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信息化引发的教育变革

 七星钓客 2018-04-23

 

信息化引发的教育变革

——记录市教育信息化培训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常州市正衡中学雕庄分校    艾璐

不可否认,数字时代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十年前,我们不会想到要买飞机票、火车票,只要依靠手机,轻轻一动指尖即可;我们不会想到要去看一场电影,或者买衣服,也只要依靠手机,轻轻一动指尖即可;……当今,云计算、移动互联、流媒体技术、物联网、智慧平台等的出现,使人类快速步入了信息化的社会。21世纪的社会必将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21世纪的生活必将是一个信息化的生活,同时,21世纪的教育也必将是一个信息化的教育。

庆幸的是,在“批判应试教育、倡导素质教育”的呐喊声中,教育信息化顺应了素质教育的潮流,给这种呐喊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帮助。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博士曾指出,教育信息化重点在于“化”,要实现“化”,绝不仅仅是技术对教育的简单应用和支持,而是技术与教育的有效融合、重组和再造。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必将经过起步、应用、融合、创新四个阶段。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大多数还处在应用的初级阶段,仅仅是注重于技术对教育的简单应用,如教案电子化、教学远程化、课程网站化等,没有真正发挥出信息化的作用,把教育推行到变革的轨道上来。如何打破信息化“新瓶装旧酒”的尴尬局面?笔者认为从教育的原点出发,把思考的焦点聚集于人的培养上,可以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理解。

一.强调信息化,使知识转向能力。

知识爆炸时代的来临,使得教育关注的焦点不再是知识,而是能力。面对世界以每70天科学知识增长一倍的社会,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到的知识,等到真正步入社会后,早已成为了一堆无用的垃圾。因此,学校教育关注的重点应是在学习各门学科知识中学生学科能力的提高。应用信息化,应着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学科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

    1.信息素养能力。

信息素养能力是指人们为实现某一目标或解决某一问题,通过不同渠道去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以达成目标或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的信息化,要力求教会通过各种云端,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在“教育云”的庞大信息中寻找到有用信息,以解决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因此,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常用软件的使用、各种云端的利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的处理方法,都是信息素养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科思维能力。

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学科思维能力。以物质“水”为例,语文学科着重培养的是对“水”这种物质的语言表述和文字表达能力,让人通过语言或文字,能在思想空间产生“美”的感受;物理学科着重是对“水”的各种运动现象加以研究,如重力、浮力等;化学学科着重是对“水”的组成、结构、变化、性质、用途和制取方法等加以研究。利用信息化,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虚拟现实教学技术,如在语文教学配上图片和音乐,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环境中的“水”,在理科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配上一定的动画和知识讲解,让学生形成认识事物的基本能力,从而达到借助于信息化更直观、形象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不同学科思维能力的目的。

3. 创造想象能力

在具有低结构特点的信息技术支撑下,给学生搭建起一个学习平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进行有不同创新的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数学学科的几何画板软件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力和判断力。

二.关注信息化,让经验走向科学。

教育的对象是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指出:人的决策并非理性,难以预测。由于人的非理性、复杂性,导致了传统教育更多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我们常常会以个体代替群体的思想,简单地把个体经验的成功运用于群体之中,导致教育的失败。例如,班主任常常会在成功转化了一个早恋学生、一个单亲家庭的学生的基础上,把自己已有的经验运用于另一个早恋学生、另一个单亲家庭学生身上,结果发现不其作用;教师常常会在成功让本班学生掌握某一个难题以后的基础上,把自己已有的方法运用于另一个班,结果也已失败而告终。这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育经验,主要是对人缺乏行走轨迹的数据分析。

