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中兴名臣,他居第二,没人敢居第一

 wenxuefeng360 2018-04-23

在湖南流传着一个笑话:一个贼到一户人家偷东西,就躲到房梁上,等到天黑好下手。这家年轻人晚饭后在家里读书,一篇文章背了好几个时辰,还没有背下来。这就不耐烦了,从房梁上跳下来,扬长而去。读了这么久,我都会背了。”贼说:“这么笨,还读什么书?

1,以勤补拙

这个年轻人就是曾国藩,那么,一个如此笨的人,如何能够创立湘军,灭掉太平天国?曾国藩有哪些特质使它成为晚清中兴第一人呢?

曾国藩不是一个聪明的人,实所公认。曾国藩14岁开始参加县试,前后考了七次,直到23岁才考上秀才。与他同时代的人相比,曾国藩实在相差太远。比如左宗棠14岁中秀才,李鸿章17岁考中秀才。

梁启超说:“正文固非有超群绝伦之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纯拙。”左宗棠也批评他“才短”,“欠才略”。学生李鸿章说他太“儒缓”。

虽说笨重,但他坚信勤能补拙。曾国藩一生反感懒散的生活态度,他说:“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所以他非常注重勤奋,坚持每天早起,坚持每晚作日课反省,几十年如一日,几乎没有给自己放过一天假。

2,尽忠报国

曾国藩中秀才后,又一年中了举人;又四年,中进士、点翰林,从此飞黄腾达。进入官场以后,曾国藩本以为可以大有作为,待久了才发现,京城的官员各自为己,做事止表面,已经重疾难返,很难有大的作为。即使如此,他还是到多次尝试,结果不但无功,而且为官场人所唾弃。

咸丰二年,曾国藩前往江西出差,途中接到母亲去世的讣闻,他立即回家奔丧,趁此结束了他的京官生涯。

由于平天国起义,朝廷没有凭能力平乱。咸丰任命了43个退休或丁忧的官员在当地协办团练,镇压太平军。曾国藩也是其中之一。

多数官员接到任命后,做法一般有三类。第一种,接到任命以后,在省城找一处办公室,挂一块牌匾敷衍了事。

精打细算者,则抓住这次机会假公济私,表面办团练,实则建立民兵,保护自己的庄园,不受土匪抢劫。太平军一到,便立刻“逃遁”。

胃口更大的人为了中饱私囊,以练兵为借口,敲诈当地富户,为自己敛财

只有曾国藩一人,不要钱,不要利,真正是在为国分忧

3,因“强”而生

曾国藩天生,身体素质不佳,但他坚信,精神力量可以战胜身体力量。做别人看来,他根本完成不了的事。

办团练之初,为了学习治军之法,曾国藩要求绿营兵,跟他的民兵一起训练。但是来到别人的地盘来招募民兵,已经是动了别人的奶酪,还想让绿营兵跟他们一起训练,绿营兵怎么可能同意呢?

在绿营兵看来,“我是警察,你们是城管,根本不是一个等级。”所以绿营兵的首领鲍超经常鼓动绿营兵与曾国藩的民兵进行械斗。

曾国藩一看,军队纪律竟然如此的差,于是向鲍超发出文书,让他逮捕带头闹事的绿营兵。

鲍超决定趁此机会教训一下曾国藩,于是他让人把几名肇事者绑起来,送到曾国藩的公馆。同时派人在绿营兵里面散布曾国藩要严惩绿营兵的消息,请鲍超这么一鼓动,上百名彬彬上街示威,要求释放那几名肇事者。长沙城中大乱,绿营兵砸开中国芳公馆的大门,曾国藩马上从侧门逃走。最后还是湖南巡抚骆秉章出来调停,事情才得以解决。事情虽然平息了,但经此一役,整个长沙城都充满了对曾国藩的讥笑之声。

