识的迷茫之中,也会距离自然的知识的状态越来越远,人为的痕迹太过的话,你的天性与自然之淳朴,必须会减少、所以,“无知”是一种保持天性,或者把天然的智慧发挥到极致的状态。

因为“无知”,恰恰能更好的感知自然,因为被人为的“知”的干扰少一些,还处于淳朴之态,能感应自然之真谛。再看无欲,远离那些纷纷扰扰,五色令人目盲,保持一颗纯净平静的内心,欲念少一些,距离真正的宁静和智慧才能更近一些,无知无为的真谛,才能领会的更透彻一些。

《道德经》:无为无欲,是很高的一种境界

在老子看来,最好的状态,是一个人循着自己的天性,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状态,而治理之道,也与之相同。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依循自然的规律积极而为,但对除此之外的则选择“无为”的态度,表现在认知上就是“无知”。最好的榜样,就是大自然本身,所以不需要人为的树立别的榜样或者目标,即所谓“不尚贤”。

在老子眼里,人为的作为,都是多余的,甚至是干扰了人的本性,也使得情况变得复杂,使人失去自然的纯真与朴实,使整个状态变得混乱。人们回去争取荣誉,会追逐欲望,而这些,都是与自然状态大相径庭,格格不入的,更是不值得提倡的。

当了解了之后,再看老子眼中的“无知无欲”,就知道和其字面意思,还是有些区别的,不能简单理解为一无所知,没有欲求,什么也不做。而是在自然天性的基础上,发挥人的本性,激发人的天然之能力和纯真,以安适宁静的内心处世,待人,修身修心,个人如此,治理之道亦然,从而在境界上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

《道德经》:无为无欲,是很高的一种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