教育信息化,之所以能由教育经验走向教育科学,其关键是能记录下教育教学行走轨迹所反应出的大数据。科学实验证明,人具有复杂性、非理性等特点,凭借经验,我们很难把握人身上存在的一些规律,但是凭借对人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外在行为的数据分析,便可较准确地判断出人身上存在的一定规律。如你的淘宝网上经常会自动跳出你一看就比较感兴趣的东西,你的电影专区经常会自动跳出你一看就比较喜欢的电影,……,这一切,其实都是对你上网轨迹分析的结果,只要对你行为轨迹所反应出来的数据进行有效分析,许多精神层面的规律也能显性化。因此,大数据,能走近每一个学生的真实。

不同的教育对象,对事物的认知方式和接受方式都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也不同,通过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记录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反应出来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有效地重组和架构、分析,便能较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得到科学地实证判断,这样能大大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讲评试卷的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手段,统计全班同学每道题的得分率和失分率,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薄弱知识进行有效讲解,大大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效率。这样避免了教师用自己的主观臆测来判断学生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也节省了教师对试卷分析的繁琐工作。再如平时学生的作业,若也能利用信息化手段,记录一个阶段学生作业的质量情况,可以较好地发现若干次作业后学生薄弱的地方在哪里,并得到有效、及时地弥补。

三.推行信息化,由统一变为个性。

传统教育,在凯洛夫教育模式的影响下,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统一性。不可否认,在这种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我国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若仍然采用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作为人口全球第一的中国,要真正提高全民素质,让每个青少年都接受教育,班级授课制,尽管饱受争议,但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可能成为学校教育一种主要的授课方式。固然我们知道它存在着“难以关注学生差异,有效实施个性化的教学缺憾”,教育者们对此也进行了很多有益地尝试,但效果甚微。

信息化的出现,只要我们搭建好“云课堂——大数据——个性化”的发展平台,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习个性化的问题,使统一变为个性。具体而言,因为信息化,可以改变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

1.教的方式的转变。

数字时代的数字教师,其角色是一个设计者、引导者、分析者。在课前,基于对学科的理解,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设计出属于自己的教学资源,供学生课前学习;在课中,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更多的是解惑,解答学生在课前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多深层次的问题;在课后,分析不同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记录下来的数据,以评判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并基于数据的分析,来改进自己的资源创造。这种教的方式转变对新时期的教师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精湛的学科理解能力和敏锐的分析反思能力。

2.学的方式的转变。

数字时代的学生学习,不再是被动学习,而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在课前,学生借助于各种云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教育云”中的各种资源;在课中,把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抛给老师,向老师寻求帮助和解决办法。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个性需要,一方面可以选择不同难度的课程,另一方面对同一课程可以学习多遍,直到自己学习懂为止。同时,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都打破了传统课堂上资源和方式的局限性,利用互联网,可以选择感兴趣的资源和方式去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在这种教与学方式转变的前提下,也许未来的学校教室应该具有如下特征:

1.专一性。物理学科有专用的物理教室,化学学科有专用的化学教室,……,这对于一个要学习67门课程的学生而言,在学校已经没有固定的学习教室,出现的是“走班制”的上课模式。

2.现代性。配有良好地学习云端(笔记本电脑、电子白板等)供学生学习,学生座位的不同排列,供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四.实施信息化,让单一走向多元。

由于我国中考、高考的教育体制,使得基础教育的评价标准走向了“分数”的功利化。尽管新课改在不断呼吁要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但是在功利的驱使面前,这样的呼声显得太苍白无力。因而,现行的学校教育评价体系中,所谓的“过程性评价”,最多能作为充当上级检查的台帐,仅此而已。其后果是扼杀了很多学生的个性,学生学习的时间越长,其创造力、想象力反而越差,也因此,我们付出了“钱学森之问”的惨痛代价。

    然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当人类有了记录一个孩子从小学到高中的生活和学习数据的技术时,参照多元智能理论,我们便能提取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数据,分析孩子哪方面的能力较强,哪方面的能力较弱,实施多元地评价。这给高中校、职业高校提供了强有力的招生依据。各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出台相应的招生政策,选择适合在该校发展的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当然,这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学校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而这一问题,是学校教育需要一直不断探索地永久课题,值得我们不断实践、思考,再实践,再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