一个二品大员,被一群绿营兵弄的如此窝囊,这在清朝历史上也不多见。但他没有就此意志消沉,他决心“好汉打脱牙和血吞”,只有以后打了胜仗,才能真正把面子赢回来。于是他转战衡阳,在那里白手起家,千辛万苦,终于组建起一支一万四千人的队伍。咸丰四年的湘潭之战中,他带领湘军与3万之众的太平军做殊死决战,最终以少胜多,歼灭太平军万余人。这是太平天国叛乱以来,清军取得的唯一一次重大胜利。

4,治军有道

经历了长沙风波,曾国藩治党,向绿营兵,这种官兵绝对是打不了仗了,要镇压太平天国,必须另组军队。

曾国藩特别反感“官气”,所谓“官气”是旧体制内的习气,如做事讲资格,讲程序,讲表面文章而不求实际。

于是他在组建湘军时定了一条十二字的选将标准:“有操守,没官气,多条理,少大言”,实施这一条标准的策略是“选士人,领山”。

所谓“士人”就是那些读书人,大多是乡间的秀才和举人。曾国藩认为,精神力量远大于身体的力量,他要建立的不是一只只会逞匹夫之勇的军队,而是一直用信仰支撑起的军队。这些“士人”虽然没有打仗的经验,但是他们都有对于程朱理学的信仰。

其中湘军名将罗泽南就是一个例子,他是一个以理学治军的典范,罗泽南参加科举考试七次,年过三十才考中秀才。太平军起时,他还在乡间教书为生,后来入曾国藩帐下,先后经历了200余战,无一败绩,因此被称为湘军中的战神。

所谓“山农”就是村里比较笨拙,心眼实的农民。用它们的好处就是能做到令行禁止,因此湘军的行军、运粮速度比正规军要快好几倍。

在这样的人员构成下,湘军的日常基本是“白天练兵,晚上念经”。即白天打仗,晚上军官把士兵招到一起读四书五经。当时有人说道:“每营门夜扃,书声琅琅出壕外,不知者以为村熟也。

5,战胜之术

《孙子兵法》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意思是说:善于打仗的人,总能先保证自己不被打扮,然后等待敌人露出破绽。不被打败的关键在于自己,战胜敌人的关键在于对方。

曾国藩可谓是把这一条用到了极致,他制定的战术就是一条:“结硬寨,打呆仗”。

所谓“结硬寨”即每到一处,什么也不干,马上扎营,扎完营以后立刻环绕营地,挖出两道深沟,外面一道深沟宽两米,深三米,里面一条尺寸减半;再沿两条沟向外面建两道营墙,外面一层宽两米,高两米多,里面一层尺寸减半。

用这种方法打仗极为笨拙,每天挖沟修墙是最费力费时的事儿,所以在外人看来,这哪是一支打仗的军队,完全是一支“建筑施工队”。李鸿章被调到曾国藩大营以后,到前线学习军事技巧,他看到乡亲每天做的就是挖沟修墙。感叹道:“吾以为湘军有异术,今而知其术之无他,唯闻寇至而战墙子耳。”

然而曾国藩就是用这种“站墙子”的方法,打赢了武昌、安庆、天京(南京)这几场关键的战役,最终平定太平天国。

6,战略家

曾国藩在京为官时,为咸丰皇帝做过许多战略谋划,最后都未能付诸实践,有些甚至为同僚所耻笑。但他制定的“平京”战略,足以让他拿下战略家的称号。

咸丰年初,太平军起,一路从广西打到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山东,一度威胁到北京。此时从皇帝到大臣,都束手无策,一个个像无头苍蝇一样,苦于没有平乱之计。曾国藩则提出“以上制下,取建瓴之势”的平乱战略,即“争夺武昌,控制长江中游,再攻九江,安庆,进而攻陷天京”。事实证明,这一战略是极为正确的,是湘军战胜太平军的基础

7,与人为善

同治七年,捻军被消灭内乱平定,曾国藩面临战争军费报销问题,报销就避免不了“部费”。

“部费”即户部对各项报销进行审查,同时从报销经费中按比例提成,作为自己的酬劳。“部费”虽然不是互补的正式收入,但是已经在朝廷内部达成默契,所有官员都认同的一项费用。

