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为什么73 2018-04-25


要学内功针刺,先把按摩练好了,按摩,一是按经筋,一是按经穴,通过站桩,练出那种透劲来





(十八)刺家不诊,听病者言,此以得针之神者为言(下) | 作者:胥师弟子徐新芳 

注:此为作者“跟诊笔记”系列文章,记录详实,丰富可读,用心之作。陆续发布,分享于读者阅读学习。


听师父讲课永远不觉得厌倦。永远有多远?师父说:吾道一以贯之。



师父说


“督脉生病治督脉”,

这句话看起来好像是废话,

但恰恰是许多人不这么做,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素问·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下纪。”师父说,我们治的好多病人就是由于背部的经筋紧张导致胸闷、心脏不适,去医院检查也未发现异常,把背部的经筋扎开或揉开就可以了


 “帝曰:余已知气穴之处,游针之居,愿闻孙络溪谷,亦有所应乎?”师父说,你看“处”和“居”是互文的关系,说的是一回事,腧穴是气血居住的地方,也是扎针要扎的地方,是三维的,不是point,内经早就说得如此清晰了。


 《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


 “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师父说,这里强调用针来治。“失枕在肩上横骨间”,就是落枕。“?络季胁引少腹而痛胀”,胁,是指从腋下到肋骨尽处的部分;肋,胸部的两侧。“刺八髎与痛上”,这即以痛为腧。“督脉生病治督脉”,这句话看起来好像是废话,但恰恰是许多人不这么做,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其上气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缺盆这个名字起得很形象。“蹇,膝伸不屈,治其楗。坐而膝痛,治其机。立而暑解,治其骸关”,注意这里面的“楗”“机”“关”等词,要和“粗守关,上守机”联系起来理解,还可联系“关键”“机关”等词,以前的人找工作都喜欢坐机关。


 “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挺有意思,以年龄大小决定施灸壮数的多少。“视背俞陷者灸之”,就是指背腧穴经气不足而陷下,后世的人一说陷下,就想当然以为是“中气下陷”,什么胃下垂之类。“举臂肩上陷者灸之”,这里是局部下陷。“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之”,摸着动的就是动脉,就是这样朴素。“数刺其俞而药之”,先灸再服药,一针,二灸,三服药,是治疗次序。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肾者,胃之关也,关闭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师父说,关的功能不利,导致水跑出来了,所以成为浮肿。之前讲“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生理状态下,太阳脉一定是关闭的,不然风就会进去,人就生病了。“客于玄府”,玄府就是汗毛孔,因为看不见。“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多数发烧都是受寒,所以我曾用真武汤治疗发烧,这种思路看起来很不可思议。“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可以治疗热病的腧穴有五十九个,弟子刘芳每次来例假就发烧,扎了几次,就好了。因为她自己实名发表了治疗经过,所以可以说出来,要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师父说


要学内功针刺,先把按摩练好了,

按摩,一是按经筋,一是按经穴,

通过站桩,练出那种透劲来



《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百病之生,皆有虚实。”师父说,这是点睛之笔。“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注意这里又出现一个新名词“经隧”,隧就是隧道。“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这里“小络”和“大经”相对,就更好理解经脉、络脉了。“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要学内功针刺,先把按摩练好了,按摩,一是按经筋,一是按经穴,通过站桩,练出那种透劲来。“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这从打架可以看出来,有的人血气方刚,脸红脖子粗,有的人特别胆小。“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好比河水泛滥,需要泄洪。“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这句看起来是不是跟输液有点像,九针当中,员针“取法于絮针,筒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主治分肉间气”,筒其身,指里面是中空的,大概和现在的注射针头类似,不过肯定要粗得多。


 “帝曰,刺留血奈何?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这句和《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中的“宛陈则除之”是一个意思。“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古人分得多细,中医的细是感觉上的,而西医的细是外在的。“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这一段是尸厥的理论论述,扁鹊治疗虢太子是将此理论落实应用。“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气复则反生,让气返回来就活了。“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生于阳者,属外感;生于阴者,属内伤。


 “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这句是病邪传变层次,古人依据生活经验来理解身体,将经脉十二和十二经水相联系,援物比类,孙络好比是小溪,络脉似小河,经脉就如同大河。治病也好比治理洪水,鲧治水是修筑堤防,并逐年加高加厚,以失败告终,大禹则采用疏导的办法,江河畅通。“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中,有“视之独澄,切之独坚”的表述,痛而拒按多属实证,喜温喜按多属虚证。“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想想冬天的河水,或者黄河的凌汛,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导致水位明显上涨。“脉盛大以涩”就是有血瘀。


