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分裂时期、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文学艺术获得巨大成就的时代。这一时期美术的发展为唐代美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的绘画在继承汉代绘画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在东汉传入中国,起初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到三国时,才由僧人之谦和康僧会先后传入江南。随着佛教的兴盛,佛教造像和绘画发展迅速,出现了一大批表现佛教艺术的石窟,著名的有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山西云冈石窟、洛阳的龙门石窟等。此时期的人物描绘更加传神,绘画题材范围更加广泛,绘画功能也有了新的转变,从礼教的宣传过渡到了宗教的宣传。除了佛教绘画,南北朝时期,肖像画的发展也十分繁荣,由于此时宫廷绘画活动也有所发展,出现了以描写宫廷生活为内容的人物画,涌现出一批擅长画妇女的宫廷画家。 同时期,山水画也发展了起来,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登上了画坛。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审美意识的发展,绘画题材的扩大使山水画成为画家们表现的对象。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个精神上极度解放的时期,它结束了自汉以来思想统治上为儒独尊的局面。艺术家们从“教化”功能中挣脱出来,转向表现现实生活,表达了人们内心情感及广阔的领域。绘画题材的扩大,使美丽的自然山川更多地进入绘画作品,也使山水画的独立成为可能。 江南秀丽的山川,激发了艺术家们创作山水画的热情。自三国东吴以来,江南得到了大力的开发。经济文化重心的转移促进了江南的发展,而南方秀丽的山川自然景色则给大批诗人、画家以及社会名流以深刻的精神影响。 山水画形成的最根本原因是玄学的兴起。崇尚老庄哲学的清淡玄学风气的兴起对山水画得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东汉末年以来,一部分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消极避世,归隐山林,终日陶醉于玄理,追求安逸超脱的生活。他们乐居于山林,沉醉于自然,山水形象大量进入他们的诗歌和绘画之中,使山水诗和山水画勃然兴起。士大夫们以虚无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表现自然,使中国的山水画自始即是一种“意境中的山水”,而不是纯客观自然景物的再现。 在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玄学风气中形成的中国山水画,是艺术家们简淡、玄远的美感和艺术观的体现,奠定了1500多年来中国山水画的基本走向,使中国绘画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独立的体系。 由于越来越多的文人大夫参与绘画活动,专业画家开始成为这一领域的权威,加上画家论画的风气渐盛,出现一批对中国绘画史有重大影响的画家和一些绘画理论著作。同时,画论的建树又标志着艺术与科学的分化,以及艺术技术和艺术实践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