太平军镇压以后,所有的户部官员高兴坏了,都指望着这笔钱来改善生活呢。

报销前曾国藩托李鸿章打听一下户部要多少“部费”,得到的答复是按一厘三毫回扣。曾国藩当时报销的军费总额是三千多万两银子,按照这个标准,户部大约要拿四十多万两。曾国藩吓坏了,托人在户部做工作,最后达成协议八两。可见户部作了大量让步。

恰在这时,得到上谕:出于他们,镇压太平天国的功勋,曾国藩可以免于报销。这样一来曾国藩就可以省下一大笔银子,对此,他感激涕零。

按理说,老佛爷都发话了,这八万两便可以省下了。曾国藩却说,虽然上谕说了免于报销,但咱们说好的八万两我还是照给。尽量不让他人心生怨意,以后见面好说好

8,慧眼识人

曾国藩手下将领众多,但是他唯一一直关心、爱护、包容、提携的只有一人——李鸿章。

李鸿章最初在福济帐下,由于表现突出,福济推荐他为道员,后因郑魁士阻挠,而不了了之。后来又被推荐到福建做道员,但是因为天太平天国作乱,只是徒有其名。咸丰八年,曾国藩来到建昌,李鸿章前来拜谒,曾国藩看出此人有大才,需身居要职才能尽用其才,于是将他留在幕中。

咸丰十年,曾国藩准备建立“淮军”,使之与“湘军”对天京形成合围之势。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想拿下天京首功,不肯前往,于是李鸿章把握机会,去江苏建立“淮军”。这一个决定,从根本上改变了李鸿章的命运,以及他在清末的政治地位。李鸿章建立“淮军”以后,首先攻下上海,在这里,他见识了英法等国坚船利炮,并把它用来强化自己的军队。更重要的是,他在这里学会了与洋人打交道的技巧,这奠定了他晚清第一外交家的国际地位。

李鸿章一生对曾国藩心存感激,晚年开口不离“我老师”三个字。

9,育人有法

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天资聪明,十一岁时,写了一首四言诗。这类诗难度极高,但他却写得不错,曾国藩无论如何也不信是纪泽的手笔。第二天他又和一个朋友给纪泽搞了一个面试,当场出题,结果纪泽做出来的文章,文句清晰,斐然可观。

曾国藩有点大喜过望,特意给家乡老人写信汇报,看来曾氏家族后继有人。家里人收到曾国藩的来信后非常高兴,认为纪泽将来仕途一定不可限量。曾国藩却不是这样想,他说,纪泽将来也许会“小有成就”,但不是科举成就。

曾国藩认为科举一事“误人太深”,纪泽天赋异禀,所以他鼓励纪泽广泛涉猎,尽量能有多门学问。他经常对纪泽说,自己不懂天文学,数学,书法也没能自成一家,希望纪泽不要赴他的后尘。

曾国藩这些话对纪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纪泽后来成为一名书法家,30岁后又自学外语,担任大清公使人员,出使西洋

10,清廉一生

曾国藩当了十二年京官,从创立湘军到平定太平天国又是十二年,在这期间,曾国藩如果想“挣”钱,实在太容易。

自湘军成立后,湘军实行的是“厚饷制”,湘军军官的饷银是同级别正规军的六倍。曾国藩每年的净收入是五千四百两,打了十二年仗,最后怎么也得有个六万两银子,但曾国藩回家养老以后,手中却只一万八千两。

当时湘军将领李续宾在曾国藩手下带了六年兵,也攒了几万两银子。曾国藩的那些银两都到哪里去了呢?根据曾国藩家书记载,多数银两都拿来补充军费了,每次进京,就会给京官们散一些,最终就剩下了这一万八千两。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曾国藩在花园散步,走着走着,突然脚步不稳,身体向一侧倾斜,曾纪泽连忙把他扶到椅子上坐下。曾纪泽问父亲哪里不舒服,但此时曾国藩已经不能说话,坐了三刻,就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一岁。

根据曾国藩的遗嘱,给自己办丧事,不许收礼,曾国藩的丧事前前后后花了一万多两,这剩下来的积蓄基本花完。可以说曾国藩没有给后人留下任何财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