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冉品珍

 仙鹤草中医学堂 2018-04-23

冉品珍,遂宁县巨贤乡人,原成都中医学院教授。生于一九一三年,逝于一九八七年,终年七十四岁。


  冉老少时就学于私塾。攻读儒书,诸子百家,天文史地,糜不遍览,后弃儒习医,从学于遂宁名医徐立三先生,习医之时,刻苦勤奋,潜心钻究,深得其师称赞,八年就成,怀着“仁术济世”之心,悬壶遂宁。因其正直坦然,医技精湛,经凤仁公推,担任“遂宁平民优待征属送诊所”所长,遂宁中医师公会理事长,遂宁卫生协会组组长,深受当地医界尊敬。1956年成都中医学院创建之时,各地名医汇聚,冉老奉调该院,先后获内科副教授、教授职称。


  建院以来,冉老教学临床两兼顾,先后主讲《内经》、《伤寒》、《金匮》、《中医内科学》等课程,因冉老学验俱丰,其授课条理清晰,且经典——内科——临床横向贯通,深得众生欢迎,并多次应邀赴外地讲学。

  冉老数十年如一日,博采众长,特别是进入晚年,仍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相勉励,不顾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孜孜不倦,勤奋耕耘,读书临床之际,每有体会,则录之书札,日积月累,卷帙成堆。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医案、医话百余万字。计有《中医内科手册》(脾胃病1963年省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医内科学》(脾胃章1973年版)、《内科学病案总结三十二篇》(成都中医学院老中医经验集李莹琤整理)、《漫谈脾胃病证治》(《成都中医学院学版》1982年第1期刘成斯整理)、《内科55讲》《(成都中医学院函大出版)、《内科临床辨证录》(省科技出版社出版) 等。尚有《内科临床实习参考方药资料》、  《内科讲稿》  《脾胃病讲稿》、《湿热病证治》、《脾胃与共他脏腑的关系》、《中医基础概念》、《中医基础名词解释》等待版。


  冉品珍之学术思想源灵素,淑仲景,效叶薛,博采众智,在长期教学和临床工作中,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学术思想。


  一、熟读灵素  伤寒温病熔一炉


  冉老泊学严谨,一丝不苟,精勤不倦,持之以恒,对经典医籍如《内经》、《伤寒》、《金匮》、《温病》均揣摩精熟; 脱口成诵。虽年过七旬,仍手不释卷,潜心探微,别无所好,唯嗜书成癖,且对经典医籍,心领神会,言如已出。他反对死记硬背,并反复告之“历代医籍,汗牛充栋,但皆以五大经典为圭臬; 人虽有过智本领。目能识双。视后能诵,但未必能据之已用,故习医之人,须探本求源,熟读经典,于茫茫苍海中寻其序端。经典阅读,应细嚼慢咽,随手所录,遇难之处,应反复体会,旁参博览,深思明辨,切忌量守旧说,圈于一见。  冉老言之所是,行之亦然,如对“三焦”之说,历代医籍,各有所论,冉老综《内经》“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金匮》“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也...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温热病篇》  “募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半表半里。”等论述,具体指出“三焦是对人体横纵三层次而言,即从头到足,凡人体皮毛与血之部分,乃上焦心肺所主; 从头到足,凡肌和肉之部分系脾胃中焦所主; 从头到足,凡人之筋骨部分属下焦肝肾所主。”冉老对三焦之说,令人豁然而解。如非深究经典,学之有获,实难窥堂奥。


  长期以来,伤寒、温病各抒巳见,冉老弃门户之见,潜心深研,他指出“温病是在伤寒基础上的发展,诚如《伤寒论》所说: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故后世医家不应将伤寒、温病截然分立,而应看到,温病是在前人基础上,根据地、时之变迁而逐渐形成,在辨证方面,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相互补充,互得益彰,因而不应以伤寒而抵毁温病; 也不能据温病而否定伤寒。”临床用药,冉老也经历了两个时间,35岁前笃信忡景,擅长经方,屡起沉疴,后深研温病学派,用之临床,也效若桴鼓,遂砭砭斫求,兼收并蓄,博观取约,不捐织流。将《伤寒》《温病》熔之一炉。如冉老用《金匮  》胶艾汤合《温病条辨》加减复脉汤合化,治疗顽固性血崩病,每获良效,就可窥见冉老医道一斑。故冉老将二家熔之于一炉,取于《伤寒》,也效于《温病》,其缴密医理巳臻炉火纯青之境地。


