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学——和解剂(一)

 康泰wjr图书馆 2020-03-14
1.药物组成中含有柴胡和人参的方剂是
A.小柴胡汤
B.半夏泻心汤
C.大柴胡汤
D.四逆散
E.柴胡疏肝散

2.小柴胡汤可用于治疗
A.少阳湿热证
B.寒热互结
C.热入血室
D.黄疸兼大便秘结
E.痰湿内阻膜原

3.患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薄白,脉弦。治当首选
A.蒿芩清胆汤
B.小柴胡汤
C.逍遥散
D.半夏泻心汤
E.大柴胡汤

4.手足不温,腹痛,泄利下重,脉弦者,治宜选用
A.健脾丸
B.保和丸
C.四逆散
D.痛泻要方
E.葛根黄芩黄连汤

5.清胆利湿,和胃化痰的方剂是
A.青蒿鳖甲汤
B.茵陈蒿汤
C.半夏泻心汤
D.四逆散
E.蒿芩清胆汤


 答案解析

1.[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小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方歌: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2.[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小柴胡汤可用于治疗热入血室证。若妇人经期,感受风邪,邪热内传,热与血结,血热瘀滞,疏泄失常,则经水不当断则断,寒热发作有时。
 
少阳湿热证是少阳经脉感受湿热之邪。
寒热互结指中气虚弱,寒热错杂,虚实并见。
 
黄疸兼大便秘结由邪热入里,与脾湿相合,气机受阻所致。
 
痰湿内阻膜原为痰湿阻滞在半表半里之间。
 
3.[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小柴胡汤主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4.[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该题考查四逆散的主治病证。手足不温,腹痛,泄利下重,脉弦为阳郁厥逆证,是因外邪传经入里,气机郁遏,不得疏泄,导致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之证。四逆散功能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主治阳郁厥逆证和肝脾气郁证。
 
健脾丸功能健脾和胃,消食止泻,主治脾虚食积证。
 
保和丸功能消食和胃,主治食滞胃脘证。
 
痛泻要方功能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主治脾虚肝旺之痛泻。
5.[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清胆利湿,和胃化痰的方剂是蒿芩清胆汤,主治少阳湿热证,为治疗少阳湿热证的代表方。

青蒿鳖甲汤功用养阴透热。

茵陈蒿汤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半夏泻心汤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四逆散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细目一  概述

1.和解剂的适用范围

和解剂主要适用于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之证。

和解剂原为治疗伤寒邪入少阳而设,因少阳属胆,位于表里之间,既不宜发汗,又不宜吐下,惟有和解一法最为适当。然而,胆附于肝,与肝互为表里,胆经发病可影响及肝,肝经发病也可影响及胆,且肝胆疾病又可累及脾胃,导致肝脾不和;若中气虚弱,寒热互结,又可导致肠胃不和。因此,肝牌不和证、肠胃不和证也是和解剂的适用范围。

2.和解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临床依据病证不同,应分别选用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的治法与方剂。

(2)和解剂组方配伍较为独特,既祛邪又扶正,既透表又清里,既疏肝又治脾,无明显寒热补泻之偏,性质平和,作用和缓,照顾全面,所以应用范围较广,主治病证较为复杂。然而,该法毕竟以祛邪为主,纯虚证不宜使用,纯实证有亦不可选用,以免贻误病情。

(3) 凡外邪在表,未入少阳者;或邪已入里,阳明热盛者,均不宜使用和解剂。

细目二  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伤寒论》

组成:柴胡半斤  黄苓三两  人参三两  炙甘草三两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

(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热入血室证。妇人中风,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3)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配伍意义:本方证为伤寒邪入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少阳经气不利,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所致。邪在表者当从汗解,邪人里者则当吐下,今邪既不在表,又不在里,而在表里之间,则非汗吐下所宜,故治疗当以和解之法。方中以苦平之柴胡为君,入肝胆经,透泄少阳半表之邪,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半表之邪得以疏散,气机得以条畅。黄芩苦寒,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药。柴胡升散,黄芩降泄,两者配伍,是和解少阳的基本结构。胆气犯胃,胃失和降,佐以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邪从太阳传入少阳,缘于正气本虚,故又佐以人参、大枣益气健牌,一者取其扶正以祛邪,一者取其益气以御邪内传,俾正气旺盛,则邪无内向之机。炙甘草助人参、大枣扶正,且能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使邪气得解,枢机得利,胃气调和,诸症自除。原方“去弹再煎”,使药性更为醇和,药汤之量更少,减少了药液对胃的刺激,避免停饮致呕。全方配伍特点:和解少阳为主,兼补胃气;祛邪为主,兼顾正气。

运用:

(1)辩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伤寒少阳证的基础方,又是和解少阳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苍白,脉弦为辨证要点。临床上只要抓住前四者中的一二主症,便可用本方治疗,不必待其证候悉具。正如《伤寒论》所说:“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2)加减变化

若胸中烦而不呕, 为热聚于胸,去半夏、人参,加瓜蒌清热理气宽胸;渴者,是热伤津液,去半夏,加天花粉止渴生津;腹中痛,是肝气乘脾,宜去黄芩,加芍药柔肝缓急止痛;胁下痞硬,是气滞痰郁,去大枣,加牡蛎软坚散结;心下悸,小便不利,是水气凌心,宜去黄芩,加茯苓利水宁心;不渴,外有微热,是表邪仍在,宜去人参,加桂枝解表;咳者,是素有肺寒留饮,宜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温肺止咳。

(3)使用注意

方中柴胡升散, 芩、夏性燥,故对阴虚血少者禁用。

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青蒿脑钱半至二钱  淡竹茹三钱  仙半夏钱半  赤茯苓三钱  青子芩钱半至三钱  生枳壳钱半  陈广皮钱半  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三钱

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少阳湿热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黏,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疼,小便黄少,舌红苔白腻,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者。

配伍意义:本方病证因少阳胆热偏重,兼有湿热痰浊内阻所致。治当清胆利湿,和胃化痰。故方中以苦寒芳香之青蒿,清透少阳邪热;以苦寒之黄芩,清泻胆热,并能燥湿。两药相合,既可内清少阳湿热,又能透邪外出,共为君药。竹茹善清胆胃之热,化痰止呕;枳壳下气宽中,除痰消痞;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陈皮理气化痰,宽胸畅膈。四药相伍、使热清湿化痰除,共为臣药。赤茯苓碧玉散清热利湿,导邪从小便而去,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可使胆热清,痰湿化,气机畅,胃气和,诸症得解。

细目三  调和肝脾
 
四逆散《伤寒论》

组成: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各十分。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

(1)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2)肝脾气郁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

配伍意义:本方病证是因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疏,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所致。治宜透邪解郁,调畅气机为法。方中以柴胡为君,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以白芍为臣,敛阴养血柔肝。柴胡与白芍配伍,补养肝血,条达肝气,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以枳实为佐,理气解郁,泄热破结。柴胡与枳实配伍,一升一降,舒畅气机,升清降浊;白芍与枳实配伍,理气和血,调和气血。炙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益脾和中。四药合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能使邪去郁解,气血调畅,清阳得伸,四逆自愈。原方配合白饮米和服,是借谷物之气以助胃气,取中气和阴阳之气自相顺接之意。由于本方有疏肝理脾之功,也可治疗肝脾气郁所致胁肋脘腹疼痛诸症。


编辑:小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