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平全面讲解《伤寒论》少阳病(三)
2015-10-21
15:06
伤寒后胃气虚的特点
在伤寒里面,胃虚往往都是胃的阳气虚了,胃的气化功能下降,出现了痰饮水湿。在温病里面,胃虚可能指的胃的津不足,津液少了,使病人不能寒战汗出,热病得解,这个时候只能通过益胃阴,补充胃液,胃液足了,病人才能汗出而解。温病里面特别重视战汗而解。温病的战汗而解,有两大部分:一种是湿温病的后期,正气
虚弱湿不化;一种是,发白?外透,需要战汗而解。这都是要扶正,清热养胃。还有一种就是,你刚才讲的,温热病,发烧久了之后,汗已经伤了津液,他无津液入汗。他自己的元气够,但是没有津液,这个时候需要用芦根饮,五汁芦根饮。这种方子才能补汗源,才能退烧。实际上中医治疗热病、急性病效果非常好,慢性病慢一些,但是我们把急性病、感染这一块都丢了。今后应该把这一块阵地抢过来。只有把伤寒温病都融会贯通了,这些都不成问题。像《伤寒瘟疫条辨》的升降散主要
是透,透邪外出、清热解毒。关键是用这些方法都不能死,要掌握它的精神,我们的基础还是打在伤寒温病这一块,升降散关键是要透,只要掌握他的精神——透就
可以了。把这些思路用好,融会贯通了。《伤寒瘟疫条辨》的十五个方子,都是升降散的加减。在温病里面用的多,透邪、搜风透邪。
病案分析淋巴结肿大——兼谈消瘰丸的组方规律
有一个病案,女性,右侧腮腺淋巴结肿大,多个小结节肿在一起了。用了小柴胡剂,加升降散,加上消瘰丸治疗。开始治疗的时候效果很明显,曾经有一次明显的消肿了,肿也变软了。但是下次来的时候,肿又变大了,变硬了。这种情况要找一找,是否有什么东西没入戏?
柴胡剂,说的是在这个经络上有问题。柴胡剂说的是这个病在少阳。消瘰丸说的是病在后面,消瘰散是陈锺龄发明的方子,他拟这个方子的思路是什么呢?因为肝主
筋,当肝的阴血不足了之后,肝经的风火内动,风火内动之后,就会郁热生痰,痰结在那个地方,这是筋的病变。所以他用元参滋阴降火,第一滋肝肾之阴,因为元
参是黑色的嘛,可以入肾,它可以滋肾阴、养肝阴,同时降火,解决阴虚,肝血不足,血虚生风,筋的病变。第二个牡蛎咸能软坚,能化痰散结,还能滋阴平肝息
风,这个药一药多用,它能滋阴平肝熄风,又能化痰软坚散结,第三个药是贝母,他没有说是川贝还是浙贝,贝母能够清肺平金,清金平木,而且也能化痰散结,所
以选择这三个药打成粉。这个方子的组成是肾肝肺同时治,滋阴平肝熄风化痰软坚散结,对肝肾阴不足有效。
我们说,淋巴结肿大有很多原因,如果是外邪引起来的,感冒引起来的,多半邪入少阳,那用柴胡剂。如果是内伤生气激起来的话,多半是从厥阴治。消瘰散是从厥阴治。另外,如果老吃清火的药,是不是也要用消瘰散治疗,有没有肝气郁、脾胃寒或肝寒的问题。这个只是经络有些不通,同时有中焦痰饮上逆的情况。
我们学经方学古方主要是学有思路,为什么用它?他的体质符合不符合?他的病机符合不符合?套用古方必须先病机要符合。像这个病例,病人比较胖,胖说明什么问题啊?胖说明脾虚,她的月经也不好,她三十多岁也没有家庭,可能会有肝郁痰结。在此之前她曾有过发烧。如果是内伤起病的,可以用半夏厚朴汤打底去治,或者再合消瘰散、夏枯草,这是有