  二、广求遍览  首推《金鉴》第一书


  冉老指出“古今医书,浩如烟海,虽各有所长,但亦存  博而不精,杂而不一之弊端,对临床入门看,多有不便。然《医宗金鉴》,收罗宏富,条清理明,论证处方,颇切实际,实为临床用书之指南。”纵观《金鉴》,总卷九小,洋洋数十万字,将临床各科之精华并蓄,冉老数十年苦读精研,内、外、妇、儿、无一疏漏,书中文字,诵口而出,音韵不差,实令人惊叹不止。临床治疗,冉老指导学生,也多以此为兰本。如便秘一证,医者多用导滯一法,然《金鉴》则有热燥、实燥、气燥、虚燥、血燥、风燥等诸多不同,故治法处方也随之万变;再如脑血栓形成,脑溢血等病急性期已过,冉老则谕学生翻阅《金鉴》“瘘证”一篇,病因病机,治法方药,无不具备。  《金鉴》之功,诚如其序所言:“上自三皇以至我朝,分门类聚,删其驳杂,采其精碎,发其余蕴,补其未备...其小而略者,以便初学者诵读,其大而博者,以便学成者参考。使为物者,必由是而教;为弟子者,必由是而学,则医学昌明。”难怪如此,临床用书,指导初学,冉老总荐,  《金鉴》第一。


  三、   诊合参  尤重辨脉与察舌


  临床治疗,冉老每每强调“四诊合参”的重要,他反对“不要病家开口,便知病情”的作法。从其所著《中医基础理论问答》一书中可以看出,临床之中,望、闻、问、切密切相关,它们既相互连系,又相互补充,说明患者之病情变化,若偏垂其一,而忽视余诊,难避诊失治。如一久也咳嗽病人,经中西药治疗数月罔效,患者不堪其苦,辗转至冉老处就医,冉老串时度势,详加询问,得知患者有痴食凉粉之癖,治以苦辛谈渗合温肺化痰之法,投二陈汤合上焦宣痹汤  二剂而愈。凡此病例,不胜枚举。由此可见,只有将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综合起来,进行分祈判断,才能相得益彰,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否则,如冉老所言: “临床之际,将无从适事,难测此渊。


  望舌察脉,冉老尤为重视,如在对脾胃病舌象变习述叙叫指出


 “舌苔黄厚者,多系湿热蕴阻中焦,治当清热化湿,舌苔白厚而腻,多属阳气不足,湿邪易从寒化,当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甚须温所化湿,方可得效;此外,尚有舌苔白厚,仍阴津不足,其苔必厚而干燥,如叶天士调之“胃燥气伤’譬如釜中烧水,火炽水竭,锅垢厚积,欲去找垢,可于釜中添水,则垢积渐融,故治当用滋润之品。若舌上无苔,诚非佳兆,如‘不毛之地,其土枯臭。’舌质嫩,系脾胃气虚,当甘淡实脾; 舌质干红,属胃阴枯涠,当益胃养阴,或益气养阴,双管齐下,务求舌上渐生薄白润苔,待胃气渐复,可望生机。”如此细微的舌象描述,对病情的发生变化及治疗部起到了指导作用,由此可见冉老一片苦心。


  切脉之诊,冉老也非常重视,并指出: “切脉专注,定准关脉,再定寸尺,举按寻取,使之有序,浮沉迟数,不难相识,只领于此,临床欠然,须熟读《濒湖》,细嚼《黄氏脉学》,才可避免,心中已了,指下难明之弊偏,方能减少失误。”冉老所言,是对晚辈医者的告诫,他一生非常重视脉学的研究,并悉心掌握,闲假之余,朗朗而诵,临床之际,倾心探求,尤其对脉之疑似之处,详加辨别,这对他正确的诊治疾病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案例,荆x x,女,16岁,学生。初诊19784月。头晕发热,昼轻夜重,身倦乏力,面白少华,舌谈,苔薄白,  脉数无力。经中西医治疗效甚微而来就诊。冉老脉证察毕,遂投黄芪30克、当归6克。服方三剂,热退身凉,诸证咸轻,属仍以原方继服六剂,而诸症皆愈。事后冉老指出;“脉数之征,非热邪独据,半产漏下,亡精失血亦然,唯诊脉数有力无力之别; 此案脉数无力,且伴它症佐之,实属血虚使然,故以当归补血汤治之; 用方之时,切记五倍黄芪归一份,方能获效,违之则失其意矣。”