 “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好的中医治病就是把贼放出来,让其出去就行,“精气不伤,邪气乃下”;有的医生治病是“关门缉盗”,抓住了盗贼,也伤了自己。这是思维方法的不同,春秋时期有时打仗会留一面,给对方留有逃跑的路线,以免鱼死网破,自己的兵力损失也少。《孙子兵法·军争篇》: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可与《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中的“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相联系来理解。


 “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焠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蹻为上”,内经中讲到的热疗可分为四种,一是灸(现在叫做瘢痕灸),二是用艾条熏,三是熨,四是烙。火针属于烙,尤其是平头火针。弟子李若现用火针治疗皮肤癌,效果不错,因为癌细胞怕热。


《素问·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师父说,人们总说“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但没搞清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这么治,这里就说得很清楚了,是病邪在大络,其气无常处,这时才缪(读音jiu,意为交互)刺。“流溢于大络”,好比盆子都装不下了,“溢”和前面讲的“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中的“盛”是一样的。


 “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为数,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 一痏是一刺,古人好聪明,根据月亮的盈缺来决定扎针的次数,和《素问·八正神明论》中写的是一致的:“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这同时说明扎针本身主要是泻,月缺就少扎,月圆就多扎。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利药就是通便破瘀之药,大黄本来就是活血化瘀的。“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内经中大量的放血。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以前没注意到这也可以导致耳聋。“耳中生风者”,即耳鸣。


 “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这描述的类似咽喉炎。人吃了有毒的东西,喉头会肿大,窒息而死。比如生南星、生半夏入口就会引起喉头水肿而窒息死亡,极其危险,千万不能尝试。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痏,立已。”这里和“背与心相控而痛”是一致的,师父也是这样治疗的,针刺督脉、夹脊穴、膀胱经。


“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这句明确写是用毫针,而内经中其他地方没有确切说是哪种针,不能默认为是毫针,可能是九针中的任何一种针具。



 “视其脉,出其血”,佐证“正指直刺,无针左右”就是针刺血脉,而不是避开血脉去刺。



 “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扁鹊治疗虢太子,“以取外三阳五会”,很可能即是这句当中所写。在针刺不奏效的情况下,还可以采取下面的办法:“以竹管吹其两耳,鬄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之中将“燔治”作“烧末”,于是就变成将头发烧末成“血余炭”。师父读到这里,生出疑问,若是血余炭,烧哪的头发不可以呢,为何偏是左角?“方一寸”不是长一寸,而是一平方寸,那有的人头发长,有的人头发短,又该怎么处置?而且也不必用自己的头发。所以这里不是把头发烧成末,放到酒中去喝,而是把左角的头发剃去备皮,方便施用火针,“燔治”便是“燔针劫刺”,这样理解就通了。有人认为内经中共出现了十三个方子或者十个方子,其中就包含血余炭,师父说应该去掉这一个方子。



师父说


“凡刺之方,必别阴阳”,方就是方法,

和“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中的方是一样的,

把父母安顿好,就可以出门了。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师父说中医思维和农业是同一种思维;西医如同造汽车,是工业思维,春夏秋冬一样。“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藏。”古人多细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冬天不能剧烈运动,去年冬天至少有两个年轻女孩在冬天跑步后得面瘫。


所以内经讲:“冬不按跷,春不鼽衄”。《太素》注:“夫冬伤寒气在于腠理者,以冬强勇按跷,多劳困,腠理开,寒气入客。今冬不作按跷,则无伤寒,至春不患热病鼽衄,故春不病颈项者也。”王冰注:“按,谓按摩。跷,谓如跷捷者之举动手足,是所谓导引也。然扰动筋骨,则阳气不藏,春阳气上升,重热熏肺,肺通于鼻,病则形之,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师父说,方就是方法,和“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中的方是一样的,把父母安顿好,就可以出门了,而不能解释成“方向”。“知标本者,万举万当”,就是方法得当。


 “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治反为逆,治得为从。”就是拨乱反正,《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多数病都是治其本,有大小便不利、腹胀等影响生活的症状,就要先治标。最近我一位亲戚胆囊炎犯了,一般的思路有炎症那就清热解毒,这是受西医思维的影响,我让她喝真武汤加味,扶阳,喝了两付就不疼了,不要以为治本就慢。“谨察间甚,以意调之”,《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当中也有“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