热的话。如果没有热的话,说不定这些都不能用,还要用些温性的药。很多人在这个成方里面打转,他没有把每个成方的病机搞清楚。高手就是先搞清病机,再根据
病机选成方,不能盲目套成方。
少阳病腹痛治疗思路——兼谈阳脉阴脉及涩脉
伤寒论第一百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这告诉我们一个大法,什么叫阳脉涩,阴脉弦,左为阴,左边主肝肾,左边
主心血肝血肾精,所以左脉是主阴的。右脉为阳,右脉主肺气脾胃的阳气,肾阳命门之火。所以右脉出现一个涩弱之象,左脉出现了弦脉,这种情况说明脾胃虚,肝
脉弦,肝乘脾,这种脉脾胃又弱肝脉又弦,“法当腹中急痛”,按理说腹部会出现拘急疼痛,肝乘脾。
第二个解释,浮取为阳,沉取为阴,当然指的是右脉,如果说右脉脾胃的脉,浮取是涩弱之象,重按下去带弦,这也是肝乘脾的现象。如果右脉是弦弱之象,特别是右关脉出现弦弱之象,都有可能出现腹中急痛。这种病人是因为肝乘脾,脾胃虚,这种病人应该先用小建中汤治疗。
小建中汤就是桂枝汤加重白芍,白芍是一个养肝平肝的药,桂枝汤是一个治疗脾胃的药,我们知道桂枝汤里面的生姜大枣甘草桂枝,都是温脾胃养脾胃的药,芍药是一
个养肝的药,桂枝汤就是一个典型的肝脾两调的方子,小建中汤更是肝脾两调,小建中汤怎么调肝脾?肝血虚就会肝旺,肝旺就会乘脾,乘脾就会腹痛腹胀,所以这
种脾胃虚寒的人,腹中急痛就是肝乘脾,所以这种病人就是用小建中汤温脾胃,养肝血来治疗。如果这种病人还没有好,仍然还有腹痛左脉弦,说明这个病人还有少
阳证。
因为伤寒起病,受寒起病,出现阳脉涩弱,脾胃的脉右脉是一个涩弱之象,为什么涩脉是指阳气不足呢?什么叫涩脉?如病蚕食叶,这个脉很
缓带有无力,流得不畅通,一主气血亏虚,二主血脉瘀阻。还有一种说法,涩脉主什么呢?涩脉的形象如轻刀刮竹叫涩,轻刀刮竹子,你会发现很不流利,很难快速
地刮下去,这就是涩。那多半是有邪郁,邪阻滞在里面,如果你细问下去,多半会有气血亏虚,正气不足,所以,血液流行的特别缓,带有缓慢无力。如果右脉出现
一个涩弱无力,左关脉出现一个弦脉,特别是右脉出现一个涩弱,多半提示这个人有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左边关脉是弦可能是肝乘脾,可能是少阳证还没有好,兼有
少阳证。那么针对这种人不管他有少阳证,还是没有少阳证,但是因为右脉涩弱,这个人虽然是感冒了,但是因为他气血亏虚了,脾胃不足,脾胃虚寒,所以我们要
先用小建中汤,补气血温脾胃,不能先用小柴胡汤。
张仲景前面说了,如果没有涩脉,阳脉涩弱的情况,这种出现腹痛的病人,就去黄芩加白芍就可
以。因为他腹痛,肯定有肝乘脾,胆乘脾,脾胃本身又有虚寒的情况,所以去黄芩加白芍,就行了。柴胡配白芍,既能解外邪又能防止肝乘脾,所以一箭双雕都能
解,而且把脾胃虚寒顾得了。如果用了小建中汤温中健胃补养气血,这个腹痛仍然没有好,脾胃恢复的差不多,腹痛还在,左关脉还是弦,还是有邪在少阳不好,我
们这个时候再与小柴胡汤治疗。
这里面强调什么问题,从这两条来看,一个是小柴胡汤证出现了腹痛,要去黄芩加白芍;小柴胡汤出现了心下悸有停