  四、脾胃杂病  临床辨治具特色


  由于“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正常与否,不仅关系到人之体质强弱,对疾病的发展转归也有重要影响。冉老常喻。“善治脾胃,能愈诸疾”概源于此。由于冉老长期探索,宗东垣,效叶吴,采众长,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并将理论临床熔之一体,故被称之为著名的牌胃病专家。其对脾胃病的治疗也独具特色。


  (1) 问饥食,分辨病胃或病脾


 由于脾胃在生理上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故临床所见,脾与胃病,病情复杂,胶着难分; 但病家所致,不定病位,不分主次,而概以脾胃所病,轻率治之,终难获效。冉老在临床中特别重视辨饥食与否,而分病胃或病脾,他通过长期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脾胃证治观。如饥不欲食,系邪气犯胃,或为阴虚,或为气滞,或为痰阻,或为食停皆使胃气失降,仓廪不纳使然,故治当健胃为主,使胃气顺降,受纳有权,而运化为辅,旨在协调胃之气降。临床中,痰湿食滞者,可选香砂楂曲平胃散或保和丸; 若因胃阴不足,益胃汤方可选。若食而腹滿,则病位在脾,概因胃纳正常,脾运障碍,故治当健脾为主,治胃为辅,旨使脾运归复,化物有权; 如脾气虚者,四君子,香砂六君子当选,脾阳虚者,理中汤类优先,湿困脾土者,正气散加减。至于脾胃俱病,纳运失司,治须强调脾胃并调,如气虚者,当补中益气,阳虚者,当温中补虚,脾胃气阴不足者,当甘淡实脾。


  (2 )重审因,辨证施治有依据


 冉老常言:  “疾病所致,必有其因,庸医不问其由,误托以药,助疾成病。”临床之际,冉老总首明病因,不拘泥常规,或搬书套证,而据人据时分别辨之,尤其对病程长,病情杂的患者,更详细之,以别寒、热、虚、实、气、血、阴、阳之不同。他指出  “某些顽固性的胃痛,呕吐、腹泄病例,病情茫然,缠絡难愈,更宜详审,如对脾气虚寒,而挟肝胃郁热,其症见胃脘痞闷,痛涌酸水,噫气呃逆,心中烦热,饥不欲食,渴不欲饮,四肢欠温,小便黄少,大便结燥,舌红苔白,脉虚細数者,若寒热不辨,或妄投温中补虚,则致热势更甚,或仅寒凉清热,则使脾阴更损,皆不能痊,唯有补泻并进,寒热互投,才能顾此顾彼,而获佳效。如虚寒甚,郁热轻者,可用连理汤法,但热象显,虚寒轻者,可用椒梅汤法,而仲景之黄连汤,乌梅汤丸,半夏泻心等皆属此类,用之得当,奏效甚捷,而得当与否,权衡关键,则在病因明辨。”


  (3 )注生理,升降有序病易痊


脾胃所病,归根结底责之于升降失常,冉老常言; “脾不升运,则化源无权,胃不顺降,则受纳障碍,”临床治病,也非常重视复脾升运,使“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行之临床,他也非常重视复脾升运,助胃顺降之原则,即使对脾胃虚证也不以甘药呆补,以避妨脾之升,碍胃之降,总以补中而不壅滞,运脾而不伤正为准则,而对胃阴虚者,用养阴之药,也只用甘平或  甘润之品,以复胃气顺降之性,忌用滋腻壅滞之物,旨达胃健纳旺的目的。注重胖胃生理,复脾升运,助胃顺降,消除疾病,是冉老治疗脾胃疾病之又一特点。

  五、内外妇儿  屡起沉疴愈顽疾


  冉老医理精湛,不仅以善治内科疾病而驰名,中医妇、儿、外科也颇有建树,临床之际,每愈沉疴顽疾。诊假之余,冉老纵论内、外、妇、儿各科,析理适彻,立法严谨,处方用药丝丝入扣。他常道:  “人是统一的有机整体,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皆不外乎其整体的阴、阳、气、血等功能改变,故治病之时,必求其本,而非只顾局部,忽失整体。内科治病,不违全面观察,辨证处方; 妇、外、儿料也不离其轨,且内、外、妇、儿有养密切关系,焉能任意分割。当然,内、外、妇、儿也各有特点,但临床疗疾,要求能举一反三,方不失医生之意。”下面略举病案数例,以窥冉老匠心独具。


  病例一: 头疮  赵x x,男,11岁。1974年初诊,头枕部溃烂不愈6 月,多种药物治疗不效。溃面约6 X 3 厘米,无毛发生长,表面覆以灰白脓性分泌物,肉色晦暗,周边表皮可见紫红瘀血。治疗单用外治法,黄连、黄芩、黄柏各10克、乳香、没药各20,碾绸过筛,蚕茧烧透碾细,麻油合诸药调匀,以野菊花50克煎水冷却,鵝毛沾其液洗刷溃面后,敷以所调三黄二仙散,每日一次。上法治疗10天,溃面无浓性分泌物溢出,并有新生上皮长出。仍宗上法,另加参苓白术散口服。经上述治疗月余,溃面完全愈合,并有毛发长出。


 病例二; 血崩  陈X x,,40岁,工人。1978年初诊:内述“血崩3年余,曾往返住院达10余次,且暂时有效,而未能根治。”症见面色痿黄,厚着衣物,仍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细问其状,知崩血之时,屡发夜间,发时无腹痛之感,亦无血块,血色清稀,量多异常。四诊已毕,冉老沉思良久,悟然而言;  “血之所统,权贵之脾,现患者夜发血崩,概阴盛于阳,脾阳不足,无以统摄固也,故崩漏屡发; 然久崩不愈,亦必损阴血。现治之法,当温健脾阳,养血止血,非《金匮》之黄土汤,无以济世矣。”灶心黄土60克、炮附子9 克、黄芩9克、阿胶(烊化)9 克、白术9克、干地黄9 克、甘草9 克。服方二剂,血崩顿减,继服三剂,血崩即止。


  病例三; 腹泻李x,,2 岁。1987年初诊,其母诉患儿腹泻1,经中西药治疗效差,现患儿腹泻35/日,夹杂食渣,不欲饮食,时腹胀满,冉老视后言之:  “腹泻所致,乃因家长溺爱,俗之以食,致食积停滞,故治当消食和胃。”投以保和丸。


  山楂6克、建曲6克、半夏6克、茯苓6克、陈皮6克、连翘3克、莱菔子3 克。


  服方一剂,腹泻即止,后再进二剂,巩固疗效。数月后遇之询问,大便正常。


  病例四,眩晕罗x x,男,47岁。1978年初诊。患者述头晕3 ,伴双下肢浮肿1年。三年前,患者头晕头痈;夜寝不安,时感心悸,经西医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I)。”经治疗后症状时轻时重,1年来,伴见双下肢浮肿,经住院治疗症状稍减,但近感明显加重。就诊时,病人被扶入病房,自述头晕目眩,心累气紧,倦怠乏力,面色灰白,双下肢浮肿,四肢不温,查血压(210/160mmHg) ,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冉老谕: “高血压一病,虽可见‘肝风上扰'或‘肝阳上亢'所致,然“阳虚生风’也可造成,尤其是高血压晚期病人多见,故临床诊治,应全面观察,详审病机,如此患者仍系“心肾阳虚’,故治当‘温肾固阳',方用四逆场。附予30(先煎)、干姜9 克、炙甘草9 克。服方四剂,患者自行就诊,步入诊空,述头晕目眩,心累气紫,双下肢浮肿减轻,血压170/110mmHg,继同上方再服三剂。患者诸症大减,血压160/90mmHg,遂改用真武汤收其功。


  虽仅例上述四案,然足见冉品珍教授对内、外、妇、儿、诸疾辨证细腻,机圆法活,临床疗效赫赫显然。


  冉老对中医事业的发展倾注了毕生心血,数B 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讲课带习,言传身教,诲人不倦,使之人才辈出,硕果满园。他的一生,真可谓: “掘展岐黄苦探研,终生不忘破书卷,诲人真真启后学,故得桃李天涯遍。”


冉老不仅以其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技,羸得了人们的赞扬,也以他正直坦然刚直性,不随事欲昏昏然之品德,羸得了人们的称赞。自他行医五十余年,拯救多少病人于膏育之中,解除多少痼疾于疑难之间,既使在其自身病危时也不拒病人罹难,如此精神堪称医界典范。


本文来自《遂宁名医荟萃》一书,由成都中医药大学何熠校对整理。

 


 赞赏 


皮肤科常见疾病的中药外治法

医药人员都要认识的8张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