饮,脾胃虚有停饮的病人,要去黄芩加茯苓;从这一条来说,说明了一个问题。这样的病人也没有先用小建中汤治疗,说明一个问题,说明脾胃虚寒比较重比较明显
的病人,比如说腹痛心悸啊,是不能直接用小柴胡汤治疗,因为用小柴胡忌讳在哪里?忌讳在黄芩,因为黄芩苦寒败胃,伤脾胃。
黄芩的特点——从两个病案看黄芩
在厥阴病中有一条,特别讲到了。厥阴病333条“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为
除中,必死。”就是说伤寒如果出现脉迟弱的情况,你就是有热,用黄芩也是不行的,黄芩用了之后就会出现脾胃腹中冷,不能食,会除中,会出现脾胃衰败的情
况,这进一步说明了一个情况,黄芩这个药有脾胃虚寒、脉见迟、阳脉涩、脉见弱、或者有腹痛,或者有心悸这样的病人,对于脾胃虚寒的病人是禁用黄芩。如果这
个病人,他没有很典型的,没有腹痛,而只是胃痛,能不能用啊,也能用,腹痛是脾阳受损胃痛是胃寒,程度上要轻一点点,也就是上腹痛和中腹痛是有区别。
下面举个病例这样比较有说服力,有一个花工,他就是长期胃痛,总治不好,他找我看,他的左脉,弦滑有力,右脉也是弦偏无力,但也不是那么无力,他有胃痛口干
苦,有乙肝,我就是用了一个小柴胡汤,合小建中汤,小建中汤没用饴糖,他疼的不是那么厉害,也不是那么严重,怕吃凉东西,口干苦,就是少阳证肝胆郁火同时
有脾胃虚寒的这些特点,但是以胃痛为主不是腹痛,第一不是腹痛第二个是两边的脉都比较有力,我就给他用了小柴胡汤,加上桂枝加芍药汤,他的体质还挺好,吃
了之后,他的疼痛马上明显缓解。这个方子没去黄芩,为什么没去黄芩呢?这位病人虽然有胃痛他也怕吃凉东西,但是他是胃痛不是腹痛,这是第一点,他在上不在
下,脾阳还没有太受损;第二点他没有心下悸,而且右脉也比较弦有力,更不带迟缓之象,更不带无力之象,所以我没有去黄芩。这个病人吃了效果非常好。
下面我再说一个效果不好的病人。她是我的婶娘,我堂兄的母亲。他有甲减,消瘦贫血,体质特别差,她有口苦咽干呢,恶心呕吐不想吃东西啊,发烧这些都有,我用
了小柴胡汤,后来我用了附子30克、人参30克,加进去,吃了之后,腹泻得非常严重,差点儿就要拉死了,病人就不敢再吃。老年人呢,你看他的精神状态看他
的体质看他的面色,他都不是太好,但他的脉会是浮中弦滑有力,但是真正按下去都是芤象,这时候用黄芩要非常慎重。尤其有很明显的迟脉、涩弱脉、腹中痛心悸
的时候,是不能用黄芩的,用了就会出危险,病情就会加重。张仲景讲了,彻其热,腹中冷还不能食,甚至还会出现除中,除中是什么呢?脾阳衰败就要死人。有些
医生发现,小柴胡汤吃了以后通便特别好,原先大便秘结,现在大便通畅,再过几天大便稀溏稀薄,这就说明已经伤了脾阳了,这就是说明治过头了。所以日本曾经
出现一个小柴胡汤风波。小柴胡吃多了以后出现肝损害,那不是一个简单的肝损害的问题。所以这个药用得不好,是会出问题的。
这篇讲解了胃气虚后出汗和不出汗的两种情况,消瘰丸、小建中汤的讲解,及少阳病的一些特殊脉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